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达峰碳中和
icon
搜索文档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部长黄润秋发表署名文章
经济日报· 2025-09-15 14:31
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 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近日,中 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充分彰显了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 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市场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在全面总结全国碳市场建 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借鉴国内试点碳市场和国际碳市场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国 碳市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碳市场建设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
守牢碳排放数据质量关
经济日报· 2025-09-15 06:35
中办、国办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全面加强碳市场建设作 出系统性部署。多项措施聚焦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并明确提出"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数据造假,利益驱动是主因。对企业而言,过多的碳排放需要更高的履约成本。从 以往造假案例看,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性和独立性缺失,也使数据质量大打折扣。此次《意见》明 确,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释放出从严监管的信号。要继续加强机构资 质管理,让核查质量不过关、审核流于形式的机构退出市场。对弄虚作假保持高压严打,提高违法成 本,防止技术服务机构与控排企业形成利益合谋。 碳排放数据质量,关乎全国碳市场建设,更关乎绿色低碳转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每一份数据都真 实可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才具备坚实的实践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碳排放数据的形成和归集,涉及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相关主管部门等多个主体,《意见》提出加 强"全过程"监管,明确了各方责任和具体措施,将推动源头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协同,进一步强化碳排 放数据质量管理。各方应以此为契机,积极落实相关要求,持续完善碳排放数据质量 ...
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省,重磅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14 1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 - 围绕光电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 - 建好厦门生物医药港等专业化园区 [1] - 创新发展数据智能、氢能、前沿新材料、健康与新医药等未来产业 [1]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 - 支持武夷山、鼓浪屿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 [2] 节能环保与数字化目标 -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 [3] - 到2026年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超71% [3] - 新建及改扩建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25以内 [9] 非化石能源发展 -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30%以上 [3][10] -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和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3] - 稳妥推进漳州核电、宁德核电项目建设 [3] 绿色建筑推广 - 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40% [3][12] - 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和政府采购试点 [3] - 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 [12] 绿色交通体系构建 - 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 [12] - 深化"电动福建"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 [12] - 发展电动船舶、混合动力船舶等低碳装备 [12] 循环经济发展 - 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 [14] - 壮大再生面料、"以竹代塑"等产业 [14] -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14] 绿色技术创新 - 2030年新增5家以上绿色低碳领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17] - 突破海上风电机组和深远海电力送出技术 [17] - 构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 [17] 绿色金融政策 - 推进三明、南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18] - 支持厦门争取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试点 [18] - 将碳表现纳入授信管理流程 [18] 市场化机制建设 - 推进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4][19] - 探索建立海洋资源交易平台 [4] - 深化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和创新海洋碳汇机制 [4]
利好来了!刚刚,福建重磅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9-14 11:56
福建省绿色转型行动方案 - 加快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稳妥推进闽南海上风电基地开发 [1] - 稳妥推进漳州核电 宁德核电项目建设 探索海洋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1] - 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 [6] - 目标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 [4] - 目标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更加成熟 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4]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围绕光电信息 集成电路 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4] - 建好厦门生物医药港等专业化园区 [3][4] - 创新发展未来产业 力争在数据智能 氢能 前沿新材料 健康与新医药等领域率先突破 [4] - 到2026年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超71% [5] 能源结构调整 - 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 十五五时期煤炭消费比重逐步降低 [5] - 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 灵活性改造 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5] -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 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6] - 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 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建设 有序建设新型储能设施 [6] 交通与建筑低碳转型 - 深化电动福建建设 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 [6] - 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6] - 试点推动工业厂房 公共建筑等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探索应用光储直柔技术 [7] - 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0% [7] 全国政策支持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目标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 [8] - 新型储能专项行动将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8] - 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快推进陆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9] - 全国碳市场建设意见目标到2027年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10]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部长黄润秋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经济日报· 2025-09-14 10:02
