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度学习革命
icon
搜索文档
AI基建狂潮之下,我们可以向历史学到什么?
经济观察报· 2025-11-11 18:57
文章核心观点 - AI作为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其潜能的释放强烈依赖于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当前AI基建浪潮可借鉴历史上铁路、电力和互联网等通用技术革命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4] - 英伟达的成功被视为赶上了AI基建浪潮,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历史上首家市值突破此门槛的公司,凸显了算力需求激增带来的巨大机遇 [2] -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革命的基建浪潮普遍面临标准混乱、结构惰性和危机浪费三重陷阱,AI基建需要跨越这些门槛才能真正成熟并释放价值 [28][29][32] 铁路革命的启示 - 铁路建设极大地压缩了时空,例如早期英国一条40公里铁路使运输成本下降80%,速度提高十倍,打破了地理对经济的约束 [6] - 铁路建设初期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效率低下,例如英国曾存在多种轨距(如1435毫米与2140毫米)和时间标准,造成换乘困难和协调成本高昂 [7][8] - 1847年铁路泡沫破裂后,政府介入统一了轨距、运行时间和信号系统,促使铁路总长在后二十多年突破2.1万公里,并推动英国向全国经济体转变 [8] - 对AI基建的启示在于,算力网络需避免标准混乱(如API接口不统一),真正的价值在于标准化与协同的制度,而非单纯的GPU数量 [9] 电气革命的经验 - 电力的普及及其生产率的提升存在显著滞后,例如纽约1882年首次供电后,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其对生产率的影响才真正显现,间隔近半世纪 [12][13] - 初期工厂仅将电动机替代蒸汽机而未改变围绕中央主轴的生产结构,导致效率提升有限;真正的效率跃升来自于按工艺顺序重构工厂布局和管理 [14] - 当前AI应用面临类似挑战,截至2025年上半年,80%的企业尝试使用AI,但仅5%的项目进入生产阶段并产生实质价值,多数投入未获回报 [15] - AI基建的价值释放关键在于推动AI与组织流程、治理结构的深度耦合,而非仅仅聚焦具体应用项目 [15] 互联网泡沫的遗产 -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期间,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推进,例如2000年北美运营商铺设光纤达6.8百万英里(约10.95万公里) [17][18] - 泡沫破裂后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3月5048点高位跌去78%,大量互联网公司倒闭,遗留大量闲置基础设施如“暗光纤”和服务器 [18][19] - 泡沫破裂后企业重组(如亚马逊聚焦供应链效率、谷歌确立搜索广告模式)和基础设施盘活(如Level 3 Communications收购闲置光纤)为后续云计算崛起奠定基础 [22][23][24] - 监管政策变化(如美国FCC推动电信市场开放)促使宽带价格从1999年每Mbps超过1200美元降至2005年不到50美元,优化了基础设施利用 [25] - 对AI行业的启示在于,泡沫存在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在泡沫破裂后有效盘活遗留的算力中心、模型平台等基础设施,支撑下一轮发展 [26] 跨越技术革命的三重陷阱 - 第一重陷阱是标准混乱,历史表明从铁路轨距、电力电压到互联网协议,统一标准(如TCP/IP)是技术从“安装期”进入“部署期”的关键门槛 [29] - 第二重陷阱是结构惰性,技术基础设施必须与制度、管理和文化变革同步,例如电气化后需用流水线重构工厂,AI需带动行业系统性重构才能释放生产率效应 [31] - 第三重陷阱是危机浪费,历史上的泡沫遗留设施(如铁路网络、“暗光纤”)通过“建设性毁灭”转化为后续发展的基础,AI基建需为泡沫“留下结构”,让投资沉淀为公共算力和共享平台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