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盲卡盲盒哪能“无拘无束”(民生探针)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行业现状 - 盲卡市场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走红,凭借"未知惊喜"的卖点吸引大量消费者 [1] - 盲卡价格相对较低,入门门槛仅一二十元,比动辄上千元的手办更易被中小学生接受 [1] - 盲卡已成为儿童青少年社交圈中的"硬通货",稀有卡牌能提升社交地位 [2] 商业模式 - 盲卡设计利用"斯金纳箱"原理,通过随机奖励刺激多巴胺分泌,诱导重复购买行为 [3] - 商家采用"10连抽必中""最后3箱"等营销话术,配合夸张的视听效果诱导冲动消费 [4] - 部分盲卡评级机构与厂商形成利益关联,将普通卡片包装成具有投资价值的"理财产品" [4] 销售渠道 - 线下商家布局在热门商圈如重庆观音桥、龙湖时代天街等人流密集区域 [3] - 线上直播间通过低价引流(如14.9元5包)吸引消费者,实际稀有卡抽取概率极低 [2][4] - 部分商家在结账时未严格核查年龄,小学阶段学生可轻松购买 [5] 消费者行为 - 有消费者在直播间15分钟内下单200包卡牌,花费1500余元 [4] - 部分孩子省吃俭用,甚至与同学进行高价交易以获取稀有卡牌 [2] - 未成年人将零花钱和饭钱积攒用于购买盲卡,影响正常消费结构 [2] 监管现状 - 《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规定不得向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但缺乏处罚措施 [5] - 线上平台依赖用户自主填写信息,缺乏严格身份验证机制 [5] - 专家建议实施"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监护人二次验证"三重验证机制 [6] 法律建议 - 律师建议设置金额限制,明确概率公示,禁止虚假宣传 [6] - 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运用大数据识别异常交易 [6] - 家长可通过提供年龄证明和消费凭据追回未成年人未经允许的大额消费 [7]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大额化”,北京互联网法院3年结案近七百件
第一财经· 2025-05-28 21:36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趋势 - 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呈现"消费主体低龄化、消费金额大额化"趋势 [1] - 近三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相关案件近七百件 单案最高标的额310万元 平均标的额8万余元 [2] - 典型案例包括未成年人一晚充值4万元抽取游戏皮肤 以及单场直播打赏8万元 [2] 司法保护与平台责任 - 北京互联网法院累计为家庭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2] - 法院督促平台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义务 通过裁判树立规则 [2] - 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挂牌成立 法院发布《关于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教育的指引》 [3] 家庭防范措施建议 - 家长需强化账户安全管理 包括保管支付密码 设置消费限额 运用"未成年人模式" [3] - 建议制定《家庭用网"公约"》 明确上网时长和内容权限 建立奖惩机制 [3] - 通过开设儿童银行账户 发放定额零花钱 参与家庭预算讨论等方式引导理性消费观念 [4]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大额化”,北京互联网法院3年结案近七百件
第一财经· 2025-05-28 13:53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与直播打赏趋势 - 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呈现"消费主体低龄化、消费金额大额化"趋势 [1] - 近三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此类案件近七百件 单案最高标的额310万元 平均标的额8万余元 [2] - 典型案例包括未成年人一晚充值4万余元抽取游戏皮肤 以及单场直播打赏8万元 [2] 行业监管与平台措施 - 大部分网络平台已采取技术性措施限制未成年人消费 但部分措施流于形式 [2] - 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裁判督促平台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义务 累计为家庭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2] 司法保护与家庭指引 -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关于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教育的指引》 提出应对非理性消费的具体措施 [3] - 建议家长强化账户安全管理 包括保管支付密码 设置消费限额 运用"未成年人模式" [3] - 倡导建立家庭共治规则 如制定《家庭用网"公约"》 明确上网时长和设备使用规则 [3] - 建议通过开设儿童银行账户 发放定额零花钱等方式引导未成年人建立理性消费观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