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综合查一次
icon
搜索文档
来自监督一线的报道丨校准涉企行政执法尺度
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 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案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事后监督 发现小过重罚和同类不同罚等问题线索将移交纪检监察组研判处置 [2] - 推行综合查一次和跨部门综合监管 通过限制多头检查减少入企检查频次 向社会公布行政检查主体数量 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和计划 [3] - 科技赋能推行扫码入企 检查人员入企前需登录湘易办APP登记 检查时出示检查码 检查后反馈结果并接受企业评价 遏制多头重复随意检查 [3] 问题线索排查与处理 - 纪检监察机关对涉企行政执法领域问题线索大起底 司法行政部门公开征集线索 向企业发放入企行政检查抽样统计表 设立监督联系点和监督员 [4] - 司法行政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建立问题线索移交机制 截至目前已移交相关问题线索29条 [4] - 自开展突出问题整治以来 全市共排查处置涉企行政执法问题线索236条 处理处分71人 [4] 制度建设与警示教育 - 针对典型案例暴露的制度缺失和管理漏洞 纪检监察机关向行政执法局制发监察建议书 推动开展自查自纠 [5] - 健全完善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等15项制度 用制度堵塞监管漏洞 [5] - 召开警示教育大会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引导行政执法干部以案为鉴和警钟长鸣 [5]
成都“综合查一次”助力营商环境升级 30个联合检查场景织密监管“一张网”
搜狐财经· 2025-10-23 17:38
政策核心与目标 - 成都市正式推行《成都市涉企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现场检查清单》旨在通过跨部门联合执法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1] - 政策目标为从源头减少重复检查为企业减负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1] 政策覆盖范围与实施方式 - 清单涵盖工业安全生产小微客车租赁燃气安全药品经营营业性演出等30个高频涉企检查场景 [3] - 政策涉及应急市场监管环保消防交通住建文广旅等10余个监管部门基本实现企业经营关键领域全覆盖 [3] - 实施依托成都市涉企综合监管平台推出邀约式联合检查功能各部门按应联尽联原则共同实施联合检查 [3] - 政策注重全场景覆盖+全流程协同+全环节提速的系统集成并对检查全程进行线上跟踪与监督 [3] 政策实施成效 -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在平台上开展综合查一次688次 [5] - 涉企检查平均耗时减少40%实现频次+时间双降的实效 [5] 配套监督机制 - 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并通过数据公开强化监督每月在平台公开上月部门联合检查次数等核心数据 [4] 未来规划 - 将持续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推动更多涉企检查场景纳入清单更多部门参与协同 [8]
今年1—8月,各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发现问题率平均提高16%——企业负担减下去 监管效能提上来
新华网· 2025-09-18 07:49
行政检查改革成效 - 各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下降30%以上 同时发现问题率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 [1] - 浙江省目标到2027年实现联合检查实施率80%以上 非现场检查占比逐年提高 [3] - 长沙县涉企行政检查2061次 同比降幅超71% [4] 综合检查机制创新 - 浙江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 实现"进一次门 查多项事" [2] - 长沙县公布70个法定行政检查主体和891项检查事项 实现检查计划全公开 [4] - 龙游县通过餐饮开业"一件事"平台实现多部门联合指导 [2] 分级分类监管体系 - 山东莒南县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风险等级 实施差异化监管 [5] - A级企业实行"非举报不现场检查"机制 检查频次减少50%以上 [5] - 北京市23.1万家企业纳入"无事不扰"清单 占全市企业总量10% [6] 数字化监管应用 - 广东推行"亮码入企"制度 执法人员需主动出示电子执法证 [8] - 淮安市安装智能感烟探测报警器 实现火灾报警秒级响应 [9] - 甘肃运用数字化工具实现环境违法"秒级响应"监测 [10] 重点领域监管强化 - 对食品安全 安全生产等高风险领域坚持严格执法 [6] - 北京市3023户企业因重大安全隐患被移出"无事不扰"清单 [6] - 长沙县在危险化学品等11个重点领域实行跨部门联合检查 [4]
企业负担减下去 监管效能提上来(法治头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人民日报· 2025-09-18 06:22
