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文观测
icon
搜索文档
海外媒体探访长沙县金井镇 感受乡村振兴活力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18:57
海外媒体探访长沙县金井镇 感受乡村振兴活力 图为海外媒体代表前往茶园采茶。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图为海外媒体代表在茶园合影留念。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图为海外媒体代表观看茶艺表演。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10月28日,"在长沙,感受活力中国——2025海外媒体星城探索之旅"采访团走进湖南长沙县金井镇,探 访三棵树有机茶园与金井天文台,感受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图为海外媒体代表在金 井天文台观看中国星官图。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图为海外媒体代表体验采茶。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图为海外媒体代表在金井天文台使用望远镜看太阳。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永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
中国团队利用AI提升南山射电望远镜大气修正精度
环球网资讯· 2025-10-22 10:51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10月22日消息,受空气密度和水汽含量变化的影响,宇宙中的电磁波在穿越地 球大气时传播速度会减慢,从而产生对流层延迟。这种延迟被认为是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和全 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定位中的主要误差来源。如何精确建模与预报这种延迟,成为了当前天文观 测与大地测量领域亟需攻克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此,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李明帅团队,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台址的多年GNSS和气象观测数 据,构建了一种融合门控循环单元(GRU)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该方法 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分支,可自动从大量观测数据中学习大气延迟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对天顶对流 层延迟(ZTD)的高精度短期预测。 针对传统经验模型难以捕捉复杂非线性变化的局限,研究团队引入深度学习架构,将GRU用于提取短 期变化特征,LSTM用于记忆长期趋势,两者结合后形成"混合神经网络",既能捕捉大气延迟的短时波 动,又能识别其长期规律。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误差仅约为8毫米,相关系数达96%,显著优于传 统统计模型和单一神经网络。 高精度的对流层延迟预测结果,可有效提升VLBI观测的大气 ...
全球首台、世界最大!上周末,大国工程捷报频传
环球网资讯· 2025-10-20 08:04
空天信息探测 - 全球首台太阳磁场精确测量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启用,填补国际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空白[1] - AIMS望远镜采用离轴光学系统设计,核心部件全面实现国产化,提升天文仪器自主创新能力[3] - 望远镜从建设阶段转入科学产出阶段,其观测数据将为太阳物理前沿研究及空间天气预报提供重要支撑[5] 天文观测研究 - 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新的来源于恒星黑子区域磁场的毫秒级射电暴,填补对太阳系外恒星小尺度磁场认知空白[5] - 该成果对于推动太阳系外的空间天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 高铁工程建设 - 渝万高铁石沱长江大桥首节钢梁成功架设,正线长度1416.9米,大桥全面进入结合梁施工阶段[6] - 大桥建成后将创下四项世界第一:世界首次采用公铁合建双联塔、世界首次采用公铁同层分幅主梁、6主塔高253米为世界最高双联主塔、主跨跨度608米为世界最大公铁合建同层分幅混合梁斜拉桥[6] - 渝万高铁建成通车后,重庆至万州的运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8] 水电能源建设 - 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成功实现大江截流,该电站是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为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调压室群水电项目[8] - 水电站预计2028年实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建成后平均每年可生产清洁电能超4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360万吨[8]
全球首台、世界最大!上周末 大国工程捷报频传
央视新闻· 2025-10-20 07:16
空天信息探测领域 - 全球首台太阳磁场精确测量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启用,填补了国际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 [2] - AIMS望远镜采用离轴光学系统设计,核心部件全面实现国产化,标志着公司天文仪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 - 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一种新的来源于恒星黑子区域磁场的毫秒级射电暴,填补了太阳系外恒星小尺度磁场认知的空白 [3] 重大工程建设进展 - 渝万高铁石沱长江大桥首节钢梁成功架设,标志着大桥全面进入结合梁施工阶段,正线长度为1416.9米 [4] - 石沱长江大桥建成后将创下四项世界第一:世界首次采用公铁合建双联塔、世界首次采用公铁同层分幅主梁、6主塔高253米为世界最高双联主塔、主跨跨度608米为世界最大公铁合建同层分幅混合梁斜拉桥 [4][8] - 渝万高铁建成通车后,重庆至万州的运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极大方便沿线群众出行 [5] - 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成功实现大江截流,该电站是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调压室群水电项目,预计2028年实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6] - 昌波水电站建成后平均每年可生产清洁电能超4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360万吨 [6]