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 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近日,中 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充分彰显了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 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市场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在全面总结全国碳市场建 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借鉴国内试点碳市场和国际碳市场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国 碳市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碳市场建设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
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经济日报· 2025-09-14 06:25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近日,中 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充分彰显了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 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市场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在全面总结全国碳市场建 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借鉴国内试点碳市场和国际碳市场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国 碳市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碳市场建设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培育发展新 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 ...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6.9亿平方米
新京报· 2025-09-13 16:38
将推动制修订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 报告还介绍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 报告指出,我国印发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开展城市体 检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气候系统监测向多圈层拓展,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强化重大灾害 防范应对,基本建成全国应急指挥体系。将适应气候变化要求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青藏高原、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适应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重道远。"黄润秋在报告中表示,我国碳排放强度控制难度大,要 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强度降幅,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持续推 进绿色低碳转型面临挑战,国际气候治理形势复杂严峻。 受国务院委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前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应对 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6.9亿平方米, 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7.9%。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报告指出,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持续推 进。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
循绿而进 向绿而兴——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中感受绿色转型脉动
新华社· 2025-09-12 21:03
重庆全力守护长江"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内蒙古持续提升发展"含绿量",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在全国率 先突破1亿千瓦;浙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1万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超9万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日,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见证各地在绿色转型中建设美丽中国、加快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山水"焕新":生态治理绘就新画卷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畔,曾经令人头疼的消落带,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 环湖区域,各类杉木郁郁葱葱,耳边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最近在汉丰湖鸟岛调查时,发现数十处斑嘴鸭和绿头鸭的鸟窝。它们从候鸟变成 了'留鸟'!"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张犀欣喜地说。 监测数据显示,汉丰湖鸟类种类从2010年的144种增至2024年底的243种,候鸟数量从5000余只增至21000余只。 这是2025年7月2日拍摄的重庆市开州区汉 ...
涉及风电光伏、核电等,三部门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1:13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稳增长 摆在首要位置,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挥重点行业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主 要预期目标,制定电力装备行业2025—2026年稳增长工作方案。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9月12日消息,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 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其中提到,力争2025—2026年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 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发电装备产量保持在合理区间,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新能源装 备出口量实现增长。全文如下: 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基建、新型基建等领域合作,拓展 电力装备海外市场。发挥好双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全产 业链合作,引导企业合理有序开展海外布局,强化产品质量,打造电力装备品牌形象。支持电力领域对 外承包工程合作,鼓励能源开发企业、装备制造企业、金融机构组团出海。深化国际合作,鼓励零部件 制造企业积极融入海外供应 ...
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丨杨涛专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7:02
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上线 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总成交额达474.1亿元[2]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2] - 地方碳市场自2011年开始试点 涵盖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湖北 广东 深圳 福建 四川等9个地区[2] 碳金融市场结构 - 碳市场融资工具包括碳债券 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碳资产回购 碳资产托管等[2] - 碳市场交易工具包括碳期货 碳期权 碳远期 碳掉期(互换) 碳借贷等[2] - 碳金融支持工具包括碳指数 碳保险和碳基金[2] - 碳中和债券自2021年全国首发至2024年末累计发行8057.39亿元[2] 市场发展挑战 - 全国碳市场纳入行业仍不足 碳市场扩容已"箭在弦上"[3] - 市场交易量价稳步提升但流动性仍显不足[3] - 交易结构有待优化 需完善价格形成机制[3] - 碳市场数据治理存在诸多挑战[3] - 碳金融市场发展尚处起步阶段[3] 政策指导方向 - 推动全国碳市场 CCER和地方碳市场协调发展[3] - 以丰富交易产品 扩展交易主体 加强交易监管为抓手提升市场活力[3] - 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3]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3] -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3] - 在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实现碳现货与碳金融产品协同发展[3] 国际发展机遇 - COP29达成的《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共识允许国家间减排成果转移和认定 为全球碳市场奠定基础[4] - 未来几年全球碳市场互联互通将加快推进[4] - 需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以提升中国碳市场全球影响力[4] - 碳市场国际化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 碳资产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4] 清算机制改革 - 现有全国碳市场清结算模式延续地方碳市场银行账户模式 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求[4] - 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发布《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背景下 需提升清算基础设施安全性与合规性[4] - 需探索构建相对独立的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与制度安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