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稻杂交
icon
搜索文档
到安江看“种”播天下
人民日报· 2025-06-16 06:11
杂交水稻发展历程 -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任教期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开启杂交水稻研究 [3][4] - 1962年受农民"亩产800斤"愿望触动,萌生"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梦想 [3] - 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发现关键野生稻"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8] -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技术突破,试验田亩产达1010斤 [9] 科研方法与突破 - 通过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现象获得远缘杂交启示 [5][6] - 采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技术路线 [9] - 研究团队足迹遍及云南、海南等地进行野生稻资源搜寻 [6][7] 科研成果转化 - 成功培育海水稻品种,实现盐碱地变良田的突破 [10] - 湖南省农科院1.2亩试验田验证杂交水稻高产潜力 [9] - "禾下乘凉"超高产品种研发持续推进中 [10] 科研精神传承 -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工作37年,建立完整科研体系 [9] - 提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理念 [3] - 强调"知识比金钱更重要"的价值观 [9]
十七年解码“小薇”的秘密
新华网· 2025-05-26 10:54
水稻育种技术突破 - 超矮秆新型水稻"小薇"实现亩产410公斤[1] - "小薇"茎秆高度仅30厘米,是普通水稻的三分之一[1] - 该品种通过17年研究从粳稻"日本晴"与籼稻"9311"诱变获得[2] - 课题组通过调控结穗基因和高矮基因实现性状优化[3] 科研方法与过程 - 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人为干预触发基因突变[2] - 水稻杂交最佳时机在每年8月高温时段[3] - 一个品种性状从分离到稳定需经历6代生命周期[4] - 科研团队在全国多地建立试验基地加速育种进程[5] 科研成果应用 - "小薇"种质资源已提供给全国100多家农业科研机构[4] - 该品种曾两次进入太空进行植物培养实验[4] - 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8万多份种质资源[5] - 资源库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免费提供种质支持[5] 科研团队特征 - 课题组年龄跨度从60后到00后[2] - 研究人员需在40多摄氏度高温下进行田间作业[3] - 团队在全国多地建立试验基地实现全年育种[5] - 种质资源保存采用真空铝袋和三个不同温度冷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