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标准体系重构

搜索文档
从车门把手到AEB 汽车安全国标加速推进的背后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30 12:33
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升级 - 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强化汽车安全标准底线支撑,构建重要急需标准全流程绿色通道,压缩审批周期[3] - 二季度以来连续发布多项汽车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及修订文件,涉及自动紧急制动、车门把手安全、动力电池防护等核心安全领域,多项推荐性标准将转为强制性要求[3] - 安全标准体系呈现三大特征:技术指标向国际领先水平看齐、测试场景覆盖更复杂工况、监管范围填补既有空白[6] 具体标准更新内容 - 自动紧急制动强制标准扩围:适用范围从M1类乘用车扩展至N1类轻型货车,新增行人、自行车等目标识别要求,AEB系统需在20~60km/h速度区间实现横穿场景预警及制动[4] - 车门把手首立安全规范:全球首个专项立法,明确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要求[4] - 碰撞安全标准升级:新国标《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优化碰撞试验条件与评价体系,2026年7月1日实施[4] - 动力电池安全加严:新国标要求"不起火、不爆炸",新增底部撞击测试与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外部短路试验),提升挤压测试要求[5] 政策与技术驱动下的体系重构 - 《要点》中"安全"关键词出现29次,构建从三电系统到智能交互的立体化标准体系框架[7] - 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形成"实时监测-本体防护-回收闭环"全生命周期防护体系,智能网联汽车需满足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交互安全四维标准[7] - 传统汽车安全标准同步迭代,侧面碰撞与后面碰撞新国标即将实施,转向机构防伤害等标准进入研制阶段[8] 产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强制性标准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带动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产业链产品迭代[6] -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扩大优势,中小厂商面临合规成本压力,本土传感器、车规芯片供应商借势突围[11]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强调需前瞻布局新标准,如智能网联技术规范,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9][11] 国际化与标准化战略 - 中国车企加速"出海",国际标准主导权争夺加剧,碳管理、数据安全等新型技术贸易壁垒显现[10] - 全球主要国家强化国际标准主导权竞争,中国需加强行业协调,推动标准与法规海外推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