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餐饮工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预制的中华料理,正包围日本人的餐桌
36氪· 2025-10-03 12:08
中国预制菜及中式快餐在日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 中华风味快餐如杨铭宇黄焖鸡米饭、杨国福麻辣烫、沙县小吃等在日本随处可见 [6] - 麻辣烫在日本被视为高端餐饮,平均一碗售价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95元),相当于4碗平价拉面的价格 [17][26] - 麻辣烫店日本食客比例显著提升,池袋某门店日本顾客占比达90%,张亮麻辣烫心斋桥门店平日排队消费者70%以上为日本人 [28][29] 日本市场对中式快餐的接受度与消费习惯 - 日本消费者对麻辣烫接受度极高,就餐需排队1-2小时,并形成喝汤的仪式感,认为其汤底融合20多种辛香料,具有药膳功效 [30][31][34][35][38][39] - 麻辣烫DIY选菜模式深受日本女性欢迎,食材选择无上限,可加入大虾、鲍鱼、扇贝等高端食材,蟹籽包为人气第一单品 [43][44][47][48][51] - 日本明星如石原里美、田中理惠为麻辣烫忠实消费者,认为其能提供情绪价值,并在社交媒体形成打卡文化 [54][55][57][61] 中华料理在日本的本地化改良历程 - 麻婆豆腐作为日本国民美食已流行半个多世纪,几乎所有饭店均可点到,并衍生出珍珠麻婆豆腐、草莓麻婆豆腐等本地化版本 [64][65][68][72][80] - 日式回锅肉将蒜苗替换为卷心菜,干烧虾仁增加番茄酱调和辣味,形成酸甜口味,中华饺子配米饭等组合脱离中国菜体系自成一派 [83][84][85][88][89][91][92] - 中华料理改良由四川厨师陈建民推动,1958年在东京开设首家川菜馆,为适应日本口味将麻婆豆腐改为甜咸口 [74][77][78] 中国预制菜产业链的海外拓展能力 - 中国预制菜供应链成熟,上游有康乐汇、三旋等生鲜供应商,中游有安井、海欣等加工企业提供丸子、鱼糜制品,下游有现成调味料技术支持 [111][112][113] - 山东莱阳作为"中国预制菜第一市",培育龙大、恒润等企业向日本出口速冻蔬菜、调理食品,半成品蔬菜48小时可端上日本餐桌 [118][119][120] - 日本超过90%的活鳗鱼及加工品依赖中国进口,其中90%来自福建和广东,预制小龙虾等产品逐步进入日系超市渠道 [123][124][127] 中式餐饮工业化输出的核心逻辑 - 中式风味出海背后是中国餐饮工业化能力的输出,通过统一采购、加工及冷链运输打破地域壁垒 [129][131] - 预制菜标准化、高效化趋势不可逆转,结合中式快餐独特风味在海外市场形成突破口 [130][127][132] - 麻辣烫等品类凭借群众基础实现文化破圈,证明具备标准化潜力的中式快餐有望成为全球美食黑马 [133]
预制的中华料理,正包围日本人的餐桌
创业邦· 2025-09-26 20:0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式餐饮特别是麻辣烫在日本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并呈现高端化趋势 [17][18][24] - 中国餐饮工业化能力特别是预制菜供应链是中式风味成功出海的关键推动力 [99][108][119] - 中式快餐通过口味改良和标准化运营成功融入日本主流餐饮市场 [61][83][120] 麻辣烫在日本的市场表现 - 麻辣烫在日本被视为高端餐饮平均售价达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95元相当于4碗平价拉面的价格 [18][26] - 日本消费者占比显著提升池袋某麻辣烫店日本食客比例从以中国留学生为主升至90%张亮麻辣烫心斋桥门店平日排队消费者70%以上为日本人 [29][30] - 食用麻辣烫在日本具有仪式感包括排队1-2小时和必须喝汤当地将麻辣烫汤底称为"十全大补汤"认为其融合20多种辛香料具有药膳功效 [30][33][34][38] 日本市场对麻辣烫的接受特点 - 麻辣烫满足日本年轻消费者个性化需求DIY选菜模式让日本女性"可以完全做自己" [42] - 食材选择丰富度高包括大虾鲍鱼扇贝烤鸭肥肠等高端食材蟹籽包成为人气第一选择 [45][46][49] - 获得日本明星广泛认可田中理惠成为野生代言人石原里美表示每周食用并能提供情绪价值 [52][54] 中华料理在日本的演变历史 - 麻婆豆腐作为国民美食在日本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市面上有超过80种调味料包且发展出珍珠麻婆豆腐草莓麻婆豆腐等本土化变种 [61][62][68][76] - 日式中华料理已自成体系包括回锅肉改用卷心菜代替蒜苗干烧虾仁增加番茄酱调成酸甜口等改良做法 [78][79][81][83] - 出现日本特色中华料理组合如饺子配米饭天津饭火锅涮小笼包等让中国消费者感到新奇 [84][87][90][92] 中国预制菜产业的出海能力 - 山东莱阳作为"中国预制菜第一市"培育出龙大恒润等一批外向型食品企业向日本出口速冻蔬菜调理食品 [96][109] - 中国预制菜供应链成熟上游有康乐汇三旋等供应商中游有安井海欣等加工企业下游有现成调味料技术支持 [100][102][103] - 水产品出口表现突出日本超过90%活鳗鱼和鳗鱼加工品依赖中国进口其中90%来自福建和广东 [112] - 预制小龙虾成为明星产品从主要供应中华物产店扩展到日系超市采购包括调味小龙虾清水虾虾尾等品类 [115][116][117]
