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普惠性社会保障
icon
搜索文档
蔡昉:重新审视社会保障问题的核心
和讯· 2025-09-22 17:58
文章核心观点 - 养老保险问题的核心挑战在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非物质财富的匮乏,而是缺乏能够有效分享劳动生产率提升成果的制度安排[5][11] -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强化第一支柱的覆盖范围和共济功能,通过提高就业正规化、建立普惠性养老金制度以及优化名义账户制,以实现生产率的代际转移与分享[6][12][15] - 在人工智能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潜力的背景下,现收现付制具有合理性,能够打破“精算恐慌”和“现收现付悖论”,关键在于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增长成果被广泛分享[12][16][19] 影响社保可持续性的三大因素 - 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趋势不可逆转,预测显示2032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1%,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仍处于高收入国家行列的较低水平,存在“未富先老”的国情挑战[8] - 劳动力市场面临四大结构性矛盾:青年失业率高达17.8%与临近退休人群劳动参与率下降并存[9]、就业非正规化趋势导致社保覆盖率低[10]、岗位创造与净增就业之间的差距扩大[10]、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10] - 劳动生产率在人工智能推动下具备无限增长潜力,测算显示2035年前20-62岁人群对应的“赡养生产率”年均增速为5.55%,高于老年抚养比4.90%的增速,为社会赡养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10][11] 旨在分享生产率的制度安排 - 必须提高就业正规化水平以扩大第一支柱覆盖范围,当前非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60%以上(约3.1亿人),其中新就业形态8400万人和2亿灵活就业人员仍处于社保制度盲区[13] - 需警惕收入差距扩大风险,全国基尼系数自2015年后徘徊在0.465-0.466,城镇收入差距成为主要推手,人工智能冲击和就业非正规化可能进一步恶化初次分配,对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提出更高要求[14] - 现收现付制在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具有合理性,可成为代际转移与分享的制度基础,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确保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率提升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均衡分享[12][16] 研究建议 - 建议建立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为无条件社会养老金,借鉴“生活工资制度”和“无条件全民基本收入”理念,以应对人工智能对工作的长期替代效应[18] - 重新思考名义账户制,通过记账方式制度化调整退休年龄与收支预期,既可增强缴费积极性与预期稳定性,又能打破“现收现付悖论”,缓解劳动年龄人口的预防性储蓄压力[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