Workflow
新能源汽车性能限制
icon
搜索文档
限制汽车“5秒破百”,我拍烂手掌叫好
36氪· 2025-11-14 09:04
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 公安部发布《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拟新增条款规定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 [2] - 政策出台背景是近年来纯电动汽车因高加速模式导致启动加速失控事故多发,原因被归结为驾驶人对高加速模式的驾驶准备和操控能力不足 [5] 行业影响与市场现状 -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实现了“马力平民化”,消费者仅需花费约20万元即可购买到百公里加速3秒甚至2秒内的性能车,而此前该性能是千万级跑车的专属 [1] - 新规并未削弱车辆性能,消费者购买的强大性能(如1000匹马力、3秒破百)仍存在于车机系统中,但需在每次启动后手动切换驾驶模式方可使用 [11] 反对意见与市场观点 - 反对声音认为新规是“一刀切”和“治标不治本”,核心争议在于应“限制人”而非“限制车”,建议通过修改驾照考试形式、实行驾照分级或加强驾驶培训来解决根本问题 [6] - 有市场观点主张应由市场机制调节,例如借鉴美国对高事故率“肌肉车”的处理方式,通过保险公司提高保费或对新手拒保来承担后果,而非制定新规则 [7] 技术安全与物理现实 - 百公里加速2秒(加速度14m/s²,近1.5g)或3秒(加速度9.3m/s²,约1g)产生的巨大推力(分别相当于对140斤驾驶员施加210斤或140斤的额外推力),使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驾驶员极易失控 [8] - 现有汽车安全标准(如碰撞测试速度普遍为64公里/小时)是为“慢车”设计,当车速远超100公里/小时时,安全认证将失效,而高性能车可在极短时间内(约1秒)加速至危险速度 [14][15] 应用场景与公共安全 - 中国公共道路最高限速为120公里/小时,且城市路况复杂拥堵,“3秒破百”的性能在绝大多数日常驾驶场景中无法安全、合法地充分使用,其主要价值可能仅限于红绿灯起步时的“推背感” [15] - 新规设置的默认模式(加速时间≥5秒)与驾校车辆性能接近,是驾驶员最适应的肌肉记忆,能确保误操作时车辆反应温和可控,而手动切换高性能模式则被视为驾驶员对责任的主动确认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