涉企行政检查改革政策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意见 司法部部署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聚焦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4] - 各地1-8月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 发现问题率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 显示检查精准度和质效大幅提升 [4] - 规范行政执法坚持严格依法 把该减的减下去、该管的管到位 [4] 综合查一次机制 - 浙江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 构建统筹检查计划和"综合查一次"制度 年度检查总量大幅下降且企业负担减轻 [6][7] - 浙江目标到2027年"综合查一次"机制更健全 部门层级领域年度联合检查实施率力争达80%以上 非现场检查占比提高且现场检查总量下降 [7] - 湖南长沙县公布县级涉企行政检查主体清单 确认70个法定检查主体和891项检查事项 579项年度检查计划全部公开公示 [8] - 长沙县在11个重点领域和八大行业实行跨部门联合检查 1-6月全县涉企行政检查2061次同比降幅超71% [8] 分级分类监管体系 - 山东莒南县根据企业风险等级信用评价和历史监管记录 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编制分级分类监管清单 [9][10] - 对A级企业实行"非举报不现场检查非异常不主动打扰非必须不增加负担"监管方式 对D级企业重点监控且专项必查 [10] - 山东全省入企行政检查数量压减30%以上 同时问题发现率稳步提升 [10] - 北京市前6月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企业达23.1万户超全市企业总量10% 3023户企业因重大安全隐患或严重违法失信被移出清单加强监管 [11] 数字化执法监管 - 广东推行涉企行政检查"亮码入企"制度 执法人员须主动亮电子执法证 企业可扫码验身份和监督权且全过程留痕可溯 [12] - 江苏淮安安装智能感烟探测报警器和高空瞭望系统 实现火灾烟雾探测秒级报警和联动处置 [13][14] - 安徽开发"行政检查码"形成"发起任务-亮码检查-评价反馈-督促整改"闭环机制 甘肃应用数字化工具实现环境违法"秒级响应" [14] - 高智能执法信息平台有效平衡无事不扰与有效监管关系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 [15]
今年1—8月 各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 发现问题率平均提高16%——企业负担减下去 监管效能提上来(法治头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人民日报· 2025-09-18 06:00
行政检查改革成效 - 1-8月各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下降超30% 同时发现问题率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1] - 浙江省目标到2027年"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实施率达80%以上 非现场检查占比逐年提高[3] - 长沙县公布70个法定行政检查主体和891项检查事项 1-6月涉企检查2061次同比降幅超71%[5] 分级分类监管体系 - 山东省莒南县将企业按风险等级分为ABCD四级 对A级实行"非举报不现场检查"模式[6] - 北京市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企业达23.1万户 占全市企业总量超10% 3023户高风险企业被移出清单[7] - 对高风险领域坚持严格执法 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实施重点监管[7] 数字化监管创新 - 广东省推行"亮码入企"制度 执法人员须主动出示电子执法证[9] - 淮安市安装智能感烟探测报警器和高空瞭望系统 实现火灾烟雾探测秒级响应[10] - 甘肃省通过数字化工具对超标排放实现"秒级响应" 安徽建立"行政检查码"闭环机制[11] 综合检查模式 - 浙江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 实现"进一次门 查多项事"[2] - 龙游县建立餐饮开业"一件事"平台 多部门同步接收信息并联合上门指导[2] - 长沙县在11个重点领域和八大行业实行跨部门联合检查[5]
白沙: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厚植投资兴业沃土
海南日报· 2025-09-06 08:01
文章核心观点 - 白沙黎族自治县通过"审管法信"闭环联动机制和"亮码检查""综合查一次"等创新监管方式 显著减少企业检查频次和时间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1][2][8] 监管机制创新 - 建立"审管法信"闭环联动机制 实现审批与监管无缝衔接 通过"海易办"平台与省"互联网+监管"系统深度互通 2023年底以来推送办件1.4万件[3] - 推行"亮码检查"制度 经营主体可通过扫码知悉检查内容依据人员信息 并可通过企业码进行评价反馈 严格落实"清单外不查""计划外不查"[4] - 实施"综合查一次"跨部门联合检查 通过"行业吹哨 部门报到"机制制定检查清单 实现"进一次门 查多项事" 已开展联合检查110余次 减少对企业打扰270次 降低企业迎检时间60%以上[2][5][6] 应用场景拓展 - "综合查一次"适用于市场监管医疗商务教育养老等15个领域通用场景 并创新推出"茶叶生产企业综合监管"等个性化场景[7] - 以海南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市场监管局开展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全链条系统性检查 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7] 实施成效 - 企业检查频次从每月4拨减少至半年1次 大幅减轻企业迎检压力[2] - 打破部门数据壁垒 压实监管职责 形成监管合力 及时发现并督促企业整改问题[3][7] - 通过业务流程重塑和监管方式创新 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8]
