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
搜索文档
2025年全国职业与生产力博览会将于11月在金边举行
商务部网站· 2025-10-24 22:14
据劳动和职业培训部发言人孙梅萨在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届博览会预计将吸引150家企业、单 位及教育机构参展,设置180余个展位,提供超过3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将吸引逾4万名参观者。 近日,柬埔寨劳动和职业培训部宣布,"2025年全国职业与生产力博览会"将于11月1日至2日在金边钻石 岛贸易展览中心举行。 为覆盖全国求职者,本届博览会同步开设线上平台,全国各地的求职者可通过官方网站在线申请职位。 更多详情可拨打劳工与职业培训部热线咨询。 本次博览会由柬埔寨劳动和职业培训部下属的国家就业局牵头,联合柬埔寨青年联合会、柬埔寨纺织服 装鞋类和旅游产品协会共同主办,并获得了国际劳工组织(ILO)、韩国国际协力团(KOICA)等多家 国际机构的支持。 博览会的主要目标旨在为求职者、雇主和教育机构搭建高效的交流平台;通过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公众 对劳动生产率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本次博览会是柬埔寨青年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寻找工作机会的重要契机。劳动和职业培训部建议 求职者提前准备好简历,以便现场应聘。 ...
【环球财经】澳大利亚2024-25财年经济或增长1.4% 与前一财年持平
新华财经· 2025-10-24 14:06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2024-2025财年澳大利亚每工作小时GDP减少0.7%,而前一财年则增长0.1%;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增 长2.2%,涨幅低于前一财年的3.6%。 新华财经悉尼10月24日电(记者李晓渝)澳大利亚统计局2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24-2025财年澳大利亚GDP增长 1.4%,增幅与前一财年持平,但低于2022-2023财年的3.6%,以及2021-2022财年的4.3%。 按现价计算,澳大利亚GDP增幅在2024-2025财年将达到3.7%,低于2023-2024财年的4%,也低于2022-2023财年的10.3%。 报告显示,澳大利亚的人均GDP继续下滑0.3%,延续了2023-2024财年下滑1%的走势,但跌幅有所减小。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此外,该国家庭储蓄率从前一财年的3%上升至6.1%。国家净储蓄达到约114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5297.28亿元),低于 2023-2024财年的1373亿澳元;国家净财富达到约21.4万亿澳元,高于前一财年的20.6万亿澳元。 |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 --- | --- ...
外汇商品 | 以劳动生产率视角预测主要货币对走势
搜狐财经· 2025-10-23 10:26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框架 - 该效应描述了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落后”经济体在赶超“发达”经济体的过程中,其实际有效汇率会持续升值 [1][3] - 理论核心是将生产部门分为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一国内部两部门工资趋于一致,而可贸易品价格由国际贸易决定,导致“落后”经济体实际汇率水平偏低 [3] - 在赶超过程中,“落后”经济体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带动工资水平向“发达”经济体靠拢,进而推动实际汇率升值 [4]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汇率静态高低估评估 - 使用2024年劳动生产率数据对15个经济体币种进行评估,印尼盾、瑞士法郎和南非兰特高估程度均超过20%,分别为23.4%、22.9%和22.3% [1][6][9] - 美元高估14%,印度卢比高估8.2%,新西兰元高估4.6% [1][6][9] - 韩元、日元和加元低估程度均超过20%,分别为-26.7%、-26.4%和-24.6% [1][6][9] - 欧元低估7.3%,英镑低估7.2%,巴西雷亚尔低估5.5%,而人民币略微高估3.45% [6][9] 历史实证与人民币汇率展望 - 2005年至2015年中国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持续追赶美国,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单边升值的有力佐证 [4] - 2015年至2019年劳动生产率赶超速率放缓,对应人民币有效汇率高位调整,2020年至2021年再度出现加速赶超和有效汇率升值 [4] - 基于OECD对中美人均GDP的预测,2025年和2026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内生动能偏强势 [1][4] 主要货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展望(未来1年) - 美元相对欧元和英镑的内生动能趋向于温和升值,但斜率不陡峭 [2][10] - 美元兑日元、澳元、加元、新西兰元、韩元走弱,预示这些货币相对美元有升值动能 [2][10] - 美中劳动生产率差在2026年第一季度前持续回落,对应人民币升值,之后可能出现反弹使人民币承压 [10] 主要货币兑人民币双边汇率展望(未来1年) - 欧元和英镑相对人民币的内生动能倾向于温和走弱 [2][23] - 日元兑人民币在2025年第四季度承压,但在2026年维持强势;澳元、加元、新西兰元兑人民币在2026年第一季度承压,后三季度有温和反弹动能 [23] - 韩元相对人民币在未来一年有内生反弹动力;瑞士法郎兑人民币有走弱风险;墨西哥比索兑人民币中枢在2025年和2026年逐年回落 [2][24]
诸多因素制约希腊经济发展
经济日报· 2025-10-09 11:01