(经济观察)中国加快制定国家标准 推动预制菜走向“明白菜”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21:42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正组织多部门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 [1] - 国家层面已出台文件明确预制菜定义: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是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 [1] - 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的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被明确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1] 市场认知与争议 - 近期社会争议反映出消费者与餐饮经营者之间存在对预制菜的认知差异 [1] - 消费者主要担忧在于餐厅使用预制菜的信息不透明 [1] - 争议焦点更集中于“不怕预制,怕不告诉消费者”,强调消费透明化的需求 [2] 行业发展与市场规模 - 大众餐饮为满足出餐快、菜品全、消费量大的需求,快速推进了餐饮工业化发展 [2] - 随之而来的商业模式呈现中央厨房与连锁门店组合发展 [2] - 预计到2030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749亿元人民币,十年复合年均增长率或超过10% [2] 消费者权益与明示实践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3] - 国家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3] - 广东、上海、湖南等地已积极探索预制菜明示,如要求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 [3] - 部分连锁餐饮企业的点单小程序已出现“新鲜肉类、蔬菜制作”或“央厨制作”等标识 [3]
(经济观察)中国加快制定国家标准 推动预制菜走向“明白菜”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21:18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正组织多部门研究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1] - 监管机构大力推广在餐饮环节对预制菜使用情况进行明示以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1] - 国家层面已出台文件明确预制菜定义: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1] - 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的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被明确不纳入预制菜范围[1] - 广东 上海 湖南等地已积极探索预制菜明示 如要求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3] 市场发展与行业趋势 - 为满足出餐快 菜品全 消费量大的需求 大众餐饮快速推进了餐饮工业化发展[2] - 商业模式呈现中央厨房与连锁门店组合发展的趋势[2] - 预计到2030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749亿元人民币[2] - 未来十年行业复合年均增长率或超过10%[2] - 行业发展面临标准不完善和消费者信任度低等挑战[2] 消费者认知与行业挑战 - 消费者与餐饮经营者之间存在对预制菜的认知差异 根源在于经营者关注产品本身而消费者关注生产方式[1] - 消费者对餐厅使用预制菜存在信息不透明的担忧 餐饮业后厨对消费者而言是陌生和不可控的[1][2] - 消费争议焦点在于"不怕预制 怕不告诉消费者" 要求监管兼顾餐饮工业化和消费透明化[2] - 多数经营者因缺少认定标准与强制性明示要求而采取不予明示的做法[3] - 消费者不抵触使用预制菜 但要求必须给预制菜"亮明身份"[3] 企业实践与前景 - 一些连锁餐饮企业的点单小程序上已出现"新鲜肉类 蔬菜制作"或"央厨制作"等标识[3] - 经营者若能主动向消费者明示自己认定的"预制菜" 将赢得消费者信任与市场回报[3]