分布在祖国天南地北 这是人类观测宇宙深处的“慧眼”
央视新闻· 2025-10-12 14:31
中国射电望远镜网络 - 由6台分布在天南地北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观测网,其有效口径等效于中国国土面积 [1] - 该观测网为航天器测轨定位,在深空探测中提供精准导航 [1] - 参与天问二号观测任务的望远镜位于吉林长白山、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日喀则和上海 [6] 天问二号探测器任务 - 天问二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小行星探测器,截至10月1日已在轨飞行125天 [3] - 其主要任务是对一颗地球准卫星进行探测取样,并将样品带回地球 [3] - 通过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射电望远镜接收其信号以确定位置 [5] - 科学家近期重点任务是天问二号的观测和数据处理工作 [1] 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 - 多台距离遥远的射电望远镜同步观测可以实现更遥远、更清晰的观测效果 [8] - 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在2019年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参与该合作的射电望远镜不断增多 [8] - 合作组近期发布了关于黑洞最新发现的三张新照片,显示黑洞发生了巨大变化 [9][11] 天马射电望远镜及科技旅游 - 上海松江的天马射电望远镜是一个6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系统 [12] - 该望远镜带动了周边科技旅游,其所在地上海佘山成为天文爱好者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14] - 当地打造了集研学营地、住宿餐饮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天马星空村,每月推出不同科技主题活动 [14]
“吉林一号”国庆瞰大国工程建设
央视新闻· 2025-10-08 13:48
交通基础设施 - 平潭海峡大桥为福建省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跨海特大桥 投资11.3亿元[1] -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 珠海和澳门 以超大建筑规模 空前施工难度和顶尖建造技术闻名世界[4] 清洁能源项目 - 中国能建哈密50MW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年发电量约1.98亿千瓦时 可满足近1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8] - 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8] 水利枢纽工程 -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库容积22.5亿立方米 为新疆第一大水库[14] - 该大坝耗时10年建成 投资110亿元 是国务院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14] 科研基础设施 - 中国天眼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11] - 其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 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11]
追觅科技大举跨界胜算几何?批量IPO仍需谨慎
中国基金报· 2025-09-28 19:46
公司战略与业务拓展 - 追觅科技计划从2025年底开始,旗下多个业务将在全球各交易所进行批量IPO [2] - 公司近期跨界动作频繁,包括于9月19日宣布推出首款智能手机,9月10日成立天文业务单元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8月28日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并计划于2027年推出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 [3] - 分拆上市策略旨在利用资本市场对不同赛道(如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太空采矿)的估值差异,最大化公司整体价值,并可通过独立融资缓解多元化业务的资金压力 [2] 业务表现与收入构成 - 尽管2025年上半年营收规模已超出2024年全年总额,但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仍依赖智能清洁设备(扫地机器人),其他跨界业务均处于前期投入阶段 [3] 跨界业务的挑战与市场观点 - 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手机、天文观测等领域涉及复杂系统整合与安全认证,跨界成功案例如小米均依赖多年生态铺垫,追觅科技能否快速复制其成功模式存疑 [3] - 造车、航天等赛道需要巨额资本且技术门槛极高,市场需要评估跨界业务与核心业务的关联性及实际资源投入比例,短期内更偏向战略噱头 [3][4] - 小行星采矿等前沿业务需长期技术积累,短期内商业化难度极大 [4] 员工跟投与股权激励争议 - 有网络爆料称公司疑似要求员工跟投私募基金,并将跟投与淘汰机制挂钩,爆料贴文公布了跟投规则,起投金额为1万元起上不封顶 [6][7] - 爆料贴文中的聊天记录显示,有管理者提及“这个月还不能破零的继续汰换”,涉及公司首席战略官、集团联席总裁及品牌全球负责人 [7] - 追创创投公开声明否认存在任何“强制跟投”政策,称跟投机制遵循“自愿参与、风险自担”原则,旨在激励团队 [7] - 业内人士表示,若跟投机制属实则符合常规股权激励逻辑,但若存在变相强制或通过代持规避监管,可能涉及《证券法》及《劳动合同法》相关问题 [8]
四川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成果丰硕
中国发展网· 2025-09-26 17:36
