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修复

搜索文档
只靠种树,还救不了森林
虎嗅APP· 2025-09-01 21:53
森林修复现状与挑战 - 全球森林修复进展极不平衡 实际二氧化碳吸收兑现率仅为24% 远低于每年10亿吨的理想预期 [3] - 中国森林覆盖率从不到10%恢复至25%左右 但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高 [12] - 许多修复项目过度关注树木数量增长 忽视生态系统质量重建 [3] 修复实践案例 - 高海拔地区修复成本高且周期长 滇西北高山植物年生长仅几厘米 [8] - 云龙天池项目通过社区参与实现生态恢复 村民参与育苗种植养护并获得补贴 [8] - 采用植苗和播撒配方种籽技术 使裸露边坡覆盖一定厚度植被 [10] 技术标准体系 - 国内森林修复标准对生物多样性指标关注不足 现有标准多侧重传统林业指标 [4] - 政策覆盖存在不均衡 67%文件关注生态内容 42%关注林产品供给 精神文化支持效益被忽视 [19] - 关键技术需求如"避免有害林相置换"在政策中几乎未被提及 [19] 资金与人才瓶颈 - 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有限 主要依赖企业CSR、基金会和政府项目 但资金体量较小 [12] - 基层林场缺乏资金进行森林改造提升 多以满足面积和覆盖率指标为主 [12] - 科研人才缺乏 需要政策支持提高林业从业人员待遇 [20] 生态价值评估 - 人工林生态系统食物资源种类较少 支撑生物多样性能力有限 [14] - 森林修复可贡献显著固碳潜力 到2030年每年可达40亿吨二氧化碳 [15] - 白鼻综合征导致蝙蝠死亡后 受影响地区婴儿死亡率上升7.9% 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5] 政策建议方向 - 需要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资金机制和技术人员培养渠道 [20] - 政策需回应生物多样性等关键议题 设计配套机制防止规定松绑后被滥用 [20] - 应推动跨学科合作 探索生态补偿和绿色金融机制 让当地居民成为受益者 [21][23]
只靠种树,还救不了森林
虎嗅· 2025-09-01 18:06
森林修复现状与挑战 - 全球森林修复进展极不平衡 实际二氧化碳吸收兑现率仅为24% 远低于10亿吨理想目标[2] - 中国森林覆盖率从不到10%恢复至25%左右 但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高[9] - 国内修复标准过度关注树木数量指标 对生物多样性等质量指标覆盖不足[3] 修复实践案例 - 滇西北高海拔修复项目面临低温低水分环境 植物年生长仅数厘米导致高成本长周期[4] - 云龙天池项目通过社区参与实现多重效益 村民通过育苗种植获得补贴并转变保护意识[6] - 修复需持续多年并监测补植 追求群落结构而非单纯植树造林[4] 生态价值与政策缺口 - 森林修复可贡献年40亿吨固碳量 对实现2摄氏度温控目标具关键作用[11] - 政策文件67%覆盖生态内容 但生物多样性相关关键需求几乎未被提及[13] - 现有禁伐政策限制人工林改造 需设计配套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15] 资金与技术瓶颈 - 社会组织资金渠道有限 企业援助体量小且资金使用效率制约工作推进[9] - 基层林场缺乏资金进行森林质量提升 多以满足面积和覆盖率指标为主[9] - 需跨学科合作推进生态补偿和绿色金融机制 并将修复与产业化结合[16]
《森林修复相关技术体系覆盖度分析——基于云南省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多重效益的实践需求》
绿色和平组织· 2025-06-07 07: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在森林修复实践中技术规程对实际操作有直接指导作用,通过梳理云南适用的112个国家、行业和地方技术规程,从五个维度评价现有技术体系对实践需求的覆盖程度,发现存在地方标准缺失、对生态功能指标关注不足等问题,建议制定相关地方标准、修订旧标准并增加技术和监测指标以完善云南森林修复技术标准体系 [4][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概述 - 森林修复是生态治理核心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形成了相关政策、技术和管理框架,云南编制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划 [14][15][16] - 分析现有技术标准体系在主要退化区域、不同起点、不同修复目标、云南重点领域及技术和监测指标方面的覆盖度,可因地制宜完善修复技术标准 [17][18][19] 现有技术文件梳理 - 采用文献查阅法,按五个维度相关内容筛选技术标准,经初步筛选和讨论确定112个涉及森林修复的技术标准,包括35个国家标准、59个行业标准和18个云南省地方标准 [23][24] 现有技术标准体系覆盖度分析 评价方法 - 从主要退化区域、不同起点、不同修复目标、近(中)期云南森林修复重点领域、应用的技术和监测指标特征五个维度,十六个细分维度开展覆盖度分析 [28] 主要退化区域覆盖度分析 - 关注云南高山亚高山、干热河谷及石漠化三大生态脆弱区域,因其生态系统有代表性、服务功能重要、修复难度大且紧迫、对区域发展有影响 [29][30][31] - 11个行业标准覆盖三大区域,高山亚高山缺恢复后监测和评价标准,石漠化标准较全面,干热河谷缺植被恢复及监测评价技术标准 [33] 不同起点覆盖度分析 - 选择无林地、退化天然林、结构单一的人工林三种类型,因其涵盖不同退化状况、生态系统恢复目标有差异、技术需求多样且能全面指导实践 [37][38][39] - 36个技术标准覆盖三种类型,现有规程验收标准以面积和成活率为主,传统人工林抚育或改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指标关注不足 [42] 不同修复目标(生态功能)覆盖度分析 - 选择生物多样性、碳汇、水土保持、生产生计四个修复目标,因云南生物资源丰富、需应对气候变化、地形复杂需水土保持、部分地区经济落后需兼顾生产生计 [44][45][46] - 