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查一次

搜索文档
“吴优检”为入企行政检查瘦身
苏州日报· 2025-08-15 08:29
改革背景与目标 - "综合查一次"改革旨在减少入企检查频次,提升执法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1] - 苏州市吴中区作为试点区,通过"智慧统筹"模式实现全流程闭环监管,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 [1] 技术平台与功能 - 吴中区司法局开发"吴优检"小程序,实现检查计划备案留痕和公开,新增检查计划匹配、联合检查结果确认等功能 [2] - 2.0版小程序通过热力图实时监控计划备案、检查完成情况,并嵌入"码上督"二维码供企业反馈意见 [2] 机制创新与实施 - 发布35项场景清单涉及22个执法主体,破解"多头管""三不管"难题 [3] - 启动基层"五位一体"工作,应急管理、消防、公安联合试行"综合查一次"机制 [3] - 甪直镇改革组织架构为四个岗位,分片区统一承担多领域执法业务 [3] 企业案例与成效 - 伟创力电脑(苏州)有限公司迎检次数下降约50%,被纳入检查"白名单" [3] - 吴中区开展联合检查2435次,减少检查4270次,压降检查频次63.7% [4] 非现场监管手段 - 生态环境局等拓展非现场监管,通过数据分析增强"无事不扰"实效 [3]
北京市数字赋能“综合查一次” 减负增效暖企心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03:02
综合查一次改革试点 - 北京市自2025年7月起在东城、海淀、丰台等10个区启动"综合查一次"试点 通过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整合检查提升监管效能 [1] - 改革依托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实现检查部门、时间、对象的智慧统筹 改变以往多头检查、重复执法的局面 [1] - 试点企业反馈检查效率显著提高 迎检负担明显减轻 [1] 数字化赋能监管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运用大数据平台统筹26个监管部门 引入75条算法实现60平方公里范围内检查计划一键整合 [2] - 重点企业月均检查量同比下降71% 行政检查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0% [2] - 海淀区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智慧统筹机制 自动生成跨部门联合检查建议 [2] 监管效能提升 - 检查事项相关、内容相近的检查被统筹整合为一次检查 通过专业互补提升效能 [3] - 东城区海底捞案例显示 多部门联合检查可实现现场信息互通 当场解决企业疑问 [3] - 联合检查推动企业"综合改一次" 有效解决多部门检查标准不一致问题 [3] 企业服务创新 - 海淀区针对华熙Live商圈企业开展需求调研 为5家商户量身定制综合检查方案 [4] - 企业反馈联合检查不仅节省时间 还提供现场教学和指导建议 [4] - 试点已覆盖酒店、商圈、科技园区等多个业态 未来将向更多行业延伸 [4]
萧山探索“无事不扰”监管新常态
杭州日报· 2025-07-18 10:39
萧山区"夜经济"发展 - 萧山多个文创街区迎来游客旺季 表明"夜经济"持续升温 [1] - 多部门联合执法队伍对文创街区餐饮企业进行"综合查一次"检查 涵盖安全生产 消防安全等领域 [1] 执法监管创新 - 杭州市4月启动"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聚焦执法乱象整治和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1] - 萧山区作为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先行区 出台《萧山区入企执法和服务标准(试行)》 [1] - 萧山区纪委区监委第二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助力 通过组地联动 片区协作等措施 形成标准统一 流程规范 闭环监管的入企行为管理体系 [1] 企业服务优化 - 萧山区梳理企业全生命周期12类157项服务事项 形成"要事必到""有求必应"两张正面清单 [2] - 创新分级分类监管体系 对企业动态赋予"红橙黄蓝绿"标识 绿色低风险企业"无事不扰" 红色高风险主体精准靶向监管 [2] - 1月至4月萧山区涉企检查量同比下降25 6% [2] 执法效率提升 - 萧山区开发计划统筹系统 对28个执法部门3783项检查事项全量统筹 [2] - 搭建66个区级特色"综合查一次"场景 包括文创街区 大型专业市场等 [2] - 建立涉企信用修复导办 帮办 代办机制 实现信用修复"一次不跑 全网通办" [2] 法治服务完善 - 萧山区打造实体化运行企业法治服务专区 整合26项法律服务事项 [2] - 组建专业团队提供合规指导 累计服务企业1300家 [2]
东营市市场监管局精准施策规范涉企检查 护航企业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7-17 09:42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 东营市市场监管局出台实施方案,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旨在解决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随意检查等问题,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1] 明确检查范围 -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范围,避免检查随意性,全面落实清单制度,梳理并动态调整75项检查事项,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 [2] - 遵循"管住风险、无事不扰"原则,制定年度检查计划,对风险较低、合规经营良好的企业减少不必要检查 [2] 优化检查方式 - 推行联合检查,同一主体同一时间段的多项检查原则上合并进行,减少对企业干扰 [3] - 严格控制入企检查频次,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并探索"无感监管",运用智慧化方式降低现场检查比例 [3] 严格检查程序 - 依托涉企检查平台实施行政检查,实行扫码入企,落实全过程记录制度,确保"事前备案、计划匹配、扫码入企、全程留痕、事后评价" [4] - 落实"谁检查、谁签名、谁负责"机制,提升问题发现能力,严格结果处置,坚持过罚相当 [4] 推行合规指导 - 采用"监督 + 服务"模式,编制"一业一册"经营指引,加强日常指导,帮助企业规避违法风险 [5] - 检查中发现隐患及时开展合规指导,推行"三书同达",建立健全查后督导服务机制 [5]