宏观经济基础 - 债务比率下降,财政纪律改善,为经济恢复奠定基础 [1] - 经济在经历10余年债务危机、财政紧缩和外部援助后,重新回到增长轨道 [1] 工资与生产率脱节风险 - 工资水平提升未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之上,可能引发新的财政和债务风险 [2] - 工资增长在某些行业已超过生产率增幅,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投资动力减弱 [2] - 近几个月平均通胀率明显高于欧元区整体水平,2025年统一通胀率预测上调至3.1%,高于此前2.5% [3] - 通胀反映出内部"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供给能力不足以匹配需求扩张 [3] 结构性改革与制度瓶颈 - 数字化转型、资本设备升级及人工智能应用受限于基础设施不足、行政效率低下、司法体系迟缓等结构性短板 [3] - 公共部门效率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行政审批与司法程序耗时长、效率低,影响国内外投资环境 [4] - 改革举措缺乏真正的制度化和长期稳定性,需深入制度体系具备不可逆性才能改变市场信心 [5] 国际评级与融资环境 - 穆迪短期内不会再次提升希腊评级,判断财政改善难以在中长期持续 [4] - 标普认为希腊在追赶北欧国家过程中将遭遇更多结构性瓶颈 [4] - 评级机构谨慎态度使希腊难以通过"信用红利"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或吸引长期资本 [4] 人口结构与外部依赖 -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压缩财政空间 [5] - 高度依赖出口和旅游业,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及国防开支上升可能显著影响出口收入和投资流入 [6] - 依赖欧盟基金推动投资和增长,一旦基金效应减退且国内私人投资与出口动力无法接替,经济增长势头可能迅速放缓 [6][7] 风险联动效应 - 工资与生产率脱节、投资不足、财政紧张、信用评级受限、融资成本上升、制度缺陷等问题相互作用并放大整体风险 [7]
重新审视社会保障问题的核心|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05 16:00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养老保险问题的核心矛盾并非物质财富不足,而是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分享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劳动生产率提升潜力[4][10][12][17] - 影响社保可持续性的三大关键因素为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特征和劳动生产率,其中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但人工智能为生产率增长提供了无限潜力[4][6][9][10] -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第一支柱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并通过名义账户制等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率的代际分享[14][17][19][20] 人口因素对社保可持续性的影响 - 中国老龄化进程迅速,预测2032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1%,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但人均收入仍处于高收入国家较低水平[7] - 高龄化问题日益突出,65岁以上人口在60岁以上人口中的占比将从当前不足70%升至2035年的76%和2040年的超过80%,限制退休年龄延迟空间[7] - 未富先老国情将持续,老龄化本身及养老保障制度可能干扰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进程[7] 劳动力市场因素对社保可持续性的影响 - 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16-24岁青年失业率升至17.8%,临近退休人群就业困难表现为劳动参与率下降[8] - 就业非正规化趋势显著,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规模庞大,城镇就业中非单位就业占比超过60%,约3.1亿人[9][13] - 岗位破坏现象显性化,新创岗位与净增岗位数量差距扩大,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9] - 职工与居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绝对差距迅速扩大,政策需加快缩小制度差距[9] 劳动生产率因素对社保可持续性的影响 -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劳动生产率无限提升潜力,2035年前20-62岁人群对应的"赡养生产率"年均增速预计达5.55%,高于老年抚养比4.90%的增速[9][10] - Epoch AI智库预测人工智能自动化将推动经济增长超越以往水平,为养老保障代际转移奠定坚实基础[12] - 劳动生产率增速快于老年抚养比增速,可消除对现收现付制可持续性的担忧,"精算恐慌"越来越不必要[12] 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现状与挑战 - 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约8400万,加上2亿灵活就业人员,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覆盖盲区[14] - 第一支柱养老保险覆盖不足将导致第二、三支柱失去意义,因后者具有累退性,无第一支柱保障的群体不会参与[14] - 城镇收入差距扩大成为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2015年后全国基尼系数徘徊在0.465-0.466[14][15] - 就业非正规化、农民工逆向流动和人工智能冲击可能加剧收入差距扩大趋势[15] 制度创新与改革建议 - 建立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借鉴生活工资制度、无条件全民基本收入和全民养老金制度理念[19]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具有中央管理、低缴费门槛和广覆盖优势,可完善为社会养老金制度[19] - 重新思考名义账户制,通过记账方式解决退休年龄调整和收支结余制度化问题,打破"现收现付悖论"[20][21] - 现收现付制是实现代际转移分享的合理基础,只要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真实依据,就不是寅吃卯粮[17]