29个技术标准覆盖四个方面,生物多样性除亚洲象外缺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恢复规程,水土保持缺生态监测标准,生产生计缺部分区域生态风景林建设标准 [48] 近(中)期云南森林修复重点领域覆盖度分析 - 选择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矿山生态修复两个重点领域,前者有生态保护、示范引领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作用,后者因生态破坏严重、有政策导向和技术复杂多样 [51][52] - 25个技术标准覆盖两个领域,部分自然保护地地方标准颁布超10年,矿山生态修复标准已覆盖全部矿山类型 [53] 应用的技术和监测指标特征 - 选择传统林业、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碳汇四类指标,传统林业指标是基础且符合行业管理需求,生物多样性指标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和保护珍稀物种效果,水土保持指标满足云南地理需求和维护生态平衡,碳汇指标应对气候变化且体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 [57][58][59] - 23个技术标准覆盖四类指标,覆盖传统林业指标的标准最多,面积指标覆盖最多,遗传多样性等指标覆盖最少 [62] 基于实践经验的技术总结案例 未提及具体总结内容 建议与展望 - 制定云南高山亚高山、干热河谷和石漠化区域及云南松火烧植被恢复、桉树和杉木等人工林林分改造、云南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地方标准 [6] - 根据现有成熟技术和参数修订旧地方标准,基于不同修复目标增加技术和监测指标 [6]
《协同实现森林修复的多重效益:中国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挑战》补充材料
绿色和平组织· 2025-05-22 07:50
政策数据库 - 政策涵盖法律、行政法规、党内法规、部门规章等多种类型,制定部门包括NPC、GOSC、GOCPC等多个部门 [2][3][4] - 涉及森林、土地、生态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多个领域,发布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24年 [2][3][4] 评估框架与行动手段及解释说明 广义生态内容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18] - 限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19]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19] -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20]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22] - 限制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22][23]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23] - 提升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24] - 其他特定方面,限制和扭转栖息地破碎化,避免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限制野生动植物采捕,预防物种入侵等 [24][25] 水土保持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26] - 限制森林水土保持功能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26][27]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水土保持功能,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27] - 提升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27][28] - 其他特定方面,固土措施,水源涵养措施,避免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 [28] 气候变化应对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29] - 限制森林固碳功能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29][30]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固碳服务功能,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30] - 提升森林固碳功能,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30][31] - 其他特定方面,避免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提升风险预警、防御与治理能力,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 [31] 供给服务 - 促进产品分配公平,促进产品产出,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32] - 促进就业与产业升级发展,在保障生态安全前提下鼓励产业发展,促进林木种苗产业化,促进就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32] 文化服务 - 保护原住民传统与智慧和自豪感,保护精神与宗教,保护文化和历史遗产,促进森林美学价值提升,充分发挥自然教育功能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