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高考志愿填报
icon
搜索文档
志愿不决,问AI
观察者网· 2025-06-16 21:44
高考志愿填报现状 - 2025年高考考生人数达1335万 志愿填报成为继考试后的关键挑战 [1] - 新高考政策覆盖29个省份 占全国考生98% 政策差异大导致适应困难 [2] - 偏远地区考生因信息闭塞缺乏专业指导 部分家庭仅凭经验决策 [1] 政策与信息障碍 - 新高考政策快速推进 8个第五批改革省份首考落地 家长和考生普遍处于懵懂状态 [2] - 志愿填报数量达96-100个 信息差成为主要障碍 城市与农村资源差距显著 [1] - 专业名称相同但培养方向差异大 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软件开发或人工智能不同侧重 [2] 就业市场动态影响 - 传统热门专业就业前景波动 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 [2] - 考生难以权衡个人兴趣、家庭期望与社会现实 缺乏对专业未来就业路径的清晰认知 [2] - 法律专业等案例显示 考生对课程内容及职业选择了解有限 [3] 决策压力与焦虑 - 志愿填报窗口期仅一周 需完成政策解读、数据收集等复杂工作 堪比商业投资决策 [3] - 调研显示86.3%受访者填报志愿时感到困扰 近三成高考关注者不了解填报流程 [4] - 19.4%和35.4%的高考关注者分别害怕滑档和选错专业 [4]
大学招生办主任指导“新高考”下如何填报志愿
央视网· 2025-06-14 15:07
新高考改革与志愿填报模式 - 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实行"新高考"模式 打破文理分科 考生除语数外统考外需自选三门科目计入总成绩 [1] - 普通本科批次主要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 高校将选科要求一致的专业归类成组 考生可填报组内多个专业 选择自由度提升 [1] - 院校专业组模式下 高校仅在组内分配专业 确保录取专业与考生学科基础及兴趣匹配 [2] 不同省份的志愿填报模式差异 - 7个首次新高考省份(除青海)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 组内专业允许调剂 不服从调剂存在退档风险且无法二次投档 [2] - 山东/浙江/青海等省实行"专业(类)+院校"模式 单个专业作为独立志愿 考生需填报数十至上百个平行志愿 但可避免专业调剂 [3] - 青海考生可填报96个专业类志愿 填报策略可根据专业偏好(如电气)或学校偏好灵活组合 [3] 新高考下的录取参考依据 - 首次新高考的8个省份均采用"3+1+2"科目模式 物理/历史为首选科目 需结合再选科目组合评估往年录取数据 [5] - 建议参考目标专业组内所有专业的最低录取位次 或直接对标"专业+院校"模式下该专业历史最低位次 [5] - 需对比招生计划变化 采用"冲稳保"阶梯策略 组合填报高于/持平/低于自身位次的志愿 [6] 志愿填报前期准备工作 - 需提前研读高校招生章程 关注专业限报条件(如体检要求) 避免因不符合要求被退档 [8] - 出分前应制定宽泛预案 明确专业兴趣与能力匹配度 考虑大类招生或转专业可能性 [8] - 建议结合职业规划/学科实力/就业前景筛选目标院校 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权威招生数据 [9] - 家长需引导考生思考长期发展方向 将个人志趣与社会需求结合进行价值取舍 [10] 配套支持措施 - 考试部门升级志愿填报辅助系统 提供专业筛选功能 并组建教师团队开展一对一指导 [6] - 高校通过信息化平台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帮助考生精准定位报考范围 [6]
2025高招全服务·新高考你问我答丨“新高考”落地,志愿填报有何不同?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高考志愿填报模拟演练 - 河南省将于6月12日至13日面向2025年普通高考考生(对口、专升本考生及已被高职单招录取的普通类考生除外)进行网上填报志愿模拟演练 [2] - 模拟演练时间为6月12日9:00至6月13日17:00 考生需登录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参与 [2] - 模拟演练批次包括普通本科批、艺术本科批、体育本科批 演练数据为模拟数据 与正式填报无关 [2] 新高考志愿填报改革变化 - 改革前以院校为志愿填报单位 按"1所院校+多个专业"方式填报 改革后以院校专业组或"专业+院校"为单位 [3] - 院校专业组模式下 1个院校专业组为1个志愿单位 可填报1-6个专业志愿 "专业+院校"模式下 "1个专业+1个院校"为1个志愿单位 不设专业调剂选项 [3] - 改革前普通类平行志愿设12个院校志愿 艺术类、体育类设35个"专业+院校"志愿 改革后普通本科批、高职批设48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提前批和艺术体育类设64个"专业+院校"志愿 [3] 新高考志愿填报优势 - 考生需根据选择性考试科目对照高校专业选考要求填报志愿 提升科目匹配度 [4] - 院校专业组模式使考生兴趣志向与录取专业更契合 实现"学其所好、录其所长" [4] - 高校可按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置选考科目 招录有相应学科特长的考生 有利于入校后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