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究

搜索文档
新研究绘制数千年人类传染病图谱
快讯· 2025-07-11 06:10
智通财经7月11日电,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从欧亚大陆214种已知人类病 原体中成功提取出古代DNA,绘制出跨越数千年的人类传染病图谱,完成了迄今为止关于传染病历史 的最大规模研究,为人与动物互动如何深刻改变人类健康格局提供了重要新见解。这项成果发表在9日 的《自然》杂志上,不仅揭示了人类与病原体之间漫长的博弈历史,也为未来公共卫生策略和疫苗设计 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新研究绘制数千年人类传染病图谱 ...
不睡觉为什么会死?哈工大研究发现,睡眠通过维持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稳态以保障生存
生物世界· 2025-07-07 11:1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睡眠 是一种在所有动物物种中都得以保留的不可或缺的行为。 长期睡眠剥夺 (Pr-SD) 会导致许多物种死亡。尽管已确定了与睡眠调节或睡眠缺失这一致命后 果相关的各种机制,但哺乳动物中由睡眠剥夺诱导的致死性与睡眠稳态之间的核心分子基础,目前仍不清楚。 2025 年 6 月 24 日,哈尔滨工业 大学 王志强 团队在 Cell Discovery 期刊发表了题为: Sleep prevents brain phosphoproteome disruption to safeguard survival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 , 睡眠 可防止 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 的破坏,以保障生存 。 大脑激酶或磷酸酶功能障碍会影响 PONE 状态的发展,并同时导致相应的睡眠异常。每天 80 分钟的恢复性睡眠可显著延缓认知衰退的出现,并恢复大脑磷酸化 蛋白质组。通过结合恢复性睡眠和补偿性磷酸酶表达,可消除过度激酶活性对 PONE 发展的有害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报道了众多影响睡眠时长或质量的因素,从一些生物钟基因和与睡眠相关的神经回路到特定的激酶信号通路和神经递质。作为一种稳态系 ...
Cell重磅发现:新型细胞器靠窃取叶绿体让动物拥有光合作用能力
生物世界· 2025-06-26 12:14
海蛞蝓光合作用机制研究 - 哈佛大学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揭示海蛞蝓通过新型细胞器"盗食体"整合藻类叶绿体实现光合作用[5][8] - 盗食体利用ATP敏感型离子通道维持叶绿体功能,饥饿时消化叶绿体获取营养[10] - 该机制在珊瑚、海葵等光合动物中独立演化,形成趋同进化策略[11] 进化生物学发现 - 真核生物通过吞噬原核生物进化出线粒体和叶绿体,时间跨度约十亿年[6] - 研究阐明细胞内共生体如何被宿主长期获取并进化为功能性细胞器[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海蛞蝓Sacoglossan可选择性保留藻类叶绿体并维持其光合功能长达一年[7] - 发现源于对海蛞蝓窃取发光蛋白的误判,意外开启光合作用研究新方向[13]
上海科技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25 17:14
甜味受体研究突破 - 人类甜味受体是由TAS1R2和TAS1R3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属于C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能够感知天然糖类、人工甜味剂和甜味蛋白,影响代谢调节[2] - 此前缺乏人类甜味受体的三维结构信息,阻碍了对其工作原理的精确理解[3] 研究成果 - 2025年6月24日,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解析了人类甜味受体在无配体状态和结合三氯蔗糖状态下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4] - 研究揭示了甜味受体独特的非对称二聚体结构特征和配体识别机制,三氯蔗糖仅与TAS1R2的捕蝇草结构域结合[6][7] - 通过结合诱变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描绘了TAS1R2中甜味剂的识别模式,揭示了配体结合时的构象变化和独特的激活机制[7] 研究意义 - 该研究为理解甜味感知提供了关键的分子基础,为设计新型人工甜味剂和靶向甜味受体的药物研发策略提供了新思路[9] - 这是刘志杰/华甜团队继2022年报道人类苦味受体TAS2R46、2024年报道TAS2R14、2025年初报道TAS2R16之后,在化学感知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又一突破[9]
瞄准攻克找矿突破“卡脖子”难题——记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09:58
矿产资源研究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开展成矿规律、勘查技术、智能预测等创新研发,旨在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卡脖子"难题 [4][16] - 实验室提出原创性成矿理论,建成专业实验室并配备先进仪器,包括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设备、地球物理和遥感信息处理设备 [6][18] - 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气锂兼探"机制,在川东北预测卤水型氯化锂资源量55.5万吨、氯化钾1605万吨,在云南、湖南等地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四川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多个矿区新增金资源量近10吨 [7][18] - 创新钾盐超前成矿论,发现罗布泊盐湖碎屑岩型固体钾盐资源(KCl平均品位2.54%,预测资源量1亿吨)和富钾卤水(KCl品位1.50%,资源量0.6亿吨) [7][18] 勘查技术突破 - 实验室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甲基卡外围矿区新增中型规模氧化锂资源 [9][19] - 发展"天—空—地"遥感勘查技术,创新红外光谱矿物填图和高寒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方法,建立多尺度分层可视化技术解决深部找矿信息不对称问题 [9][19] - 开发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和低U副矿物微区定年技术,支撑河北铍矿和内蒙古钨矿勘查工作 [9][19] - 研发VT/VI型热液金刚石压腔及冷却系统,改进岩石样品处理自动化设备,开发环保型浅钻减少环境污染 [10][19] 人才与成果 - 实验室拥有47名固定研究人员,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名俄罗斯外籍院士,98%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12][20] - 毛景文院士获玻利维亚中国友谊奖,其团队在玻利维亚锡铜银成矿规律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助推中企海外矿产开发 [12][20] - 唐菊兴院士团队在西藏发现多个超大型铜金矿床,改变中国铜资源分布格局 [13][20] - 王登红研究员提出锂矿多旋回深循环理论,在四川甲基卡发现10多处矿产地 [14][20] - 肖克炎研究员建立成矿系列综合预测理论,推动深部资源勘查技术进步 [14][20] 其他地质研究 - 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研究建立60米第四纪地层剖面,揭示10万年来湖泊演变轨迹,为生态修复提供本底参照 [22] - 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显示古生物生态多样性 [23] - 我国研制出超稳定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亮度达116万尼特,使用寿命超18万小时 [23]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8 07:39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研究进展 -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菌以及病毒中,在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2] -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细菌和噬菌体中已鉴定出20多类lncRNA,但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3] ROOL RNA纳米笼结构研究 - 研究团队解析了在细菌和噬菌体基因组中发现的长链非编码RNA ROOL形成的两种天然RNA纳米笼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3] - ~2.9 Å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显示,ROOL RNA形成一个直径为28纳米、轴向长度为20纳米的八聚体纳米笼 [7] - 在~3.2 Å的分辨率下,孤立的ROOL单体的结构表明,纳米笼的组装涉及一种链交换机制,从而形成四级亲吻环 [7] 研究应用前景 - 研究团队证明了与RNA适配体、tRNA或microRNA融合的ROOL RNA能够保持其结构,形成一个具有径向展示货物的纳米笼 [9] - 这项研究结果或许能够用于设计新型RNA纳米笼,作为研究和治疗应用的RNA载体 [11]
清华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05 07:51
染色质重塑因子研究 - 染色质重塑因子在细胞核小体动态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涉及染色质包装、转录、复制和DNA修复 [2] - 核小体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单元,由147 bp 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组蛋白八聚体包含两拷贝H2A-H2B二聚体和一拷贝(H3-H4)2四聚体 [4] SMARCAD1蛋白的发现与功能 - 清华大学团队发现人源染色质重塑蛋白SMARCAD1对亚核小体(如六聚核小体和四聚核小体)的偏好性高于典型核小体 [2][5] - SMARCAD1通过家族特异性元件与六聚核小体结合,这些元件对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至关重要 [5] - SMARCAD1以无活性构象与典型核小体结合,导致其活性降低,而组蛋白伴侣FACT复合物与H2A-H2B协同促进SMARCAD1的重塑活性 [5] 研究结构与机制 - 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SMARCAD1与核小体及六聚核小体复合物的结合机制 [5] - 研究提出了一条依赖ATP的染色质调控途径,即通过重塑亚核小体动态调节染色质结构 [7] 研究团队与发表 -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陈柱成团队与郗乔然团队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2][7] - 论文第一作者包括胡鹏晶、孙菁溪、孙宏瑶和陈康净,通讯作者为陈柱成和郗乔然 [7]
研究发现疟原虫躲避人体免疫系统新线索
新华社· 2025-05-19 11:31
据介绍,恶性疟原虫每次只表达一个var基因,如果用完了全部var基因,重新激活先前使用过的基因将 会导致它迅速被免疫系统清除。然而,这还无法解释慢性疟疾感染可以持续十年甚至更久。 为解开这一谜团,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分析单个恶性疟原虫如何调控var基因的表达。结果 发现,虽然大多数恶性疟原虫一次只激活一个var基因,但有些会同时激活两个或三个,而有些则完全 不表达任何var基因。 研究人员说,这揭示了恶性疟原虫逃避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一个机制。没有var基因表达,这些疟原虫 也可能通过藏身骨髓等处避免被脾脏过滤。弄清这一机制或可为解决慢性疟疾感染问题提供新策略。 (完)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可通过关闭自身关键基因等方式,使其长时 间不被人体免疫系统发现。该研究成果或为解决疟疾的慢性无症状感染问题提供新思路。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的严重传染病。美国康奈尔大学韦尔医学院等机 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上发表论文说,有些成年人感染恶性疟原虫(寄 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之一)后,并不会立刻出现症状,但这些疟原虫可能会被蚊子随血液吸走并 ...
