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院校专业组
icon
搜索文档
新高考首年咋报志愿?听招生老师细说端详
郑州日报· 2025-06-22 08:29
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 河南省今年实施"3+1+2"新高考模式 普通类本专科批次采用"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 每个考生可填报48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每组可选6个专业 [1][2][5] - "院校专业组"指高校对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组合 一所院校可设多个专业组 考生需先选"院校+专业组"再选具体专业 与传统"以大学为导向"模式形成对比 [2] - 新模式下专业志愿满足率提升 考生需确保选科与目标专业组完全匹配 如选"物化政"无法报考要求"物化生"的专业组 [2][3] 志愿填报策略 - 填报需遵循"冲稳保"原则 建议志愿梯度分配为:冲(20%-30%) 稳(40%-50%) 保(20%-30%) 专业组内需冷热搭配降低调剂风险 [4][11] - 参考往年录取数据时需结合招生计划变化 运用历史投档线预测目标院校专业组区间 注意避免生搬硬套数据 [8][10] - 本科录取批次合并为单一批次后 滑档风险增大 建议同意专业调剂以保留录取机会 [7][11] 专业选择指导 - 教育部新增29种本科专业 含人工智能 碳中和等前沿方向 但需注意"热门"专业应与个人兴趣能力匹配 [5][6] - 建议优先考虑专业内涵(课程设置 就业去向等)而非单纯热度 家庭经济条件应纳入中外合作/民办专业选择考量 [10][12] - 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强调 填报决定权应归属考生 家长仅作为参谋 兴趣是专业选择的核心标准 [6][12] 实操建议 - 填报前需全面掌握平行志愿 大类招生等政策概念 研读目标院校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 [9][11] - 采用"五步法":明确目标→定位院校→规划梯度→处理调剂→避开误区 其中位次定位建议参考近三年录取数据±3000名范围 [10][11][12] - 特别注意部分专业对单科成绩或体检的特殊要求 未达标可能直接退档 [12]
北京启动“志愿填报专家进校园”,为考生、家长填报高考志愿支招
新京报· 2025-06-16 07:20
高考志愿填报政策解读 - 北京本科阶段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方式,院校专业组是基本单位,由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和选考科目要求设置 [2] - 一个志愿只能填报一个院校专业组,不同院校专业组可交叉填报,例如第一个志愿填A大学专业组1,第二个填B大学专业组1,第三个填A大学专业组2 [2] - 同一院校专业组建议填满6个专业并服从调剂,调剂在6个专业志愿之后进行,未填满可能降低录取优先级 [2] 志愿填报时间安排 - 6月25日北京考生可查询高考成绩和"一分一段"表 [1] - 6月27日8时至7月1日17时统考考生填报本科提前批志愿、特殊类型招生志愿、本科普通批志愿 [1] - 征集志愿时间较短,需及时关注官方网站 [1] 志愿填报策略与原则 - 本科普通批30个平行志愿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投档,需按优先顺序排列志愿 [2] - 提前批次录取先于普通批次,仅建议特别想去的考生填报,否则需慎重 [2] - 志愿填报需把握冲、稳、保、兜底原则,冲和兜底占少数,稳和保占大头 [4] 考生定位与参考依据 - 考生需"知分知位次",参考往年高校提档线和录取平均位次,拉开志愿梯度 [3][4] - 自我定位可参考排名、百分比位置和分数线线差(个人成绩与普本线、特招线差值) [4] - 两依据:招生专业目录与高校章程、考生成绩及排名与体检结论;一参考:历年录取统计资料 [4] 专家活动与资源支持 - "志愿填报专家进校园"活动对高三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志愿填报服务专业性 [1][6] - 活动提供数据分析、政策解读材料和辅助系统使用指导,如"阳光志愿"和"北京高考志愿推荐" [7] - 未来活动将扩大覆盖面,走进更多学校并整合专家资源 [6][7]
大学招生办主任指导“新高考”下如何填报志愿
央视网· 2025-06-14 15:07
新高考改革与志愿填报模式 - 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实行"新高考"模式 打破文理分科 考生除语数外统考外需自选三门科目计入总成绩 [1] - 普通本科批次主要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 高校将选科要求一致的专业归类成组 考生可填报组内多个专业 选择自由度提升 [1] - 院校专业组模式下 高校仅在组内分配专业 确保录取专业与考生学科基础及兴趣匹配 [2] 不同省份的志愿填报模式差异 - 7个首次新高考省份(除青海)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 组内专业允许调剂 不服从调剂存在退档风险且无法二次投档 [2] - 山东/浙江/青海等省实行"专业(类)+院校"模式 单个专业作为独立志愿 考生需填报数十至上百个平行志愿 