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柔性司法
icon
搜索文档
从“执行掉”到“执行活” 托举企业“重生”
金融时报· 2025-09-17 10:22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金融法院通过"柔性司法"创新模式成功挽救濒危光伏企业 实现金融债权全额清偿和企业重生 避免产业链崩溃和大量失业[1][2][4] - 采用"活封活扣+精准评估+企业自救+投融资他救"模式 在保障金融债权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4][7] -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累计处理案件212件 涉及标的311亿元 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 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7] 光伏行业案例详情 - 沿海某市光伏发电龙头企业因设备升级融资7亿余元后资金链断裂 若强制拍卖设备仅能回收3亿多元 导致金融债权大幅亏损[2] - 专家研判认定该企业属于"资金链暂时断裂但仍有发展潜力"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光伏行业长期估值看涨 企业已完成技术升级能持续获得稳定电费收入[3] - 通过分期偿还方案 企业在和解后3个月内全额清偿7亿余元债务 发展成为绿色能源领域龙头企业 保留500多个工作岗位[4] 司法创新措施 - "活封活扣"政策允许企业继续使用被查封设备生产经营 稳定电费收入成为履行债务的源头活水[4] -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引入19名专家调解员 提供行业洞察与市场预判 精准诊断企业救治可能性[3] - 从"执行端"向"立审执破"全流程延伸 推动40余起产业链纠纷实质性化解[8] 案例扩展影响 - "光伏2.0版"案件涉及某新能源集团23.9亿元债权 若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引发连锁诉讼导致集团经营混乱[5] - 基于对法院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信任 申请执行人主动请求暂不采取强制措施 被执行人在和解后3个月内支付7亿余元[6] - 工作室采用"黄金假期"宽限期促成文旅企业调解 通过"整体拍卖"方案使科技公司股票溢价160% 在保理合同纠纷中为民营企业减负3000余万元[7] 实施成效 - 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案件履行到位192亿元 维护230余万名投资者权益[7] - 通过信用修复帮助企业重建金融信任 聚焦产业链护航与新质生产力企业 为新能源企业争取宽限期引入战略投资[7] - 司法举措精准满足民营企业司法需求 实现金融企业财产保值 是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现[8]
从濒临破产到企业重生,北京金融法院做对了什么?
金融时报· 2025-09-15 17:28
案件背景与核心问题 - 我国沿海某市一家光伏发电龙头企业因市场波动与经营挑战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清偿某金融租赁公司高达7亿余元的融资租金[2] - 若采取传统强制拍卖措施,企业核心资产预计仅能回收3亿多元,将导致金融债权大幅亏损,企业破产清算,500多名员工失业,并对当地光伏产业集群造成重创[2] - 司法部门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如何从单纯“执行掉”一个案件转变为“执行活”一个企业,兼顾金融债权实现与企业持续发展[2] 案件解决方案与执行过程 - 北京金融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引入多领域专家调解员,经深入研判认定该光伏企业属于“资金链暂时断裂,但仍有发展潜力、存在救治可能的企业”[3] - 法院对光伏电站及设备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允许企业继续生产经营,将稳定的电费收入作为履行债务的“源头活水”[4] - 法院主动行使调查权,向金融租赁公司客观传递企业经营状况和自救意愿,消融双方误解[4] - 最终达成“活封活扣+全力自救+精准评估+投融资他救”的一揽子分期偿还方案,企业在和解后3个月内通过成功重组全额清偿7亿余元债务[4] 案件成效与影响 - 该光伏企业不仅保全了核心资产,重获新生,并发展成为绿色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500多个工作岗位得以保留[4] - 此案被业内称为“光伏1.0版”,其成功为后续处理更复杂的“光伏2.0版”案件奠定了基础[5] - “光伏2.0版”案件涉及某优质民营新能源集团,债权金额高达23.9亿元,得益于前期建立的信任,申请执行人主动请求暂不采取强制措施,为和解创造空间[6] - 法院通过有效沟通,成功避免了因本案引发多家银行宣布债权加速到期并起诉的连锁风险,维护了企业商业信用[7] - 被执行人在和解后3个月内即支付7亿余元,展现出强大履约能力[7]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整体成效 - 截至2025年8月,该工作室已妥善处理案件212件,涉及标的达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7] - 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维护230余万投资者权益[7] - 工作室2.0版已实现从“执行端”向“立审执破”全流程延伸,推动40余起产业链纠纷实质性化解[9] - 工作室创新实践填补了北京市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破产前程序子指标的空缺[7] 司法理念创新与模式总结 - 案件体现了围绕“信用、信心、恒心”开展工作的核心逻辑,通过特定模式帮助企业重建金融信任[8] - 采用“柔性司法”方式,在依法保障金融债权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10] - 推动“个案纾困”升级为“产业链风险治理”,精准回应民营企业司法需求,保护金融企业财产保值[8][10] - 类似成功案例还包括为文旅企业提供黄金假期宽限期促成调解,以及通过“整体拍卖”方案处置科技公司股票实现溢价160%等多方共赢局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