华东师范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揭开真核生物起源之谜
生物世界· 2025-05-08 11:50
阿斯加德古菌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 2015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发现全新古菌——洛基古菌(Lokiarchaeota),并解析其DNA序列[2] - 后续发现索尔古菌(Thorarchaeota)、奥丁古菌(Odinarchaeota)、海姆达尔古菌(Heimdallarchaeota)等,统称为阿斯加德古菌[2] - 这些发现重新引发关于生命域分类(细菌域/古菌域/真核域)和真核生命起源的学术争论[2] 真核生物起源的关键研究 - 2025年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将真核生物起源精确定位为海姆达尔纲的姐妹类群,起源时间约27.2亿年前[3] - 研究生成223个新阿斯加德古菌基因组,构建包含411个基因组的数据集,鉴定出16个新属级或更高级别谱系[6] - 通过系统基因组学方法,以高置信度将真核生物定位到海姆达尔纲之外,表明其在海姆达尔纲分化前就已进化[7] - 发现涅尔德古菌基因组具有嵌合性质,由阿斯加德古菌和TACK古菌序列共同组成[8] 阿斯加德古菌的系统发育扩展 - 2021年深圳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将阿斯加德古菌从6个门扩展到12个门,新增悟空古菌(Wukongarchaeota)[12] - 对162个完整/近完整基因组比较分析,包含75个新组装的宏基因组[12] - 推断阿斯加德古菌和真核生物最后共同祖先出现在27.2亿年前,可能是厌氧产乙酸古菌[11] 微管蛋白的重大发现 - 2025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首次在阿斯加德古菌中发现能形成微管纤维的异源二聚体微管蛋白[14][15] - 这一发现改写了"微管结构是真核生物独家专利"的传统认知,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决定性证据[15] 研究假说支持 - 研究结果支持真核生物的氢起源假说,即真核生物起源于依赖氢气的古菌宿主与产氢气原线粒体的融合[9]
南方科技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02 13:19
细菌逆转录酶DRT9的抗病毒机制研究 核心发现 - 细菌逆转录酶DRT9与非编码RNA(ncRNA)形成六聚体复合物 通过诱导细胞生长停滞实现抗噬菌体防御[4] - DRT9在噬菌体感染时会被激活 合成长度达数千个核苷酸且富含poly-A的单链cDNA 通过捕获噬菌体SSB蛋白破坏其增殖[4] - 研究团队成功解析DRT9-ncRNA六聚体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 揭示其cDNA合成机制[4] 科学意义 - 首次发现细菌通过逆转录产生长链cDNA的新型免疫策略 拓展了对原核生物防御系统的认知[2] - 研究揭示了逆转录酶在抗病毒防御中的多样性功能 突破了传统认知局限[5] - 为开发基于DRT9的生物技术工具提供理论基础 包括新型基因编辑或抗病毒技术[2][5] 技术细节 - 噬菌体核糖核苷酸还原酶NrdAB复合物会提高宿主细胞内dATP水平 这是激活DRT9的关键信号[4] - 合成的长链cDNA具有显著poly-A富集特征 这种特殊结构可能决定其SSB蛋白捕获能力[2][4] - 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由南方科技大学贾宁团队主导完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