蔡昉:重新审视社会保障问题的核心
和讯· 2025-09-22 17:58
文章核心观点 - 养老保险问题的核心挑战在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非物质财富的匮乏,而是缺乏能够有效分享劳动生产率提升成果的制度安排[5][11] -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强化第一支柱的覆盖范围和共济功能,通过提高就业正规化、建立普惠性养老金制度以及优化名义账户制,以实现生产率的代际转移与分享[6][12][15] - 在人工智能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潜力的背景下,现收现付制具有合理性,能够打破“精算恐慌”和“现收现付悖论”,关键在于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增长成果被广泛分享[12][16][19] 影响社保可持续性的三大因素 - 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趋势不可逆转,预测显示2032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1%,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仍处于高收入国家行列的较低水平,存在“未富先老”的国情挑战[8] - 劳动力市场面临四大结构性矛盾:青年失业率高达17.8%与临近退休人群劳动参与率下降并存[9]、就业非正规化趋势导致社保覆盖率低[10]、岗位创造与净增就业之间的差距扩大[10]、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10] - 劳动生产率在人工智能推动下具备无限增长潜力,测算显示2035年前20-62岁人群对应的“赡养生产率”年均增速为5.55%,高于老年抚养比4.90%的增速,为社会赡养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10][11] 旨在分享生产率的制度安排 - 必须提高就业正规化水平以扩大第一支柱覆盖范围,当前非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60%以上(约3.1亿人),其中新就业形态8400万人和2亿灵活就业人员仍处于社保制度盲区[13] - 需警惕收入差距扩大风险,全国基尼系数自2015年后徘徊在0.465-0.466,城镇收入差距成为主要推手,人工智能冲击和就业非正规化可能进一步恶化初次分配,对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提出更高要求[14] - 现收现付制在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具有合理性,可成为代际转移与分享的制度基础,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确保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率提升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均衡分享[12][16] 研究建议 - 建议建立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为无条件社会养老金,借鉴“生活工资制度”和“无条件全民基本收入”理念,以应对人工智能对工作的长期替代效应[18] - 重新思考名义账户制,通过记账方式制度化调整退休年龄与收支预期,既可增强缴费积极性与预期稳定性,又能打破“现收现付悖论”,缓解劳动年龄人口的预防性储蓄压力[19]
人口灰犀牛:现状、影响和应对(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9-13 13:04
文章核心观点 - 面对人口加速老龄化趋势 保持产出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应技术进步 提高劳动参与率 出海三条路径 [2][51] - 人口老龄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将对经济增长 通胀 政策和资产配置产生深远影响 [4][15][31] - 中国已进入加速老龄化时期 面临未富先老 少子化严峻等挑战 应对时间窗口可能更短 [16][18][20]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 - 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0.2% 步入轻度老龄化社会 预计2035年达到13.1% 接近中度老龄化水平 [10] - 发达经济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024年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美国和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29.8% 23.2% 22.2% 19.5% 17.9%和15.6% 均处于中度或重度老龄化社会 [10] - 全球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60年代峰值5.32人下降至2024年2.25人 逼近2.1人的世代更替水平 发达经济体生育率更低 2023年美国 欧盟 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6 1.4 1.2和0.7人 [11] 人口转型理论 - 人口转型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化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工业化初中期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工业化中后期减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后工业化增长停滞阶段(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可能负增长) [5][6] - 人口红利理论认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提升带来经济增长额外源泉 