但可避免专业调剂 [3] - 青海考生可填报96个专业类志愿 填报策略可根据专业偏好(如电气)或学校偏好灵活组合 [3] 新高考下的录取参考依据 - 首次新高考的8个省份均采用"3+1+2"科目模式 物理/历史为首选科目 需结合再选科目组合评估往年录取数据 [5] - 建议参考目标专业组内所有专业的最低录取位次 或直接对标"专业+院校"模式下该专业历史最低位次 [5] - 需对比招生计划变化 采用"冲稳保"阶梯策略 组合填报高于/持平/低于自身位次的志愿 [6] 志愿填报前期准备工作 - 需提前研读高校招生章程 关注专业限报条件(如体检要求) 避免因不符合要求被退档 [8] - 出分前应制定宽泛预案 明确专业兴趣与能力匹配度 考虑大类招生或转专业可能性 [8] - 建议结合职业规划/学科实力/就业前景筛选目标院校 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权威招生数据 [9] - 家长需引导考生思考长期发展方向 将个人志趣与社会需求结合进行价值取舍 [10] 配套支持措施 - 考试部门升级志愿填报辅助系统 提供专业筛选功能 并组建教师团队开展一对一指导 [6] - 高校通过信息化平台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帮助考生精准定位报考范围 [6]
必看!今年高考志愿填报有变化!超详细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23:37
新高考改革进展 - 2025年新高考改革新增四川、河南等8个省份落地,全国已有29个省份实施新高考 [2] - 新高考普遍采用平行志愿模式,志愿数量从24个到112个不等,大幅提升考生选择空间 [2] - 志愿填报单位从单一高校变为"院校专业组"或"专业+院校"捆绑模式,增强专业匹配度 [2] 平行志愿机制特点 - 平行志愿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投档,考生最多仅有一次投档成功机会 [4] - 相比传统顺序志愿,平行志愿显著降低滑档风险,但未完全消除(如考生填报志愿全部被高分考生占满时仍会滑档) [5][6] - 普通本科批和高职批已普遍采用平行志愿,考生需合理分配"冲稳保"志愿结构 [5][6] 两种主流志愿模式对比 - **专业+院校模式**:7省实施(如辽宁112个志愿/青海96个),优势为专业选择自由度极高,但冷门专业易遇招生困难 [8][9] - **院校专业组模式**:21省实施(如北京30个志愿/四川45个),每组含相近专业且选科要求一致,减轻选择压力但需服从调剂 [9][10] - 河南为混合模式案例:本科批用48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提前批用64个专业+院校志愿,需区分填报逻辑 [11][12] 志愿填报策略争议 - **学校优先派**:认为本科教育趋向通识化,名校资源(如转专业机会、校风氛围)比具体专业更重要 [14] - **专业优先派**:建议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就业强势专业,新高考通过大类招生(如北交大5个理工类招生专业类)平衡两者矛盾 [15] - 批次合并趋势下(如取消一本二本划分),更需科学规划"冲稳保"志愿梯度 [16]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是否服从调剂、选高校还是选专业?|「教」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9:37
新高考改革进展 - 2025年新高考改革新增四川、河南等8个省份落地 全国已有29个省份实施新高考[1] - 新高考普遍采用平行志愿模式 志愿数量从24个到112个不等 大幅提升考生选择性[1] - 平行志愿模式将院校与专业(组)捆绑 提升考生兴趣志向与录取专业契合度[1] 志愿投档模式差异 - 平行志愿采用"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 考生最多只有一次投档成功机会[2][3] - 顺序志愿采用"志愿优先、遵循分数"原则 第一志愿至关重要 被称为"拼志愿"[3] - 平行志愿显著降低滑档风险 但未完全消除 考生仍需合理设置"冲稳保"志愿结构[5] 新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 7省份实施"专业+院校"模式 辽宁最多可填112个志愿 青海为96个[6][7] - 21省份实施"院校专业组"模式 北京本科普通批最多填30个志愿 四川45个 云南40个[7] - 河南同时采用两种模式 本科批设48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提前批设64个"专业+院校"志愿[9] 志愿填报策略争议 - 部分专家主张优先选学校 认为本科教育趋向通识教育 学校资源比专业更重要[11][12] - 另有观点建议专业优先 推荐选择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热门专业[12] - 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实施大类招生 全国普通批次理工类仅设5个招生专业类[12] 录取批次调整影响 - 新高考合并本专科录取批次 大量高校聚集在同一批次 增加志愿填报复杂度[13] - 院校专业组模式下需注意专业调剂风险 退档可能导致从本科批降至专科批[8] - 考生需提前熟悉不同省份的志愿模式差异 避免混淆填报逻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