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稻杂交
icon
搜索文档
到安江看“种”播天下
人民日报· 2025-06-16 06:11
好多年以前,我就渴望有一天,能走进这个校园,能站到这块试验田边,吸几口这里的空气,闻一闻泥 土的芳香,体会一番袁隆平科学探索历程上的苦与乐。 这一天,这个埋在心底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夏日灿烂的阳光下,我们缓步朝这个校园走去。两根上了年纪的砖柱,托起一个拱门架,这就是当年 这座农校的校门。右边的门柱上,悬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子: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进入校门,迎面 就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袁隆平亲笔书写的两行字: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旁边的标语碑 上,映出一行袁隆平的手迹: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我们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刚才一路看到的这些话、这些字,如一丛丛火苗,在我的心间跳动!一股 股思绪,在心胸里滚动。 32年前的一天,省里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去采访袁隆平,写写他。 我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招待所住了一个星期。袁隆平太忙了,根本安排不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我 只好先从外围入手,与他的助手、学生、身边的工作人员交谈,了解情况。7天里,他只和我见了两次 面,每次不到两小时。就是这次采访,我写出了报告文学《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发表在1995年第二期 的《当代》杂志上。从此,这位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 ...
十七年解码“小薇”的秘密
新华网· 2025-05-26 10:54
一株仅30厘米高的水稻,只有普通水稻三分之一高的茎秆,却能够支撑起饱满的籽粒,获得不亚于 普通水稻的谷草比……在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种质创新与利用课题组,这株神奇的稻子,有一 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小薇"。 初夏时节,海南崖州湾南繁基地传来喜讯:由课题组培育的超矮秆新型水稻"小薇",实现亩产410 公斤。 身在崖州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第一时间将喜讯与位于杭州富阳的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团队成员 分享,两千多公里的地理距离,没有阻碍他们同频共振的喜悦。"十年磨一剑,粒粒皆辛苦。"钱前感慨 不已。 可是,偶然出现的"小薇"有不少先天缺陷:茎秆不够健壮、穗粒也不够饱满,课题组成员开始一点 点优化它的基因。"为原有的种质配型最优的调控结穗基因,让它能结出正常的穗粒;再在这个基础 上,通过调控高矮的基因,我们找到了超矮秆水稻的'黄金高度'——30厘米。"课题组副组长胡江说。 从发现"小薇"到改良"小薇",记录着水稻科研工作者艰辛的日常。为了寻找调控某个表型的基因, 需要通过无数次诱变实验将不同性状的优异基因组合,穷尽更多的可能性。 "做水稻研究,不存在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道理。"课题组研究员朱丽告诉记者,除了基因诱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