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卡

搜索文档
花旗:仍对泡泡玛特增长动力仍保持建设性看法
快讯· 2025-06-23 12:06
泡泡玛特股价疲软原因分析 - 近期股价疲软主要受市场对LABUBU V3二手价格下滑及人民日报呼吁加强盲盒监管的担忧影响 [1] - LABUBU V3二手市场价格下滑是由于供应量增加而非IP受欢迎程度下降 [1] - LABUBU V1和V2在多次补货后仍供不应求 IP热度持续攀升 [1] 监管影响评估 - 人民日报文章主要针对未成年人盲目消费问题 而泡泡玛特客户以成年人为主 [1] - 监管呼吁未对公司核心客群构成直接冲击 [1] 投资价值判断 - 花旗维持对泡泡玛特增长动力的建设性看法 [1] - 当前股价调整被视为入市机会 [1]
年内大买近7000亿!港股还能再涨10%?
天天基金网· 2025-06-20 21:15
A股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 超3600只个股下跌 白酒 银行等板块逆势上涨 [1] - 两市成交额1 07万亿元 缩量明显 传媒 半导体 医药等板块回调 [3] - 分析人士建议维持哑铃策略 大盘配置红利价值资产 小盘配置科技量化资产 [4]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恒生指数涨幅超1% 与A股形成分化 [5] -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港股近7000亿港元 达2024年全年的86% 中金测算全年或超万亿港元 [11] - 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处于上市以来低位区间 比80%以上时间更便宜 修复空间较大 [14] - 年内恒生指数上涨17 30%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4 88% 表现居全球前列 [16] - 花旗预计恒指年底有望涨至25000点 2026年达26000点 上涨空间超10% [18][19] 行业配置方向 - 港股科技 创新药等新质生产力方向较A股具稀缺性 但波动较大 [21] - 红利资产具"类债"属性 高股息率使其波动更低 适合底仓配置 [22] - 泡泡玛特因监管风险及IP稀缺性逻辑瓦解跌近4% 白酒板块因政策托底及防御属性上涨 [24][26][27][28][29] 新旧消费对比 - 贵州茅台2024年收入增速约15% 股息率3 6%~4% 海外市场弱 PE25-30倍 [31] - 泡泡玛特2024年收入暴增107%至130亿元 海外收入涨375% PE达40倍 市值超3200亿港元 [31] - 传统消费属阶段性避险 估值低位 新消费待监管出清 长期出海及IP扩张存机会 [31] - 建议采取杠铃策略均衡配置传统消费和新消费 [30][32]
马上评丨盲卡盲盒,不能是个“无底洞”
新浪财经· 2025-06-20 17:22
未成年人沉迷盲卡盲盒现象 - 未成年人沉迷抽盲卡盲盒现象普遍 存在消费失控和攀比现象 部分未成年人从零花钱消费发展到豪掷千金[1] - 盲卡盲盒提供心理满足和情绪价值 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 但对未成年人而言可能超出其认知水平[1] - 未成年人购买盲盒更多追求刺激 难以理解理性消费概念 盲盒的收藏性质和金融属性对未成年人过于超前[1] 行业监管现状与问题 - 国家规定禁止向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8岁以上需监护人同意 但实际执行中存在漏洞[2] - 线下门店普遍未核查年龄 线上平台提示不明显 厂家在未成年人聚集场所广泛发展经销商[2] - 现行规范缺乏处罚措施 对商家疏于年龄审核的行为缺乏惩戒机制[2] 监管改进建议 - 建议线上采取"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监护人二次验证"机制 线下设立"未成年人专区"[3] - 需要进一步明确商家验证标准和规范 完善监护人知情同意机制[3] - 家长应关注孩子消费行为 帮助树立正确金钱观和消费观[3]
人民日报:盲卡盲盒哪能“无拘无束”
快讯· 2025-06-20 09:56
盲卡盲盒行业现状 - 盲卡凭借"未知惊喜"卖点迅速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走红[1] - 盲盒火爆后盲卡成为新兴消费热点[1] - 非理性消费现象普遍部分儿童单次消费达数百至数千元[1] 产品功能演变 - 盲卡从简单收藏功能演变为儿童青少年社交圈的"硬通货"[1] 行业监管问题 - 存在未成年人沉迷背后的"商业陷阱"与监管滞后问题[1] - 专家建议完善立法对盲卡盲盒出台严格规章制度[1] - 需细化监管规则增设技术监管条款[1] 监管建议措施 - 建议建立市场监管、网信、教育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1] - 运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交易[1] - 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1]
港股新消费概念股走弱 泡泡玛特跌超6%
快讯· 2025-06-20 09:29