四川明年4月起全面实施“天府入企码” 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5:44
政策实施范围与时间 - 四川省自2024年4月1日起全面实施"天府入企码"制度 要求执法人员出示码后企业方可接受检查 [1] - 政策推行分两阶段: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为试行阶段实行双轨制 2024年4月进入全面使用阶段 [5] 政策核心目标 - 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涉企行政检查全程透明化 留痕化 可溯化和监督化 [3] - 重点遏制重复检查 多头检查 运动式检查及变相检查等乱检查行为 [3] - 兼具严格规范与有力监督 基层减负与企业松绑 减少频次与应检尽检三大特点 [3] 试点成效数据 - 眉山 绵阳 攀枝花三市分别确认行政检查主体325个 486个和272个 [3] - 试点市行政检查事项清理后较清理前减少13% 10.8%和21.3% [3] - 通过"综合查一次"机制使检查频次缩减率达36% 32%和24% [3] - 非现场检查量占比提升至23% 21%和22% [4] - 系统实现线上预警235次针对违规检查 另对重点领域实现线上预警73次与线下提示25次 [4][5]
顺德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打造湾区一流营商环境
搜狐财经· 2025-08-26 10:38
政策改革核心措施 - 推出风险分级机制 按企业信用与风险等级动态设定年度检查上限 守法企业无感迎检 [2] - 编制88个行业联合检查清单 由牵头部门实施一次进门查多项事 杜绝多头执法 [2] - 采用白名单制度 信用好风险低的重点企业每年最多综合查一次 [2] - 建立全链条柔性执法机制 包含800余项轻免罚清单 覆盖事前合规指引事中容错纠错事后信用修复 [2] 企业实施效果 - 企业迎检频次显著降低 某电器公司年检查次数从十余次减少至一次 [4] - 园区迎检频次下降60% 新产品上市周期缩短两周 [4] - 通过无人机综合飞一次平台实现零接触巡检 下一步推行亮码入企确保执法全过程留痕可追溯 [4] 产业覆盖与规模影响 - 首批惠及百家四上企业 覆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两家一花传统优势产业 [1][6] - 年内逐步扩面至全区四上企业 预计全年减少入企检查超5000次 [6] - 预计全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近亿元 [6] 执法模式转型 - 从以罚为主向教育为主转型 通过教育引导加督促整改助力企业主动纠正偏差 [4] - 包容审慎监管不放松要求 推动企业由被动接受监管转向主动守法自律 [4] - 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4]
不同部门相近事项“综合查一次”
人民日报· 2025-08-19 06:31
监管改革措施 - 北京市自2025年7月起在10个区启动"综合查一次"试点 通过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实现检查部门、时间、对象的智慧统筹匹配 [1] - 改革将事项相关、内容相近的检查整合为单次检查 通过专业互补提升检查效能 解决多部门检查合格标准不一致问题 [1] - 检查模式从多部门联合检查转变为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综合检查 使监管质效显著提升 [1] 企业实施效果 - 海淀区华熙商圈企业反馈检查频率从每月多部门分头检查数趟减少为单次检查 大幅提升效率并减轻企业负担 [1] - 精准匹配的联合检查可针对特定问题开展集中指导或整改要求 推动企业实现"综合改一次"的优化效果 [1]
珠海“综合查一次”行政检查实施办法下月施行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5 16:02
政策核心内容 - 珠海市政府审议通过《珠海经济特区“综合查一次”行政检查实施办法》旨在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活动,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将于9月4日起施行 [1] - 政策核心是推行“综合查一次”行政检查制度,以遏制乱检查,减轻企业负担 [1] 制度实施进展 - 自2023年起珠海全市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并确定12项检查事项,2024年新增22项检查事项 [1] - 截至目前,珠海全市已有19个部门开展联合检查,有效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和执法扰企 [1] 检查执行原则 - 市、区、镇街三级行政执法主体应按“能并尽并”“能合尽合”原则开展现场检查,防止随意检查和执法扰民 [1] - 司法行政部门需按“成熟一批、确定一批”原则研究拟定检查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确保过程合法、公正和透明 [1] 具体检查方式 - 检查方式上明确合并检查、联合检查和跨层级检查的要求,严控入企人数,减少不当干扰 [1] - 年度检查频次不得突破上限,并全面推行“亮码入企”制度,做到“入企必留痕”以增强监督效能 [1] 监督与保障机制 - 行政执法主体需主动公布年度检查频次上限,检查不得妨碍正常生活和生产经营 [2] - 强化提前告知、当场告知、责任追究等机制,保障检查对象知情权,并强化投诉、举报等社会监督功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