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治理

搜索文档
探索“三合四联”基层治理新路径!瓜山筑牢“平安防线”
杭州日报· 2025-08-29 10:59
治理模式创新 - 社区试点组建社会治理联合会 通过三合四联模式实现基层治理系统化升级 [1] - 采用一核多堡组织架构 由社区党委书记牵头整合综治城管物业等多方力量 [2] - 全域划分为6大治理片区 各片区配置5人最小应急作战单元开展常态化巡防 [2] 应急处置机制 - 建立135应急处置机制 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增援5分钟专业处置的快速响应 [3] - 通过无人机实时传输画面 指挥中心可精准锁定目标并调度周边3个应急小组 [1][2] - 运行后已处置20余起突发事件 响应速度提升30% 矛盾化解率超90% [3] 科技赋能治理 - 引入Matrice 4TD无人机作为智慧天眼 实现全局实时监控与指挥调度 [2] - 结合柔性治理理念 集成矛盾调解与心理辅导功能并引入本土调解品牌 [2] - 安全事故下降45% 科技与人文结合既提升速度又体现温度 [2][3] 社区治理成效 - 覆盖3.6平方公里区域 有效解决72%流动人口带来的服务触达难题 [1] - 突破住宅商铺工地学校等多业态协调管理肠梗阻问题 [1] - 形成基层治理共同体 成为居民认可的平安港湾与幸福家园 [3]
苏州解码生态补偿“青绿公式”
苏州日报· 2025-08-21 08:31
生态修复项目与资金投入 - 东村村阴山岛连接线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由19家单位投入修复资金63486.5元用于场地清理、围网划分及设施增设 [2] - 消夏湾缓冲区一期后期维护项目由某家用电器企业投入修复资金107000元 [3] - 郑泾江东侧绿化提升项目由某污水处理企业投入修复资金391822元 [3] - 东村村补植复绿项目由7家单位投入修复资金57232.5元并种植树木80棵 [3] - 西山岛居山湾碳汇林项目由某混凝土公司通过种植117棵水杉完成替代性修复 [3] - 截至今年7月基地共落地79件修复案件涉及修复资金313.18万元 累计种植树木9000棵 放养鱼苗50000尾 新建新能源路灯75盏 维修蓝藻隔离带500米 整治水体3处及环境区域2处 [4] 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 全国首创"双向匹配+公证提存"生态损害赔偿模式 资金可提存至公证机构专户待项目库更新后激活 解决资金沉睡难题 [5] - 在长江岸线实施分阶段履约方案 使企业面对928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压力时现金流骤减 [6] - 针对小额赔偿推出"以劳代偿"方案 企业员工可通过环保宣教服务抵偿罚款 [8] - 建立"少年环保导师"制度 企业员工经培训后进入校园湿地课堂将赔偿转化为宣教 [8] 生态修复基地建设与成效 - 苏州市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为全省首个综合性基地 包含法治警示中心与科普交流中心 [2][3] - 苏州市生态资源公益修复基地占地900多亩为省内最大 提供碳汇林/增殖放流等五大功能区及劳务代偿替代方案 [5] - 张家港保税区/常熟市铜官山/太仓市沙溪镇等多地建成特色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 [4] - 太湖金墅港畔基地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 咖啡店和面馆成为网红打卡点 [5] 生态价值实现与政策支持 - 通过《苏州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规划2035年30个保护地串联 同步拆除违建122万平方米并恢复湿地生态廊道194.6公里 [9] - 水环境"谁超标谁补偿"机制自2023年实施 收缴资金用于七浦塘/吴淞江等流域治理并改善水质 [9] - 苏州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建立以鸟类观测为核心的湿地考评体系 [8] - 形成"惩戒—修复—教育—预防"全链条机制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轮驱动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