港股新消费概念股表现 - 泡泡玛特(09992 HK)股价下跌6 19% [1] - 布鲁可(00325 HK)股价微跌0 13% [1] 行业监管动态 - 人民日报关注盲卡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现象 部分单次消费金额达数千元 [1] - 相关部门拟出台规定禁止向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卡 8岁以上需监护人同意并设置消费金额限制 [1]
人民日报:从“零花钱”到“豪掷千金” 盲卡盲盒哪能“无拘无束”
快讯· 2025-06-20 08:14
盲卡行业现状 - 盲卡在儿童青少年中迅速走红,成为社交"硬通货" [1] - 行业利用"未知惊喜"机制吸引未成年人消费 [1] - 部分未成年人为了追求稀有卡牌进行高价消费 [1] 行业监管挑战 - 现有法规缺乏严格身份验证机制,落实难度大 [1] - 未成年人保护面临实际执行层面的挑战 [1] - 专家建议完善立法并实行严格身份核验 [1] 消费行为特征 - 盲卡消费存在非理性现象,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 [1] - 产品设计隐藏"商业陷阱"特征 [1] - 家长发现大额消费时应保留证据并积极维权 [1]
盲卡盲盒哪能“无拘无束”(民生探针)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行业现状 - 盲卡市场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走红,凭借"未知惊喜"的卖点吸引大量消费者 [1] - 盲卡价格相对较低,入门门槛仅一二十元,比动辄上千元的手办更易被中小学生接受 [1] - 盲卡已成为儿童青少年社交圈中的"硬通货",稀有卡牌能提升社交地位 [2] 商业模式 - 盲卡设计利用"斯金纳箱"原理,通过随机奖励刺激多巴胺分泌,诱导重复购买行为 [3] - 商家采用"10连抽必中""最后3箱"等营销话术,配合夸张的视听效果诱导冲动消费 [4] - 部分盲卡评级机构与厂商形成利益关联,将普通卡片包装成具有投资价值的"理财产品" [4] 销售渠道 - 线下商家布局在热门商圈如重庆观音桥、龙湖时代天街等人流密集区域 [3] - 线上直播间通过低价引流(如14.9元5包)吸引消费者,实际稀有卡抽取概率极低 [2][4] - 部分商家在结账时未严格核查年龄,小学阶段学生可轻松购买 [5] 消费者行为 - 有消费者在直播间15分钟内下单200包卡牌,花费1500余元 [4] - 部分孩子省吃俭用,甚至与同学进行高价交易以获取稀有卡牌 [2] - 未成年人将零花钱和饭钱积攒用于购买盲卡,影响正常消费结构 [2] 监管现状 - 《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规定不得向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但缺乏处罚措施 [5] - 线上平台依赖用户自主填写信息,缺乏严格身份验证机制 [5] - 专家建议实施"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监护人二次验证"三重验证机制 [6] 法律建议 - 律师建议设置金额限制,明确概率公示,禁止虚假宣传 [6] - 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运用大数据识别异常交易 [6] - 家长可通过提供年龄证明和消费凭据追回未成年人未经允许的大额消费 [7]
盲卡不可有“盲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2 06:12
盲卡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集换式卡牌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56.6%,预计2025年达到299亿元,成为潮玩行业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3] - 盲卡产品以动漫、游戏、影视IP为主题,如"小马宝莉""魔卡少女""奥特曼"等,吸引00后和10后消费者[2][3] - 卡牌销售渠道覆盖线下文具店、商场及线上直播间、小程序,部分文具店卡牌利润远超文具[6] 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 - 卡牌企业将卡包分为普通卡、稀有卡、超级稀有卡等级,隐藏卡抽中概率低至0.05%-0.25%,通过动态调整概率刺激复购[5][6] - 直播间采用"欧气满满""包开门"等话术,结合"拆出SSR免费追加一包"等奖励机制诱导消费[6] - 商家定期组织"等价交换"活动(如30张普通卡换1张稀有卡),强化收集强迫症[6] 行业监管与合规问题 - 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但未明确处罚措施,法律执行存在模糊地带[9] - 部分平台未成年人支付核验机制形同虚设,微信实名认证未成年账号仍可支付,退款流程困难[7] - 卡牌评级市场缺乏统一标准,存在"生产—评级—炒卖"产业链推高溢价[10] 消费者行为特征 - 青少年将稀有卡作为社交货币,一张稀有卡可提升社交地位,部分学生缩减餐费购买卡牌[2][3] - 拆卡行为激活大脑"奖赏回路",多巴胺分泌机制类似赌博成瘾,青少年因前额叶发育不成熟更易沉迷[5][6] - 典型用户案例显示,单个家庭年消费超1万元,部分学生为抽卡偷钱、逃课[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