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成本控制
搜索文档
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倒闭了
36氪· 2025-11-14 21:36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从技术研发到大规模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挑战,硅谷明星初创公司K-Scale Labs因融资失败和量产难题而倒闭,成为行业当前困境的缩影 [4][5] - 行业在2025年虽迎来订单量突破万台,但技术瓶颈、高昂成本与脆弱供应链共同构成"量产鸿沟",使"量产元年"更似"生死元年" [5][13] -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人形机器人因其与人类环境的高度兼容性和作为"通用接口"的潜力,长期商业价值依然被资本认可,关键在于突破性价比阈值 [20][21] K-Scale Labs倒闭案例 - K-Scale Labs是一家成立于2024年的硅谷类人机器人初创公司,以"开源、低成本、可被开发者使用"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 [10] - 公司于2025年宣布关闭,直接原因是融资失败导致现金储备仅剩约40万美元,无法维持运营 [7][8] - 公司曾以5000万美元估值完成约4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并获得超过100台、累计超200万美元的机器人订单,单价约1.5万美元 [8][9] - 公司尝试寻求被收购,但潜在收购方如1X Technologies仅考虑吸纳少量技术成员,而非整体接盘,最终公司退还所有预购订金 [9][11] 行业面临的技术瓶颈 - 关节模组存在能耗悖论,一台50kg负载的机器人连续工作4小时能耗高达2.3kWh,电池能量密度停留在250-300Wh/kg难以突破 [14] - 感知精度不足,主流RGB-D相机在动态遮挡下感知误差大于5cm,六维力传感器分辨率仅0.1N,仅为工业标准的十分之一 [15] - 算法泛化面临"数据荒",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成本约50万元/万小时,虚拟仿真数据复用率却低于30%,新场景训练需12-18个月 [15] 成本与供应链挑战 - 2025年行业平均BOM成本高达40万元人民币,是马斯克设定的2-3万美元目标价位的两倍,其中执行系统占比55% [15] - 核心零部件如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占关节成本70%,全球70%市场份额被日本和德国公司垄断 [15] - 供应链呈"倒三角"结构,底层百余家中小工厂分散,缺乏年产十万级的大化工场,关键部件产能中国全球占比仅19%,日本占60% [16] - 非标准化生产放大成本,单套定制模具费用超50万元,装配时间比标准件长3倍,加工良率仅60%,导致每生产100台有40台需返工 [16] 商业化应用场景困境 - 工业场景需求狭窄,机械臂已覆盖90%标准化工艺,人形机器人仅在飞机检修、户外救援等狭窄空间有优势,全球年需求不足1万台 [17] - 家庭场景付费意愿低,用户对售价超20万元且仅能完成"痒点"功能的人形机器人付费意愿仅10%-15%,远低于智能音箱的40% [17] - ROI算不过来,以3C工厂为例,一台人形机器人替代两名工人年节省人力成本14万元,但设备折旧与维护费高达18万元/年,投资回收期超5年 [17] 人形机器人的长期价值与潜力 - 人形是适应人类万年修建环境的"通用接口",无需改造现有厂房、厨房等设施,提供了最高的"自由度性价比" [20][21] - 三十几个关节可覆盖人类90%的动作,实现"一款机型打天下",规模效应下边际成本曲线陡峭,商业模式具备可行性 [21] - 在特定场景如"夜班补位"、有毒工序、山区运输、滑雪场跟拍等已显现经济价值,部分案例可实现数月内回本 [22][23] - 作为"交互入口",其拟人化外形能提升客户留存率并支撑更高客单价,是未来社会"通用劳动力"的必然形态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