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杨酸生物合成途径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25 06:2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早在 4000 多年前,人们就在草药中利用了 水杨酸 ( Salicylic acid,sa ) 的生物学效应,用来消炎、镇 痛。到了 18 世纪,人们首次从柳树皮中分离出了水杨酸,基于水杨酸的 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是人 类历史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水杨酸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植物进化出了两条合成水杨酸的途径 —— 异分支酸合成酶 (Isochorismate Synthase,ICS) 途径、 苯丙氨酸解氨酶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 途径。其中, ICS 途径已在多种植物物种中得到研究,并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 芥中得到了全面解析。然而,我们对 PAL 途径的理解仍不完整。 2025 年 7 月 23 日,浙江大学 潘荣辉 团队、 范鹏祥 团队 ( 王玉康 、 宋书言 、 张文轩 为共同第一作 者 ) 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 Deciphering phenylalanine-derived salicylic acid biosynthesis in plants 研究论文 ...
背靠背三篇Nature论文: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各自破解水杨酸生物合成百年谜题
生物世界· 2025-07-24 11:07
水杨酸生物合成研究突破 - 水杨酸(SA)具有超过200年的药用历史,是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同时也是植物防御激素[2] - 植物通过两条途径合成水杨酸:ICS途径(已解析)和PAL途径(此前未完全理解)[2] 四川大学张跃林团队发现 - 2025年7月23日在Nature发表研究,揭示水杨酸PAL合成途径在种子植物中高度保守[3][4] - 以本氏烟草为模型,发现水杨酸生物合成的三个关键步骤: 1) BEBT酶催化苯甲酰辅酶A与苯甲醇生成苯甲酸苄酯[4] 2) BBO酶羟基化苯甲酸苄酯生成水杨酸苄酯[4] 3) BSH酶水解水杨酸苄酯生成水杨酸[4] - BEBT、BBO、BSH基因在柳树、杨树、大豆和水稻等多种植物中广泛存在[6] - 通过水稻基因敲除实验证实OsBEBT、OsBBO和OsBSH为水杨酸合成必需基因[6] 同期其他重要研究 - 浙江大学潘荣辉团队和范鹏祥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揭示水稻中BEBT-BBH-BSE三步酶联反应模块[9][10] - 浙江师范大学张可伟团队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刘长军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完整解析水稻从苯甲酰辅酶A到水杨酸的合成途径[12][13] 研究意义 - 三项研究共同填补了水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长期空白[16] - 为解析不同植物类群(特别是粮食作物)抗病机制差异提供分子基础[4][7] - 为培育抗病性增强的作物品种提供了新方向和新靶点[4][7]
浙江师范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24 07:4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水杨酸 ( Salicylic acid, SA) 是一种天然酚类物质,其衍生物 阿斯匹林 (乙酰水杨酸) 是 人类历史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已有超过 200 年的应用。此外, 水杨酸还是植物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关键植物激素。 植物进化出了两条合成水杨酸的途径—— 异分支酸合成酶 (Isochorismate Synthase,ICS) 途径、 苯丙氨酸解氨酶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AL) 途径。其中, ICS 途径已在多种植物物种中得到研究,并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得到了全面解析。然而,我们对 PAL 途径的理解仍不完整。 2025 年 7 月 23 日,浙江师范大学 张可伟 团队 、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刘长军 团队 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 Complete biosynthesis of salicylic acid from phenylalanine in plan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完整解析了水稻从 苯甲酰辅酶 A到水杨酸的 PAL 生物合成途径,并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大多数种子植物中是保守的。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