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事欺诈
icon
搜索文档
从演员压价到规范整治:上海二手房市场破局套路,公平交易未来可期
搜狐财经· 2025-10-03 19:02
行业操作手法 - 中介机构培训职业看房人扮演买家,通过挑刺户型、点评装修等方式轮番向房东施压,促使房东降价,每场演出报酬为200元[1][3] - 中介通过安排假带看进行价格预演,以打探房东底价并避免真实买家谈崩,从而提高成交几率,中介人员每日需完成15组带看的KPI考核[3][5] - 通过精心编排的压价戏码击溃房东心理防线,例如挂牌价339万元的房子被要求从280万元开始报价,挂牌价538万元的房子通过强硬态度使房东从510万元成交[1][3] 市场与政策环境 - 上海房地产市场呈现复杂局面,2024年8月25日出台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放开外环外限购并降低首付比例,新政后新房市场成交量短期明显回升,外环外区域销售受益尤为明显[5] - 二手房市场买卖双方博弈加剧,2024年上海二手房交易量达21.6万套,绝大多数交易通过中介机构完成[7] - 信息不对称问题凸显,链家已官宣隐藏二手成交价,加剧了房东在价格谈判中的被动地位[7] 法律与行业影响 - 中介的假带看操作涉嫌民事欺诈,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因使当事人陷入错误意识而进行的交易合同,卖家可申请撤销且中介费需退还[5] - 假带看事件极大透支行业信誉,推高交易成本,并可能加剧市场调整压力,上海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已连夜约谈二十多家相关企业要求核查[5][7] - 中介机构通过变相压价方式可实现每月收入高达50万元,而严格的KPI考核是促使中介人员采取造假捷径的重要原因[3][5]
“擦边”的职业老赖
虎嗅APP· 2025-04-09 22:11
核心观点 - 文章揭露了经济领域中"职业老赖"通过精密设计的"制度性套利"手段,利用法律漏洞进行合法欺诈的行为模式 [1][4][12] - 这种行为已从简单的债务违约演变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对社会互信和行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1][17] 出版业"赊账制"漏洞 - 出版行业普遍存在的赊销制度成为投机者温床,部分渠道商通过"法人接力赛"模式套取图书价值超千万元 [4] - 具体操作手法为:注册公司-赊购图书-注销公司-再注册新公司,关联企业平均存活周期不到一年 [4] - 案例中某上海文化公司通过控制多家关联企业,十几年间持续套取出版社货品,涉及金额达千万元级别 [3][4] 跨区域欺诈操作模式 - 职业老赖在不同省市注册多家公司,通过频繁更换法人、转移资产规避债务 [11][12] - 擅长"异地操作"和"跨省行动",利用地域壁垒抬高受害者维权成本 [12] - 典型案例中欺诈者关联11家公司,注册地分布在上海、南京、安徽等地,身上官司无数且已被列为被执行人 [9] 法律执行困境 -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界限模糊,举证"非法占有目的"难度大,司法实践中常被认定为合同纠纷 [14] - 公司法确立的法人独立地位被异化为"法律盾牌",通过合法注销公司实现资产转移和责任切割 [15] - 跨省执行需协调多地法院,成功率非常低,程序正义可能异化为"老赖的逃生通道" [15] 行业影响 - 出版业超高的坏账率已让文化传播沦为高危职业 [17] - 每个普通人都可能踏入精心设计的债务陷阱,对社会互信体系造成破坏 [17] - 欺诈金额通常控制在二三十万以内,使受害者陷入"算了不甘心""请律师不值得"的困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