预制菜监管:如何平衡个人偏好、公众感知与专业认知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14:41
行业发展趋势 - 大众餐饮为满足出餐快、菜品全、消费量大的需求,快速推进了餐饮工业化的发展 [1] - 蒸菜、汤菜等半成品的使用提升了厨房的料理效率,商业模式呈现中央厨房与连锁门店组合发展 [1] - 预制菜产业因产品创新、融合一二三产业而得到相关部门支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4] - 配套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一些地方计划通过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本地菜肴预制化以实现新增长 [4] 消费者认知与偏好 - 消费者与餐饮经营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偏好差异,消费者认为餐饮应基于新鲜食材与现点现做 [1] - 消费者关注生产方式,认为工厂预制导致原料和工艺变化,使预制加工菜有别于厨房现制菜 [2]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需求源于希望通过选择表达自身的经济、社会价值偏好,如支持环境友好型或传统生产加工方式 [3] - 消费者争议焦点在于"不怕预制,怕不告诉消费者",要求供应链透明化 [3] 监管与标识立法 - 食品标识立法的趋势日益凸显过程导向,支持消费者知情选择,体现在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有机食品等的标识发展中 [2] - 标识应表达是否使用了预制方式,不得误导或失真,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3] - 完善预制菜监管需同时考虑餐饮工业化和消费透明化两种趋势,回应消费者的不同支付意愿 [3][4] - 对于存在认知差异的公众预制感知与专业预制定性,需要长期的食品信息交流以提高公众正确认知 [4]
赛博锅气:机器人现炒,能打败预制菜吗?
36氪· 2025-09-19 07:24
京东七鲜小厨业务模式 - 京东推出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七鲜小厨 合伙人负责菜品配方和研发 京东负责制作销售和管理 [6] - 计划投入10亿元招募合伙人 每道采纳菜品提供百万保底分成和上不封顶的销量分成 [6] - 目标3年内在全国开设10000家门店 总投资规模达百亿级 [10] 技术创新与运营优势 - 采用炒菜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烹饪 由橡鹿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京东战略投资2亿元并签署合作协议 [16] - 机器人烹饪温差控制在1%以内 投料误差低于1克 支持万次操作口味一致 [16] - 出餐效率显著提升 传统厨师需10分钟完成的菜品机器人仅需3-5分钟 [18] - 设备成本介于3万至8万元 预计大半年可收回人力成本 [18] - 依托京东现有生鲜供应链和冷链物流体系 建立中央厨房统一处理净菜配送 [22] - 结合自有外卖业务形成闭环 实现配送协同与用户引流 [23]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主打10-20元平价现炒菜品 如小炒肉盖饭定价16-17元 [24] - 以"现炒+透明厨房"为核心卖点 通过实时监控解决预制菜和食品安全痛点 [8] - 联合嘉和一品 朴大叔 紫燕百味鸡等连锁品牌拓展菜品多样性 [26] - 宣称以米其林三星标准制作家常菜 形成差异化竞争 [26] 行业变革与趋势 - 餐饮行业面临工业化转型 预制菜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现做和锅气的需求 [29][36] - 炒菜机器人技术平衡效率与透明度 将烹饪环节保留在终端门店 [37] - 大米先生 乡村基等连锁品牌及学校食堂开始引入自动化烹饪设备 [39] - AI技术应用于菜谱开发 通过大模型学习实现口味自适应和创意生成 [41] - 自动化技术可能冲击现有料理包外卖商家 推动行业洗牌 [45]
预制菜的困局与出路:一场来自业内的真实对话
虎嗅· 2025-09-18 17:04