但随着经济体完成工业化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9]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2024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5.6% 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预计2032年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2035年占比达22.8% [16] - 2025-2035年中国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以年均0.3%和0.6%速度下降 65岁以上人口以年均4%速度增长 [16] - 中国总和生育率2023年降至1.0人 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韩国 育儿补贴制度已落地 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18] - 中国面临未富先老挑战 2024年人均GDP约13100美元 仅为日本同等老龄化水平的三分之一 [20] 人口结构变化的宏观影响 供给侧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萎缩 给潜在增长率带来下行压力 中国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74.5%峰值后持续回落 2024年降至68.3% 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3年见顶后2024年下降至9.6亿人 较峰值回落4.8% [31][34] - 预计2026-2030年中国潜在增长率中枢下降至5.0%左右 2031-2035年进一步回落至4.5%左右 [34] - 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显著降低 当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5%后 储蓄率通常进入下行区间 日本 韩国 美国 法国等发达经济体都经历此过程 [35] - 人口老龄化导致经常项目顺差收窄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S-I=NX 储蓄率下降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减少 [35] 需求侧影响 - 人口老龄化加剧总需求不足 表现为负产出缺口 日本跨过第一人口转折点后 实际经济增长持续低于潜在增长 1993年1季度到2024年4季度间128个季度中88个季度录得负增长缺口 占比高达69% [36] - 人口老龄化提高服务消费占比 日本1994-2005年服务消费占比提高3.8个百分点 2024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比仅46.1% 显著低于发达经济体同等老龄化水平 [36][39] 通胀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对通胀影响表现为先下后上 对劳动力供给冲击滞后于需求侧收缩 短期内对总需求负面影响更显著 对通胀形成压制 长期看劳动力短缺和不可贸易服务需求增加将带来通胀上行压力 [42][43][45] - 2023年以来美国 欧盟 日本通胀率保持在2%以上 表面是服务需求旺盛和劳动力市场强韧 本质是老龄化带来劳动供给短缺和不可贸易服务需求增加 [44] 日本经验借鉴 - 日本1990-1995年跨过第一人口转折点 1992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见顶回落 1995年总量达峰后持续萎缩 2010年总人口达峰后下降 [22] - 1995年日本劳动年龄人口达8746万人峰值 2024年降至7288万人 较峰值回落17% 潜在增长率降至0.61% [23] - 日本人口老龄化导致低经济增长率 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利率特征 1996-2024年实际GDP年均增速0.7% CPI长期低于2%通胀目标 政策利率长期徘徊零利率附近 [28] - 日本政府债务率从1990年69.4%攀升至2024年236.7% 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政府债务率呈正相关趋势 [28] - 2000-2024年日本15-64岁劳动人口以年均-0.7%速度减少 总产出以年均0.6%速度增长 劳动生产率以1.3%以上速度增长 劳动人口人均GDP累计增幅37.1% [46][48] - 日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劳动生产率提升 1996-2024年以日元计价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1倍 年均复合增速9.0% 2024年底海外净资产达533.05万亿日元 创历史新高 [48] 应对人口老龄化路径 技术进步 - 利用人工智能 大数据 物联网 云计算等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替代重复性 低附加值劳动岗位 [52] - 2023年中国安装工业机器人27.6万台 占全球安装量51% 预计到2027年年均增长率5%至10% 医疗机器人安装量约6200台 同比增长36% 是增长最快领域 [52] 提高劳动参与率 - 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可增加就业人数对潜在增长率贡献 2024年中国男性和女性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分别为79.4%和69.7% 较日本低8.1和6.5个百分点 [57] - 中国已出台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产出增长的挑战 [57] 出海策略 - 将资本投向海外 在当地配置生产要素 利用当地劳动力和资源 通过贸易 利润分红 技术回流等方式回流本国 [59] -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趋势愈发明显 预计十五五时期将出台更多系统性政策支持企业出海 [60]
【环球财经】欧元区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1%
新华财经· 2025-09-05 21:45
