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

搜索文档
抖音新规:禁止!
中国基金报· 2025-08-01 06:59
抖音直播团播管理规范升级 - 公司明确禁止主播通过着装、剪影、打湿身体等方式突出敏感部位、营造暧昧氛围 [2] - 严禁过度美颜 要求直播画面真实还原主播形象 避免过度美化误导观众 [2] - 对暗示性动作、语言等低俗擦边行为进行严格管控 [2] - 违规账号将面临阶梯式处罚 包括减少推荐、中断直播、扣减流水奖励、无限期收回直播权限 [3] - 违规主播占比高的公会将面临扣减健康分、限制经营能力或终止合作等处置 [3] 团播行业现状与就业影响 - 团播定义为多人在直播间进行舞蹈、唱歌等团体表演的演艺直播形式 [3] - 产业升级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包括前台岗位(主持人、运镜师、灯光师)和中台部门(运营、妆造、编舞、服装师) [3] - 近期网络直播低俗内容频发 擦边团播、低俗斗狠成为焦点 [4] 网络直播行业生态与治理挑战 - 行业具有强娱乐性、强交互性、强传播性基因 但暴露出低俗文化与价值观危机 [5] - 职能部门持续完善法规 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改善网络空间风气 [5] - 低俗直播屡禁不止根源包括"流量为王"价值观误导和黑色产业链推波助澜 [5] - 治理需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共治 平台需成为"生态设计师"而非仅"内容守门人" [6] 平台与主播的治理方向 - 平台应加强AI审核技术 提升语义识别和行为预判能力 推动审核系统向多模态理解跃迁 [6] -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重置流量分配权重 给予高质量内容更高优先级 [6] - 主播需放弃低俗流量依赖 通过专业内容创新建立竞争壁垒 重塑职业尊严 [6] 行业长期发展路径 - 治理本质是推动行业从"流量狩猎"转向价值耕耘 [7] - 需通过算法点亮优质内容 主播以专业赢得尊敬 释放连接千行百业的动能 [7]
花钱就有“转评赞”?快手起诉网络水军平台获赔100万
环球网· 2025-07-31 19:13
案件背景 - 快手在2020年8月巡查中发现部分直播间存在异常点赞、关注、评论等数据,热度突然增长且极不正常 [3] - 经核查发现主播使用"小某萝"直播场控助手软件批量制造虚假互动数据 [3] - 该软件由杭州某网络公司运营,通过集中控制大批量手机模拟真实用户行为 [3] 违法行为细节 - "小某萝"软件功能包括批量点赞、送礼物、评论、关注、刷小黄车等操作 [3] - 主播充值后可直接购买虚假互动资源,无需通过正当方式吸引粉丝 [3] - 软件运营方在短短几个月内收取主播充值总额近50万元 [3] 法律诉讼与判决 - 快手于2021年1月28日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向杭州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 [3] - 法院认定该软件违背网络直播商业道德,破坏真实诚信的互动生态系统 [5] - 判决杭州某网络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快手经济损失100万元 [5] 平台治理措施 - 快手对网络水军刷量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强调真实数据是平台发展命脉 [6] - 将通过民事诉讼、联合警方打击等手段维护权益 [6] - 持续增加技术防控投入,提升智能识别与实时对抗能力 [6] 行业挑战 - 流量造假行为呈现隐蔽化、规模化和技术化趋势 [6] - 新型作弊手段对平台治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6] - 需要多方协同构建清朗网络生态 [6]
补税达30亿,主播带货大变天
36氪· 2025-07-29 08:49
"2021年以来,累计查处网络主播偷逃税案件达360余起,查补税款30多亿元……" 随着国家税务局这一官方数据的披露,从另一层面也说明了网络主播的税务情况将继续受到严格监管。而在近年来,美妆行业中薇娅、雪梨等红极一时的 达人,因偷税漏税而退居幕后的事件也曾轰动一时。 或许,这意味着美妆直播行业又将变天了? 直播行业变天了?查补30多亿税! 据《扬子晚报》报道,就在昨日(7月2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蔡自力 透露,今年刚结束的个税汇算中,累计曝光60多起网络主播、文娱领域从业人员偷逃税案件。 对此,蔡自力表示,"国家税务局会以精准监管促进遵从,坚决依法严查针对网络主播、文娱领域的偷逃税行为,在警示震慑中强化依法纳税观念。" 另一名国家税务局副局长王道树也坦言,2021年以来,税务部门积极会同公安、人民银行、法院等八部门强化精准查处。尤其是,依法查处网络主播偷逃 税案件达360余起,查补税款30多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持续规范主播在税务方面的行为,并对偷税漏税事件进行严格查处。 其中,在今年4月,国家税务总 ...