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 罗永浩公开吐槽西贝“又贵又难吃,还全是预制菜”,将西贝和预制菜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1]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反驳,称其“100%不可能是预制菜” [1] - 争论本质是行业标准定义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错位,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 [4][6] 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 - 行业专业定义: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预处理、调制、包装、熟制等工序,可直接食用或经简单加工后食用的菜品 [4] - 消费者普遍认知:只要不是厨师在现场从头制作,就属于预制菜 [4] - 例如,连锁餐饮使用的切配好净菜和预处理肉类,在行业定义中可能不算“预制菜”,但已被消费者归入此范畴 [5] - 这种标准与认知的错位让供应商成为“夹心饼” [5] 预制菜在餐饮业的应用与价值 - 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主要出于成本控制和标准化需求 [10] - 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好厨师月薪至少上万元,预制菜能显著降低人力依赖 [11] - 连锁餐饮依赖预制菜保证不同门店的口味一致性,是实现快速扩张和品质统一的关键 [11] - 虽然预制菜采购成本可能更高,但综合考虑人工节约、浪费减少和效率提升,总体成本仍降低 [15] 餐饮企业面临的两难困境 - 餐饮企业陷入纠结:预制菜解决了标准化和扩张问题,但不敢公开承认使用,担心引发消费者负面看法影响品牌形象 [12] - 西贝贾国龙的反驳潜意识里也透露出对预制菜负面标签的顾忌 [13] - 餐饮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房租每年上涨5%,人工成本每年上涨10%,食材价格不稳定,但菜品价格敏感难以随意上调 [15] 预制菜的技术分类与安全现状 - 从技术角度预制菜可分为四类: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即食食品 [17] - 许多餐厅主要使用前两类(即配、即烹),但消费者常将其等同于后两类(即热、即食) [17] - 高品质预制菜的安全性往往高于现场制作,中央厨房的环境控制、原料检测和工艺标准通常比餐厅后厨更严格 [8] - 全自动化生产线具备高卫生标准,在菌落总数、添加剂使用等方面控制严格 [8] - 但达到如此高标准的生产企业在行业内十分罕见 [9] 消费者核心诉求与行业未来方向 - 消费者反感的根本原因在于“场景与价值的错配”,关键诉求是“值不值” [18][20][21] - 消费者能够接受萨莉亚等餐厅公开使用预制菜,但难以接受西贝八十元一份的土豆牛肉非现烧 [20] - 未来关键在于建立透明沟通机制,包括更透明的标识制度、更清晰的行业标准和更坦诚的沟通态度 [7] - 餐饮工业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成本上升和标准化需求增加,预制菜使用将越来越广泛 [27] - 未来餐饮市场可能形成更分化格局:高端餐饮坚持现做特色,快捷餐饮坦然接受预制模式 [27] -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确保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4][25][32]
正在消失的锅气,预制菜干掉餐馆厨子了?
36氪· 2025-09-17 18:15
餐饮行业厨师职业变迁 - 1980年代厨师职业受欢迎程度高 1984年《中国青年报》评选最受欢迎职业中厨师排名第三 主要因从业门槛低且能接触荤腥食材[12][13] - 1988年新东方烹饪教育成立 培养大量厨师从业者 当前行业主力多在该时期入行[15] - 2003年粤菜大厨月薪达3万元 川菜大厨月薪2万元 高级厨师可获得技术入股及配车等福利[22][23] 餐饮标准化与去厨师化趋势 - 1987年肯德基引入中央厨房模式 开启中餐标准化进程 真功夫1997年通过蒸汽柜实现工业化生产[28][29] - 2010年中央厨房模式普及 生产线替代人工烹饪 出餐速度提升且降低对厨师依赖[30][31] - 资本倾向投资拥有中央厨房的餐饮企业 华映资本明确不投依赖厨师的餐饮项目[34] 预制菜行业崛起影响 - 预制菜渗透率显著提升 当前外卖订单中70%使用预制菜 降低餐馆人力成本[51] - 2008年味知香等企业开始布局预制菜 2010年后冷链运输发展推动行业规模化[48][49] - 厨师职业转型方向包括预制菜研发 角色转变为产品经理 负责制定烹饪参数标准[52] 行业现状与数据表现 - 2024年第四季度厨师平均月薪6389元 较历史高峰期显著下滑[38] - 餐饮企业注册量下降 2023年新注册330万家 2024年降至280万家 减少50万家[55] - 行业面临"四高一低"压力 高租金、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能源价格与低毛利[57] 烹饪方式与消费趋势变化 - 炒菜占比下降因标准化难度高 西贝等企业策略转向"多做炖菜少用炒菜"[36] - 商场明火限制加速灶具替换 进一步削弱传统烹饪方式应用[36] - 未来餐饮消费分层预期 10%人群消费现做菜肴 90%人群消费预制快捷菜[63]
罗永浩西贝“骂战”背后:中国预制菜行业何去何从?与日本有何不同?
