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认知差异
搜索文档
预制菜监管:如何平衡个人偏好、公众感知与专业认知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14:41
行业发展趋势 - 大众餐饮为满足出餐快、菜品全、消费量大的需求,快速推进了餐饮工业化的发展 [1] - 蒸菜、汤菜等半成品的使用提升了厨房的料理效率,商业模式呈现中央厨房与连锁门店组合发展 [1] - 预制菜产业因产品创新、融合一二三产业而得到相关部门支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4] - 配套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一些地方计划通过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本地菜肴预制化以实现新增长 [4] 消费者认知与偏好 - 消费者与餐饮经营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偏好差异,消费者认为餐饮应基于新鲜食材与现点现做 [1] - 消费者关注生产方式,认为工厂预制导致原料和工艺变化,使预制加工菜有别于厨房现制菜 [2]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需求源于希望通过选择表达自身的经济、社会价值偏好,如支持环境友好型或传统生产加工方式 [3] - 消费者争议焦点在于"不怕预制,怕不告诉消费者",要求供应链透明化 [3] 监管与标识立法 - 食品标识立法的趋势日益凸显过程导向,支持消费者知情选择,体现在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有机食品等的标识发展中 [2] - 标识应表达是否使用了预制方式,不得误导或失真,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3] - 完善预制菜监管需同时考虑餐饮工业化和消费透明化两种趋势,回应消费者的不同支付意愿 [3][4] - 对于存在认知差异的公众预制感知与专业预制定性,需要长期的食品信息交流以提高公众正确认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