治理低俗还直播健康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3
行业规模与用户增长 - 2024年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2126.4亿元 [1] - 截至2023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33亿人 [1] - 行业由电竞观赛、歌舞表演等拓展至直播带货、线上授课等领域,经济属性显著增强 [1] 行业乱象与挑战 - 部分直播间出现低俗内容,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困局 [1] - 黑色产业链以擦边、低俗内容收割短期利益,危害行业长远发展 [1] - 低俗内容挤压创新空间,阻碍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行业 [1][2] 治理与转型方向 - 常态化治理可倒逼平台优化AI审核系统,推动技术创新 [1] - 主播需转向高质量内容创新,挖掘信息与知识的经济价值 [1] - 治理低俗直播有助于重塑用户信任,释放高品质消费需求 [2] - 肃清行业风气可提升职业尊严,吸引专业技能者加入,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2] 行业发展趋势 - 健康生态是持续繁荣的基石,需告别野蛮生长转向有序发展 [2] - 技术创新将助推产业升级,优质内容激活品质消费 [2] - 行业有望通过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力量 [1][2]
打赏先把眼擦亮(“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8 06:47
网络打赏行业现状 - 网络打赏已成为常见消费行为,涉及小说、直播、外卖等多个领域 [2] - 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将整治直播打赏乱象,包括高额返现诱导、情感伪装、低俗内容刺激及未成年人打赏等问题 [2] - 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显示,涉及打赏的投诉达10174条,涵盖直播、游戏、交友等多类平台 [4] 打赏行为心理机制 - 平台设计的PK、榜单等机制结合"假恋爱""卖惨"等手段,显著提升用户打赏冲动 [5] - 心理学分析表明,打赏后主播与平台的即时反馈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导致行为成瘾 [5] - 用户通过打赏建立虚拟情感连接,弥补现实中的情感缺失 [5] 大额打赏案例与法律争议 - 青岛一用户4个月内打赏主播30万元,月薪不足万元却单晚消费数千元 [4] - 网红主播"验资PK"活动单场可吸金超百万元,平台已对违规主播停播处理 [6] - 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近700起未成年人打赏纠纷案平均标的额超8万元 [6] 退款机制与实践难点 - 未成年人打赏可依法追回,但账号共用导致真实打赏人认定困难 [7] - 成年人打赏通常视为消费行为,仅以"非理性"为由难获退款支持 [8] - 涉及诈骗、洗钱等违法行为的打赏资金可通过司法途径追回 [8] 平台监管与行业规范 - 国家广电总局要求直播平台设置单次、单日及单月打赏上限 [9] - 抖音2025年Q1封禁1091个情感诱导打赏账号,相关举报率下降72% [9] - 清华大学专家强调需区分正常内容消费与乱象,避免污名化主播正当收入 [9] 长效管理机制建议 - 需建立分级分类监管体系,依据行业、内容、付费模型等细化规则 [10] - 平台应加强正向引导,通过优质内容与理性消费机制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10] - 未成年人保护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强化监护与教育而非依赖平台退款 [10]
比短剧还暴利!团播正在沦为“电子宠物”
36氪· 2025-07-27 09:04
