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星空保护

搜索文档
从石油小镇到天文重镇——青海冷湖的转型故事
新华社· 2025-08-03 09:24
冷湖镇转型发展 - 青海冷湖镇曾是我国第四大油田所在地,因资源枯竭逐渐衰落,现转型发展天文观测产业 [1] -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项目于2020年7月启动,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1] - 天文学界认为冷湖台址观测条件与国际顶级台址基本持平,为我国光学天文研究提供更广阔空间 [1] 天文观测资源开发 - 冷湖赛什腾山优质晴夜时间占比达70%,每年可观测时间达300天 [3] - 2021年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研究确认赛什腾山是极佳的光学/红外天文观测台址 [4] - 当地政府调用直升机运送建筑材料,最多一天吊运80趟,飞行近9小时 [3] 天文观测设施建设 - 目前冷湖已引进12家单位的45台望远镜,科学设备投资达30亿元 [6] - 墨子巡天望远镜每三晚可巡测整个北天球一次,已发现4200多例超新星及相关暂现源候选体 [6] - 2022年起青海每年给予1000万元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建设 [5] 科研成果产出 - 依托冷湖基地,科研人员已产出100余项论文、专利等成果,多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6] - 墨子巡天望远镜实现对银河系的分钟级高频监测,新发现多例具有快速光变的罕见变星 [6] - 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已成为东半球核心观测点位,在国际天文学前沿领域发布"中国观测" [6] 暗夜星空保护 - 2023年实施《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是我国首部暗夜星空保护地方性法规 [9] - 冷湖将全域1.78万平方公里纳入暗夜星空保护区,对3个新开工新能源项目进行重新选址 [9] - 当地与相关企业、商户签订《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光源污染承诺书》 [9]
新华全媒头条|从石油小镇到天文重镇——青海冷湖的转型故事
新华社· 2025-08-02 18:57
行业转型与天文观测发展 - 青海冷湖从石油小镇转型为亚洲最大光学天文观测基地,观测条件与国际顶级台址基本持平[1] -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项目2020年启动,5年内完成从勘测到多台望远镜落户[1][2] - 冷湖赛什腾山优质晴夜时间占比70%,年可观测时间达300天,被《自然》期刊认证为极佳光学/红外观测台址[2][3] 科研投入与成果 - 青海省每年提供1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建设[3] - 墨子巡天望远镜每三晚可巡测整个北天球一次,已发现4200多例超新星候选体并构建亚洲最大超新星数据库[3][4] - 冷湖基地已引进12家单位的45台望远镜,科学设备总投资达30亿元[5] 基础设施与项目进展 - 当地调用直升机单日最高吊运80趟材料,9小时内完成设备运输[3] - 赛什腾山C平台建成墨子巡天望远镜,拥有北半球最强光学时域巡天能力[3] - 2023年EAST辅助监测系统启动建设,为超大口径望远镜布局提供数据支撑[4] 暗夜星空保护措施 - 冷湖全域1.78万平方公里纳入暗夜星空保护区,我国首部暗夜保护地方性法规在此实施[5][6] - 重新选址3个新能源项目,严格规范核心区光源种类、亮度及照射方向[6] - 与商户签订光源污染承诺书,确保天文观测环境不受旅游业光污染影响[6]
呦呦鹿鸣 | “大地文心”征文展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5-15 12:19
野鹿荡地理与生态特征 -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滨海湿地,占地200公顷 [2] - 沟塘交错、芦苇丛生,保持滨海滩涂原始特征,生活着全球最大麋鹿种群(8000多头)[2][5] - 由黄河泥沙淤积形成,1855年后逐渐成陆,经历至少3次海陆演变,具有"沧海桑田"地质历史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2009年规划为保护地,通过人工补水(水位40-60厘米)、投放鱼苗、栽种植被,建成80公顷浅水湾,吸引丹顶鹤等数十万只候鸟栖息 [9] - 野生麋鹿实现野外放养与繁殖,成为大丰麋鹿保护区主要生活场所 [9] - 盐地碱蓬形成季节性红滩涂景观,夏季绿色,秋冬变红 [5] 暗夜星空保护地建设 - 2019年举办全国首届暗夜星空保护大会,发布《盐城宣言》,2020年获IUCN认证为长三角唯一暗夜星空保护地 [13] - 方圆40平方公里无光污染,全年可观测星空238天,夏季银河与冬季猎户星座清晰可见 [12] 科普教育与文化传播 - 开设8个专题大自然讲堂(如《暗夜星空保护》《南黄海潮间带文明框架》),累计授课400多场次 [14] - 作为青少年研学基地,展示动植物标本、星空观测及湿地生态,赠送野草种子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14][15] - 创始人马连义出版《大丰麋鹿》等著作,并在英国伦敦展出 [12] 创始团队与开发历程 - 由6位平均年龄超70岁的老人(马连义等)自筹资金开发,疏通河道、恢复植被,耗时10余年 [7][9] - 第二任总干事陶鹤鸣临终捐赠4000根木桩供鸟类栖息,团队获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微型理想国" [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