搜狐财经· 2025-09-17 12:42
西贝预制菜争议事件 - 西贝餐饮集团因使用预制菜引发争议后发布致歉信 承诺调整中央厨房前置加工模式 转向门店现场加工[1] - 罗永浩强调餐饮企业应明确告知消费者是否使用预制菜 不能以预制菜冒充现做菜品[3] - 争议未对资本市场造成明显冲击 预制菜板块股价整体上扬 得利斯涨停 味知香 三全食品 惠发食品等企业股价均上涨 西贝供应商千味央厨股价呈上升趋势[3] 预制菜行业监管与标准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过审 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可能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及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信息披露要求[3] - 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个别预制菜厂商使用"淋巴肉"制作"梅菜扣肉" 引发公众对安全性担忧[3]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将预制菜定义为"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 不添加防腐剂 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 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并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3] 中央厨房与预制菜区别 - 中央厨房仅对菜品进行"预加工" 配送至门店的主要是净菜 半成品 需再加工制熟 不能简单等同于"料理包"[4] - 西贝自2014年起自建供应链系统 在全国建立华北 华东 华南等央厨生产基地 形成"生产基地+工厂+门店"的全产业链模式[4] - 预制菜可解决购物中心不能明火的问题 规避小作坊食品安全风险 并通过控制原材料和出餐效率提高毛利率[4] 消费者态度与市场趋势 - 在消费分级 追求平价餐饮背景下 大量使用预制菜且价格较高的连锁餐饮企业逐渐失去部分消费者支持[4] - 明确预制 半预制流程并及时降价的老乡鸡成为消费者认可案例 水饺品牌喜家德被曝遮挡门店"拒绝预制"宣传标语[4] - 消费者普遍担心预制菜存在防腐剂超标 食材新鲜度不足 营养流失等问题[3] 中日预制菜市场对比 - 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10万亿日元 覆盖超90%的超市和便利店渠道 生产标准严格 禁止使用部分国际允许的食品添加剂[6] - 中国预制菜高度依赖餐饮及外卖渠道 官方标准仍在完善中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销售短期难以突破地域限制[6] - 中国预制菜行业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6749亿元 十年复合年均增长率或超10%[6] 企业回应与质量管控 - 千味央厨回应称已针对不同业务环节制定质量管理制度[6] - 味知香董事长夏靖表示行业繁荣与挑战并存 随着标准出台 优质品牌将更受消费者青睐[6]
壹快评|守护百姓餐桌,拥抱“科技”拒绝“狠活”
第一财经· 2025-09-16 17:21
食品餐饮行业科技应用的核心观点 - 食品餐饮行业的科技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和必要性 应理性看待而非全盘排斥[1] - 科技与非法添加行为存在本质区别 需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2] - 科技应用是行业进步的引擎 能提升食品安全品质和生产效率[1][2] 科技应用的具体形式与案例 - 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包括超高压杀菌 真空冷冻干燥 膜分离技术 无菌包装等[1] - 具体应用案例包括液态奶的利乐包装 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技术[1] - 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与配送实现安全平价快速的餐饮供应[2] - 先进保鲜及冷链技术使地域性食品(如岭南荔枝 渤海鲍鱼)实现全国流通[2] 预制菜行业的价值分析 - 预制菜体现餐饮行业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的现实必要性[2] - 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增强安全性同时有效降低成本[2] - 满足现代生活节奏下对安全速度和价格的需求[2][3] - 在口感营养方面存在天然矛盾 需通过更先进科技解决[3] 科技在食品产业链的全面渗透 - 从田间到餐桌的科技进步保障食品供给[3] - 农药化肥普及 生物育种技术发明 食品加工技艺改进贡献显著[3] - 科技为丰富人类餐桌 改善营养结构 保障食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3] 行业发展的方向与监管要求 - 科技本身中性 不应被妖魔化 城市餐饮标准化工业化是当下趋势[3] - 需推动科技向更安全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3] - 消费端需加强科普教育提升消费者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3] - 供应端需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全过程监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