行业现象 - 团播行业吸引大量传统职业从业者转型,包括医生、教师、记者等,形成跨行业流动趋势 [1][3] - TVB资深演员集体参与团播表演,显示行业对传统演艺人员的吸引力 [3] - 头部主播单场直播可获得270万元打赏,主播提成达60多万元,收入远超传统职业 [13][15] 市场发展 - 2022年团播在抖音平台重新兴起,2024年头部MCN机构大规模入场,推动行业专业化发展 [5][7] - 行业催生"团播运镜"等新兴职业,专业运镜师月薪达2万元 [11] - 快手平台推出团播专属政策,公会分成比例高达80%,较传统直播高出20个百分点 [18] - 全国团播相关公司数量激增至250多万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18] 商业模式 - 头部公会单场PK流水可达上千万元,推动机构大规模招聘,甚至进入211高校校招 [17] - 平台算法强化用户粘性,用户停留3分钟后将持续推荐相关内容 [30] - 行业采用选秀综艺的PK机制,通过快速胜负判定和C位竞争增强用户参与感 [22][24] 用户特征 - 团播主要观众群体为年轻女性,而非传统认知中的"土豪大哥" [20] - 用户可通过打赏获得主播专属互动,满足控制欲和情感需求 [28] - 行业借鉴游戏化设计,用户通过打赏解锁主播新动作,增强消费粘性 [30] 行业问题 - 大量团播内容在色情边缘试探,依赖少数"大哥"打赏维持运营 [32][34] - 新人主播实际收入与承诺差距大,部分MCN通过违约金获利 [36] - 主播工作强度高,需每日直播6小时并完成200条以上"维护"消息 [42] - 行业存在未成年人职业引导风险,暑期大量青少年接触相关内容 [45] 行业对比 - 团播行业发展路径与日本泡沫经济后的风俗业兴起存在相似性 [49] - 韩国色情产业发展历史显示行业规范滞后带来的社会问题 [54][57] - 当前团播行业的"软色情"趋势与日韩历史发展轨迹具有可比性 [59][61]
在直播间跳团舞、PK打赏的年轻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17:49
团播行业现状 - 抖音平台团播直播间数量从2024年年中的日均4000个激增至日均超7500个 [1][6] - 头部公会SK旗下主播萱萱的支持者单次打赏金额超270万元(903个嘉年华,单价3000元) [6] - 鲸红文化月流水从2024年年中的1000万元飙升至3000万元,达到华南市场头部水平 [14] - 行业超头部公司月流水可达9000万元 [14] - 鲸红文化在全国拥有11家分公司和108个团播直播间 [14] 团播商业模式 - 打赏金额由平台、公会、主播三方分成,平台一般抽成50% [19] - 公会设计阶梯式竞争体系(日PK赛、周赛、月考、季度赛季)维持用户长期参与感 [19] - 头部公会帅库网络已探索门票制线下巡演等多元化变现路径 [20] - 计划引入传统综艺制作模式,打造"迷你综艺"直播场景 [20] 团播运营特点 - 通过循环跳热门舞蹈(时长不到半分钟)进行新直播间引流 [9] - 建立涵盖舞蹈编排、音乐制作、妆造设计等多板块的中台支持体系 [15] - 运镜师会根据每支舞蹈设计专属运镜方案,曾创下5万人次实时观看纪录 [16] - 粉丝年龄跨度20-50岁,男女占比七比三 [13] 主播工作状态 - 主播每日工作包括2-3小时舞蹈练习、3场直播(总时长约5小时) [8] - 每周需学习3-4支新舞蹈,头部主播已掌握上百支舞 [10] - 主播流动性较大,因作息紊乱和竞争残酷,新人难以坚持 [11] - 大部分主播月收入无法达到1万元,超高收入者凤毛麟角 [19] 用户互动机制 - 贡献值由打赏金额(1元兑换7-10个抖音钻)和点赞数(每30赞=1贡献值)综合计算 [4] - 用户通过打赏可决定主播上场顺序、切换曲风和舞蹈 [17] - 典型直播间400人观看时,核心粉丝能在20分钟内贡献超15万贡献值 [5]
在直播间跳团舞、PK打赏的年轻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12:01
团播行业现状 - 抖音平台团播直播间数量从2024年年中的日均4000个激增至目前的日均超15000个 [3] - 头部公会SK旗下主播萱萱的支持者曾单次打赏270万元(903个嘉年华) [3] - 行业超头部公司月流水可达9000万元 鲸红文化月流水从1000万元飙升至3000万元 [7] - 团播行业已形成类工业化生产体系 包含舞蹈编排 音乐制作 妆造设计等多板块中台支持 [8] 商业模式转型 - 多家头部公会因个播增长放缓转向团播模式 [8] - 团播更依赖公司资源与系统化运营 完成从个人IP到组织驱动的逻辑调整 [8] - 打赏仍是主要变现方式 平台抽成50% 公会设计阶梯式竞争体系维持用户长期参与 [11] - 头部公会开始探索门票制线下巡演等多元化变现路径 [12] 运营特点 - 团播可容纳更多互动形式 粉丝年龄跨度20-50岁 男女占比七比三 [6] - 通过"云掌控感"增强用户粘性 用户可决定主播上场顺序 切换曲风和舞蹈 [9][10] - 采用"迷你综艺"形式 计划引入脱口秀 音乐综艺等内容形态 [13] - 引流方式包括循环跳热门舞蹈 主播需每周学习3-4支新舞保持竞争力 [5][6] 主播生态 - 主播每日工作强度大 通常每天直播6小时以上 需保持高强度训练 [4][5] - 主播需具备良好镜头表现力 心理抗压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6] - 行业主播流动性大 因作息紊乱和工作强度导致新人留存率低 [6] - 多数主播月收入不足1万元 超高收入者仅为凤毛麟角 [12]