四川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战略 - 四川省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举措,系统谋划并强力推进落地 [3] - 省政府出台“科创10条”政策,以“一事一议”方式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提供真金白银激励科研人员 [3] - 全省正加快打造先进核能、天文观测、深地科学、生物医药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并已产出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3] 成都国际前沿核聚变研究集群 - 在磁约束方面,建成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3] - 在惯性约束方面,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将实验验证世界首创的Z箍缩+局部点火聚变靶技术 [3] - 四川是全国唯一集聚磁约束、惯性约束全路径核聚变研究主流路线的省份,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屡创运行纪录,电子离子突破“双亿度”,标志核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 [4] 甘孜世界海拔最高天文观测集群 - 在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高高原地区,建设多项科学指标居世界第一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全球最大综合孔径的圆环阵射电望远镜等天文观测设施 [5] - 该集群运用射电、红外、光学、紫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多种手段,覆盖从宇宙线观测到对日、对月观测等多对象 [5]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人类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最亮伽马射线暴,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多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十大科技新闻 [5] 凉山全球最深深地科学设施集群 - 在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建设世界最深、可用空间最大、综合条件最好的锦屏深地实验室 [6] - 实验室已集聚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10余个科研团队,形成粒子物理、宇宙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世界级开放共享实验平台 [6] - 取得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国际领先的轻暗物质—电子相互作用直接探测结果等多项重大前沿科学成果 [6] 成都全国链条最全生物医药创新集群 - 以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为牵引,集聚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7] - 形成从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到中试验证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链产业链,拥有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牌照” [7] - 成功研发肿瘤mRNA疫苗、骨骼肌松弛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佳泰莱)等多种创新药物 [7] 未来发展规划 - 下一步将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提升运行效能,支持设施沿链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7] - 大力促进设施开放共享和“沿途下蛋”,继续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四川 [7] - 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再布局一批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发挥其在汇聚创新资源、吸引全球人才、产出原创成果、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7]
新华全媒头条|从石油小镇到天文重镇——青海冷湖的转型故事
新华社· 2025-08-02 18:57
行业转型与天文观测发展 - 青海冷湖从石油小镇转型为亚洲最大光学天文观测基地,观测条件与国际顶级台址基本持平[1] -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项目2020年启动,5年内完成从勘测到多台望远镜落户[1][2] - 冷湖赛什腾山优质晴夜时间占比70%,年可观测时间达300天,被《自然》期刊认证为极佳光学/红外观测台址[2][3] 科研投入与成果 - 青海省每年提供1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建设[3] - 墨子巡天望远镜每三晚可巡测整个北天球一次,已发现4200多例超新星候选体并构建亚洲最大超新星数据库[3][4] - 冷湖基地已引进12家单位的45台望远镜,科学设备总投资达30亿元[5] 基础设施与项目进展 - 当地调用直升机单日最高吊运80趟材料,9小时内完成设备运输[3] - 赛什腾山C平台建成墨子巡天望远镜,拥有北半球最强光学时域巡天能力[3] - 2023年EAST辅助监测系统启动建设,为超大口径望远镜布局提供数据支撑[4] 暗夜星空保护措施 - 冷湖全域1.78万平方公里纳入暗夜星空保护区,我国首部暗夜保护地方性法规在此实施[5][6] - 重新选址3个新能源项目,严格规范核心区光源种类、亮度及照射方向[6] - 与商户签订光源污染承诺书,确保天文观测环境不受旅游业光污染影响[6]
鲁宾天文台发布宇宙摄影“首作”
科技日报· 2025-06-25 06:21
鲁宾天文台技术突破 - 鲁宾天文台发布有史以来最大数字相机拍摄的宇宙摄影"首作",图像以前所未有规模捕捉数百万颗遥远恒星和星系光线[2] - 测试观测仅10多小时即发现2104颗新小行星,包括7颗近地小行星[2] - 相机核心为汽车大小的3200万像素数字相机,单张图像需400台超高清电视全尺寸显示[3] 观测能力与成果 - 预览视频由1100多张图像合成,展示约1000万个星系,仅为未来10年预计探测200亿个星系的0.05%[3] - 678张图像拼接的三叶星云与礁湖星云马赛克图,7小时拍摄即捕捉到数千光年外星云中前所未见的微弱气体尘埃云细节[2][3] - 测试观测发现的小行星均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2] 未来项目规划 - "时空遗珍巡天"项目计划2025年启动,持续10年[2] - 未来10年每3晚对南半球夜空全面扫描一次[3] - 预计揭示200亿个星系、170亿颗银河系恒星、1000万次超新星爆发及数百万个太阳系内小型天体[3] 基础设施优势 - 天文台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帕穹山,海拔超2600米,干燥空气提供最佳观测条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