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熊彼特式内生增长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21评论丨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全球经济低迷中探索内生增长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08:08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2] - 三位学者的研究具有互补性:莫基尔教授提供观念、文化、社群与制度演化的“深根”,而阿吉翁教授和豪伊特教授提供竞争、知识产权、研发激励等“机制” [8] - 他们的理论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即通过营造内生经济增长的软实力驱动力,其“立新”的好处远大于负外部性 [3] - 该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三位学者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并提出了具体建言 [3][11] 乔尔·莫基尔的研究贡献 - 从经济史角度观察知识与制度在长期增长中的作用,提出“知识解释”工业革命,强调英国工业革命源于实用知识的积累、编纂与扩散,而非仅是资本积累或单一制度因素 [5] - 研究释放的主张是,欧洲启蒙运动与包容性文化塑造了求真、实验和实用主义的知识生态,其研究方法强调非计量证据与“制度—文化”机制,对产业组织、创新经济学产生重要跨学科影响 [5] - 关于“有用知识”生产-扩散体系及开放科学文化的研究,为应对当前知识碎片化与科技国际竞争的挑战提供了历史镜鉴 [9] 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的研究贡献 - 核心理论贡献在于“熊彼特式内生增长模型”,以“创造性破坏”为引擎,质量爬升式创新推动生产率增长 [6] - 发现竞争与创新间的倒U型关系:适度竞争提高“逃逸竞争”式创新激励,但过强或过弱竞争都会削弱创新激励 [6] - 将金融摩擦、市场结构等导入内生增长理论框架,探讨信贷约束、知识扩散、制度质量对创新的影响 [7] - 关于绿色创新的研究强调“价格信号+研发支持”可将创新从“脏技术”转向“清洁技术”,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具有高度现实性 [9] - 关于“竞争—创新—不平等”的分析提示,配套的教育、社保与劳动力再培训是将创新红利转化为广泛福祉的必要条件 [10] 理论对中国的建言 - 提升竞争与创新激励:在关键行业降低进入壁垒,强化并购审查与反垄断执法,避免“僵尸企业”占用资源,同时保持适度知识产权激励 [11] - 前沿距离与政策适配:靠近技术前沿的行业应更强调竞争与原创研发,远离前沿的行业应注重技术引进与标准化推广,政策应因地制宜 [12] - 方向性技术变革与绿色转型:通过碳价、绿色信贷与政府采购,推动研发转向清洁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抓住新赛道先发优势 [12] - 知识生态与开放科学文化:建设工程师共同体、行业学会,推动“有用知识”快速编码与扩散,鼓励开放、同行评议与跨学科协作文化 [12]
21评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全球经济低迷中探索内生增长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00:0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理论核心 -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2] - 该理论打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要素投入边际收益率递减的约束,从熊彼特“破坏性创新”视角探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2] - 理论强调教育、金融、知识传播和激励机制等无形资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具有颠覆性转变[3] 乔尔·莫基尔的学术贡献 - 从经济史角度观察知识与制度在长期增长中的作用,提出“知识解释”工业革命,强调英国工业革命源于实用知识的积累、编纂与扩散,而非单一资本或制度因素[4][5] - 研究主张观念、文化、学术共同体等启蒙运动与包容性文化塑造了求真、实验和实用主义的知识生态[5] - 将经济史与思想史、科学史结合,强调非计量证据与“制度—文化”机制,对产业组织、创新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产生重要跨学科影响[5] 菲利普·阿吉翁的学术贡献 - 核心理论贡献在于“熊彼特式内生增长模型”,以“创造性破坏”为引擎,质量爬升式创新推动生产率增长,旧技术被新技术淘汰[6] - 发现倒U型关系,即适度竞争提高“逃逸竞争”式创新激励,但过强或过弱竞争均会削弱创新激励[6] - 将熊彼特观点严格建模并与实证体系对接,其方法和理论体系已成为现代增长理论与产业组织-创新交叉领域的主流框架[7] 