欠薪、擦边、违约金,困在“团播”里的年轻人
新京报· 2025-07-17 08:23
行业现状 - 团播行业正在制造"财富神话"与"造星叙事",头部主播单场打赏可达270万元,素人博主单晚打赏破万[1] - 行业吸引大量年轻人加入,非一线城市主播底薪5000-8000元,一线城市底薪超1万元,提成比例20%-30%[4] - 行业存在不规范现象:公司跑路、欠薪、擦边内容、未成年直播等违规行为[1] 商业模式 - 公会赛是核心玩法,要求主播两天内完成888元打赏任务,否则扣工资,通过仪式感刺激消费[10][11] - 平台抽成50%,公司分30%,主播仅获20%收益,流量分配权掌握在平台和公会手中[29] - 直播间账号等级制度明显,30级用户(消费6000元)享受优先互动特权,形成等级消费激励[14] 运营机制 - 主播日均工作超10小时,包含3小时直播+数据复盘+粉丝维护("写作业"),部分公司要求每日50条粉丝互动[7][8] - PK环节设计激发竞争,数据差的主播需加班延长直播,业绩与KPI直接挂钩(如5人团队月流水目标20万元)[10][19] - 公司提供话术模板,指导主播通过游戏、暧昧聊天等方式引导打赏,部分涉及性暗示内容[12][18][20] 招聘与合同 - 招聘话术强调"低门槛高收入",承诺免费培训、住宿,实际存在虚假宣传,保底工资附带苛刻条件[5][26][28] - 主播多签署"合作协议"而非劳动合同,规避劳动关系认定,但实际存在强隶属管理属性[33][34] - 经纪人每招聘1人可获500元提成,诱导签约手段包括隐瞒违约金条款、拒绝提供合同细节等[26][29] 主播生存状态 - 主播需自购服装道具(假发、假胸等),承担形象包装成本,工作强度导致健康问题(脚骨变形、免疫力下降)[6][32] - 情感维系是核心手段,主播需提供"情绪价值",包括游戏陪玩、暧昧聊天等,部分被迫突破隐私底线[19][21] - 离职面临高额违约金(最高20万元),维权困难因公司主体不明、合同不规范等问题[31][32][35] 行业生态 - 主播被视为"可替代零件",行业依赖新人维持新鲜感,淘汰率高[25][36] - 存在灰色服务产业链,如冒充视频聊天报价服务,部分公司默许主播线下见面[21] - 部分转型失败主播回归传统行业,但仍有年轻人因高收入诱惑持续涌入[37][38][39]
签主播是为了赚违约金,警惕直播行业新套路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05:12
行业现状 - 网络直播行业持续爆火,MCN机构高薪招募主播吸引求职者 [1] - 仅一成MCN机构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行业整体盈利困难 [3] - 95.2%的主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低于外卖骑手平均6000多元的收入 [3] MCN机构运营模式 - 部分MCN机构主要靠主播违约金获利而非直播打赏 [2] - 机构设置的违约金数额可达主播总收益的8倍,合同中充满霸王条款 [2] - 从吸引签约到诱导违约形成完整套路,类似电信诈骗 [2] 主播困境 - 主播遭遇"天价违约金",如直播12天仅赚200元却要赔偿2万元 [1] - 游戏主播因早年合同面临500万元违约金,平台停服后仍被索赔5万元 [1] - 主播在与机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容易遭受经济损失 [3] 行业风险 - 主播职业看似规范实则陷阱重重,入行者需谨慎 [1] - 无论主播成功与否,MCN机构都能通过套路稳赚不赔 [2] - 合同中的无理要求看似不起眼,实则专门诱导违约 [2] 行业数据 - 《2025中国内容机构(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显示行业盈利困难 [3] - 仅有极少数头部主播能赚大钱,绝大多数收入微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