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事欺诈
icon
搜索文档
“擦边”的职业老赖
虎嗅APP· 2025-04-09 22:11
核心观点 - 文章揭露了经济领域中"职业老赖"通过精密设计的"制度性套利"手段,利用法律漏洞进行合法欺诈的行为模式 [1][4][12] - 这种行为已从简单的债务违约演变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对社会互信和行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1][17] 出版业"赊账制"漏洞 - 出版行业普遍存在的赊销制度成为投机者温床,部分渠道商通过"法人接力赛"模式套取图书价值超千万元 [4] - 具体操作手法为:注册公司-赊购图书-注销公司-再注册新公司,关联企业平均存活周期不到一年 [4] - 案例中某上海文化公司通过控制多家关联企业,十几年间持续套取出版社货品,涉及金额达千万元级别 [3][4] 跨区域欺诈操作模式 - 职业老赖在不同省市注册多家公司,通过频繁更换法人、转移资产规避债务 [11][12] - 擅长"异地操作"和"跨省行动",利用地域壁垒抬高受害者维权成本 [12] - 典型案例中欺诈者关联11家公司,注册地分布在上海、南京、安徽等地,身上官司无数且已被列为被执行人 [9] 法律执行困境 -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界限模糊,举证"非法占有目的"难度大,司法实践中常被认定为合同纠纷 [14] - 公司法确立的法人独立地位被异化为"法律盾牌",通过合法注销公司实现资产转移和责任切割 [15] - 跨省执行需协调多地法院,成功率非常低,程序正义可能异化为"老赖的逃生通道" [15] 行业影响 - 出版业超高的坏账率已让文化传播沦为高危职业 [17] - 每个普通人都可能踏入精心设计的债务陷阱,对社会互信体系造成破坏 [17] - 欺诈金额通常控制在二三十万以内,使受害者陷入"算了不甘心""请律师不值得"的困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