彼得·豪伊特的学术贡献及合作影响 - 与阿吉翁共同奠基熊彼特式增长框架,将金融摩擦、市场结构、错配的市场摩擦导入内生增长理论框架,探讨信贷约束、知识扩散、制度质量对创新的影响[7] - 合著的内生增长理论教科书对一代研究者的建模训练影响深远[7] 理论互补性与政策框架 - 莫基尔提供“深根”(观念、文化、社群与制度演化),阿吉翁和豪伊特提供“机制”(竞争、知识产权、研发激励、创造性破坏),研究成果结合有助于设计兼顾激励与知识扩散的创新政策[8] - 政策意义包括建立兼顾激励与扩散的创新制度组合、强化知识生态与人力资本、因地制宜的产业与绿色政策、探索包容性增长配套体系[9] 理论对当前经济挑战的实践意义 - 为应对发达经济体自2005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低于1990年代的放缓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政策药方,如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校准、研发补贴和教育结构[10] - 在绿色创新方面,强调“价格信号+研发支持”可将创新从“脏技术”转向“清洁技术”,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具有高度现实性[11] - 莫基尔关于“有用知识”生产-扩散体系的研究为应对知识碎片化与科技国际竞争挑战提供了历史镜鉴,强调开放交流、标准化与职业共同体的重要性[11] 不同经济体的应用差异 - 美国在1990年代反垄断强势、风险资本体系发达,配合高等教育与科研资助,支撑了IT革命与专利活动高涨,但2010年代后产业集中度增高可能落入倒U型右侧风险区,解释部分创新扩散放缓[12] - 北欧国家在强竞争政策与高研发投入下保持较高专利密度与全要素生产率,而欧盟市场整合强但资本市场碎片化导致“前沿逃逸”动力不足[12] - 对新兴经济体的研究指出,只有在金融可得性与法治改善同步的条件下,竞争冲击才更可能转化为创新与生产率提升[12] 绿色创新的政策路径案例 - 欧盟早期引入碳交易与严格排放标准,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清洁专利占比显著上升[13] - 美国联邦层面碳价缺位但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给予强力补贴与税收抵免,形成“研发+需求拉动”组合促进清洁创新[13] - 对资源依赖型经济体,主张以收入中性方式引入碳税并回补低收入群体,以避免陷入旧技术路径[13] 知识生态与长期增长韧性 - 英美与北欧的开放科学、同行评审、学术-产业界互通生态与莫基尔强调的“有用知识生态”契合,支撑长期韧性[14] - 欧盟与东亚经济体强调理工教育与国家研发投入,形成高强度“编码知识”生产,但若数据开放、学术流动不足会削弱知识扩散效率[14] - 新兴经济体应建立工程师与技师的职业社群、标准化与中等教育普及,以将进口技术转化为本土持续改进[14] 内生增长理论相较传统理论的创新 - 传统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给定,而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由企业的研发决策内生产生,并关联市场结构、知识产权、竞争强度等政策变量[15] - 传统理论技术作为“公共外生因子”,内生增长理论通过质量台阶机制揭示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是长期增长推动要素[16] - 传统理论认为政策对长期增长率影响有限,内生增长理论明确揭示竞争强度、知识产权、研发补贴等因素会改变创新激励,从而影响长期增长率与方向[16] -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企业/行业的异质性与“前沿距离”,推导出前沿与追赶国家需要不同的政策组合[17] -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创新可被政策与价格信号引导,影响产业结构与长期增长质量,而传统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无方向的外生漂移[17]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言 - 建议在关键行业降低进入壁垒,强化并购审查与反垄断执法,避免僵尸企业占用资源,同时保持适度知识产权激励,以提高逃逸竞争型研发和全要素生产率[20] - 根据前沿距离采取适配政策,靠近技术前沿的行业强调竞争与原创研发,追赶型行业注重吸收能力、技术引进与标准化推广,东部沿海地区强化竞争与基础研究,中西部侧重职业教育与工艺改良[20][21] - 通过碳价、排放标准、绿色信贷与政府采购推动研发转向清洁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将标准、碳价与补贴协同[21] - 建设工程师共同体、行业学会、标准化体系,推动有用知识快速编码与扩散,鼓励开放、同行评议与跨学科协作文化[21] - 优化科研评估与激励,扩大长期耐心资本供给,提升职业教育与工程师培养质量,以缓解短视融资问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