儋州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样板间”
海南日报· 2025-06-05 09:35
营商环境优化举措 - 儋州市通过"项目管家"服务机制实现从"企业跑"到"政府帮"的转变,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审批协调等全流程服务,显著降低沟通和时间成本[3][4] - 首创行政处罚失信"预修复"机制,通过预防、预告、提醒三阶段闭环管理,帮助企业平均缩短信用修复周期50%以上[6][7][8] - 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模式,2025年累计减少上门检查276次,检查频次同比下降54.55%,覆盖危化品、物流等6大重点监管领域[9][10] 企业服务创新案例 - 海垦(儋州)新型环保建材公司通过"项目管家"服务,其650万吨/年花岗岩矿项目审批效率提升40%,预计年底投产[3][4] - 海南晏顺物流公司实现多部门联合检查一次性完成,节省70%以上的迎检时间,物流运营效率提升显著[9][10] - 某受行政处罚企业通过"预修复"机制,在最短公示期届满当日即完成信用修复,较常规流程提速30天[7][8] 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 儋州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建立"项目管家+服务团队"品牌,实现招商、审批、服务全链条衔接,项目落地周期压缩25%[4] - 信用修复服务采用二维码指引和材料预审,企业准备时间缩短60%,修复通过率达95%以上[6][7] - "综合查一次"机制整合交通、应急等8个监管部门资源,单次检查覆盖事项增加300%[9][10]
如何对企业无事不扰?多地探索“扫码入企”检查、非现场执法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12:25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 司法部介绍各地区积极探索联合检查、"综合查一次"、"扫码入企"、非现场执法等创新做法,有效提升检查精准度并大幅减少不必要检查 [1][3] - 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1月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对涉企行政检查进行全面规范 [3] - 应急管理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制订出台本行业检查标准、检查频次上限等规定 [3] 政策实施成效 - 北京市1-4月行政检查总量同比下降72%,非现场检查数量同比上升48%,发现问题率同比上升26% [4] - 浙江省推行"一表通查"、"委托查"和"综合查一次"举措,"综合查一次"实施率达33.9%,直接减少入企检查1万多户次 [4] - 福建省运用重复检查预警功能发出预警9998次,行政检查总量环比下降50.6% [4] - 深圳市光明区2025年以来入企检查次数由3323次减少到1135次,下降65.84% [4]
从单一执法者到“监管+服务”双重角色,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4-30 13:40
执法理念升级 - 生态环境部提出"执法+服务"理念,强调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实现宽严相济,既优化营商环境又守住生态红线 [1] - 执法从"一刀切"向"精准化"转变,要求执法人员具备更强的法律素养和技术能力,如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和差异化监管 [1] - 非现场执法推广要求运用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化监管 [1] 柔性执法与严格监管 - 界定"轻微违法"与"恶意违法"是关键,执法人员需精准把握法律边界,避免执法不公或纵容违法 [2] -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需平衡温度与力度,通过普法宣传帮助企业整改,同时对触碰红线行为果断处罚 [2] - 全过程执法服务强调"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整改"全链条,执法人员需兼具监管和服务双重角色 [2] 执法能力要求 - 执法人员需从"简单执行者"转型为"法治守护者"与"发展服务者",提升专业能力、程序意识和服务理念 [3] - "综合查一次"机制要求打破部门壁垒,统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多领域知识,提升综合执法效能 [2] - 执法人员需具备更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持续跟踪管理能力和跨领域协作能力 [2][3] 环境治理现代化 - 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是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要求执法更精细化、智能化 [3] - 目标是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同时,护航企业绿色发展,实现"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