核心经济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1% 欧盟整体环比增长0.2% [1] - 同比增速方面 欧元区GDP增长1.5% 欧盟GDP增长1.6% [1] - 成员国表现分化明显 芬兰环比下降0.4% 德国下降0.3% 意大利下降0.1% 而丹麦增长1.3% 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均增长1.2% [1] 需求结构分析 - 居民最终消费实现小幅增长 政府最终消费出现回升态势 [1] - 固定资本投资明显下降 对当季增长形成负0.4个百分点的贡献 [1] - 出口减少而进口基本持平 欧盟整体进口小幅增长0.3% 净出口对增长贡献为负0.2个百分点 [1] - 库存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效应 贡献约0.5个百分点 [1] 就业市场状况 - 欧元区和欧盟就业人数环比均增长0.1% 同比分别增长0.6%和0.4% [2] - 欧盟就业总人数达2.199亿人 其中欧元区为1.716亿人 [2] - 成员国就业表现差异显著 保加利亚增长1.1% 西班牙和马耳他均增长0.7% 而立陶宛下降0.9% 希腊和克罗地亚均下降0.5% [2] 生产率变化 - 按人数口径计算 欧元区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0.8% 欧盟提高1.2% [2] - 按工时口径计算 欧元区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1% 欧盟提高1.5% [2]
Weak Private Payrolls Data for August
ZACKS· 2025-09-05 00:01
就业数据表现疲软 - 8月ADP私营部门新增就业5.4万人 低于预期2万人 其中商品生产行业增长1.3万人 服务业增长4.2万人[1] - 近4个月私营部门就业增长月均5.5万人 较前4个月月均10.2万人下降近50% 显示就业市场显著放缓[2] - 大型企业(500人以上)新增就业1.8万人表现疲弱 中型企业(50-499人)新增2.5万人 小型企业新增1.2万人[3] 行业就业分化明显 - 休闲酒店行业新增就业5万人居首 建筑业新增1.6万人 专业商业服务新增1.5万人[4] - 贸易运输公用事业就业减少1.7万人 教育医疗行业减少1.2万人[4] - 贸易运输业下滑与关税政策导致进口货物减少直接相关 教育医疗行业就业减少与移民人口集中有关[5] 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下降 - 职位保持者8月平均薪资增长4.4% 职位更换者薪资增长7.1% 两者差距持续收窄[6] - 薪资增长差距缩小反映劳动力市场整体流动性较低 人员流动相对停滞[6] 失业救济申请情况 - 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升至23.7万人 高于预期的23万人 为6月以来最高单月数据[7] - 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降至194万人 连续13周维持在194万人及以上水平 连续12周低于25万人[8] 生产效率与贸易数据 - 第二季度劳动生产率年化季率修正至3.3% 高于前值2.8% 创2024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强季度表现[9] - 单位劳动力成本增长1.0%低于预期 生产效率走强与劳动力成本降低形成有利组合[9] - 7月美国贸易逆差扩大至783亿美元 较前月下修后的591亿美元显著恶化 但远好于今年1-3月创纪录的1288亿/1203亿/1364亿美元逆差水平[10]
李迅雷:大国债务——经济增长的代价
搜狐财经· 2025-09-03 12:47
宏观杠杆率国际比较 - 中国2025年二季度宏观杠杆率首次突破300% 从一季度298.5%升至300.4% 上升1.9个百分点[1] - 2019-2024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增幅达47个百分点 显著高于德国(-3.4)、日本(4.1)和美国(-7)[28] - 美国《大而美法案》将净增加3.4万亿美元基础赤字 2028年对GDP促进作用达峰值[1] 部门杠杆率结构分析 - 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从2019年125.5%升至2024年139.4% 德日美同期呈现下降趋势[5] - 政府部门杠杆率从2019年59.6%持续上升至2024年88.4% 而德日美先升后落[9] - 居民部门杠杆率变化平稳 四国波动幅度在正负5个百分点区间[4] 国有企业杠杆特征 -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85.6%高于非国有企业78.3% 2022年以来国企杠杆率明显提高[7] -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为负 非国有企业杠杆率未显著提升[7] - 疫情后非金融企业加杠杆主要来自国有企业[7] 政府债务计量差异 - BIS与NIFD统计口径差异达30个百分点 BIS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计入政府杠杆[20] - 地方政府杠杆率从2019年21.2%升至2025年一季度36.8% 增速快于中央政府[23] - 德日美市场价值计价政府债务增幅低于账面价值 主因债券收益率上升[28][29] 经济增长效率分析 - 2023-2024年中国GDP平减指数分别下降0.51%和0.71% 弱于德日美价格水平[32] - 资本存量/GDP比值达4.84倍 高于德国3.72和日本2.98[44] - 实际IRR从超20%回落至2019年7.7% 低于日本11.2%[44] 生产要素效率比较 - ICT投资占比仅10% 显著低于美国过半水平[45] - 全要素生产率0.4 低于德国0.6和日本0.65[42] - 人力资本指数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德日两国[41] 政策效果评估 - 逆周期政策效果优于西方国家 因银行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15][17] - 政府举债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 2022-2024年名义经济增速持续慢于美国[23][33]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1.6% 受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拖累[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