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

搜索文档
人到中年:一半是演员,一半是观众
洞见· 2025-06-21 19:25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后空无一人,每天都在为房贷、车贷、药费、学费发愁,弯着身子负重前行。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 延伸阅读。 人生如戏,既要入戏,也要学会出戏。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疲惫之余,要学会给自己松绑,让自己不至于太过劳累。 既要在烟火里扮好角色,也要学会在喧嚣外安静观心。 既要一个跪地捡碎银,也要举杯邀明月。 《庄子评注》里有一句话:人生在世,一半是演员,一半是观众。 衣襟沾满红尘,眼底藏着星河,这便是中年人最好的活法。 关于家庭:一半承担,一半放手。 人到中年以后,会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其实是家庭。 为了守护这份幸福,中年人把自己活成了石桥。 01 作者:洞见·沐川 孩子的学费、父母的药费、伴侣的叹息,像一道道裂缝布满桥身。 带父母辗转几个医院对比治疗方案;操心孩子一日三餐;和伴侣为琐碎小事争吵,转头又默默煮一碗面放在对方桌前;不敢病、不敢倒,甚至 不敢喊一声累。 汪国真对中年有个很生动的描述: " 在你这个 ...
这个社会层次高的人,身上都有结界
洞见· 2025-06-19 20:43
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百家讲坛》的赵玉平老师,曾谈过一个自己的观察。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瑾山月 他接触过很多社会上高层次的人,发现这些人都是"幕后高手"。 他们很少公开露面,总能巧妙地避开很多是非。 他们也不太关注外界的声音,无论别人对他们作何评价,他们也从不理会。 就这样躲在幕后,专注地为自己的人生出谋划策。 最后,抵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超境界。 赵玉平老师总结说: 这个社会层次高的人,身上都有结界。 结界越强,越不容易被外界干扰。 干扰一旦少了,脚下的路就能走得越来越稳当,越来越长远。 情绪结界 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做过一项社会实验。 他让一个笑容满面的人与一个愁容满面的人同处一室,并观察两人的情绪变化。 结果,不到20分钟这个笑容满面的人就如同换了脸,满面愁容。 他由此得出结论: 不良情绪就像病毒,有明显的人传人迹象,且传播速度惊人。 《乔布斯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乔布斯手 ...
喜欢独处,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天赋
虎嗅· 2025-06-06 07:29
独处与社交需求 - 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独处,节假日更愿意宅家或进行单人活动如Citywalk而非传统社交[1][2][3][4] - 独处被误解为"宅、孤僻",但心理学区分了"孤独"(社交需求未满足)和"独处"(低社交需求状态)[8][9][15][16] 独处的正面特质 - 2016年《英国心理学杂志》研究显示:智商更高者(1.5万样本)独处满意度更高,因适应力强且独立解决问题需求低[20][21][24] - 2025年《人格》期刊指出:好奇心强、爱反思者通过独处获得满足感,适合深度思考[30][31] - 内向者可能因高成就动机偏好独处,外向者可能因高影响动机兼顾社交[32][33] 独处的心理机制 - 自主独处可降低高唤醒情绪(如愤怒),提升低唤醒情绪(如平静),形成"情绪失活效应"[37][38][40] - 2014年实验表明:近半数人宁愿电击自己也不愿忍受15分钟无聊独处,说明充实内心世界者更适合独处[42][43] 独处与社交的平衡 - 2000年研究警示:独处时间超过75%易引发孤独感,需寻找个性化比例[46][47] - 建议高社交负荷者尝试创作类独处活动(如写作、手工),高频独处者可参与小规模深度社交(如读书会、户外结伴)[48][49][51][55]
真正有大智之人,只有神交,没有社交
洞见· 2025-06-03 03:14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jinian 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早年间,我在北京的一家报社工作。 那时,单位年轻人多,常约着下班后一起团建。 只有我每次都会拒绝邀约,就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读书写作。 别人都说我不合群,我也只是一笑了之。 直到熬过了漫长的沉淀期后,我写的文章终于开始崭露锋芒。 没过两年,我便成了单位最年轻的副主编。 而当初那些整日忙着聚会的人,依旧还待在原岗位。 作家寇士奇说过:强大的人,往往都很少有社交生活。 他们不是没有社交能力,而是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只有神交,没有社交。 电视剧《老友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01 刷到过一个短片,看完后不禁陷入沉默。 导演安排了一场实验,参加实验的人通讯录里,都有上千好友。 但当他们把那些点赞之交、需要应酬的客户都删掉后,却都只剩下两三人。 很多时候,你参加的社交,其实都没有意义。 正如梭罗所说:多数情况下,我们去到人群中 ...
对话《优秀的绵羊》作者:精英教育为什么变得更糟糕了 | Edu指南专访
36氪· 2025-05-26 08:33
我知道大多数精英教育下的学生都很痛苦。所以如果你感到痛苦,你需要选择做出改变。 我们时代面临着无意义、孤独、脱节的危机,还有高等教育的危机。 我永远不会告诉任何人,更有意义的生活没有代价的。你可能会放弃一定程度的地位或财富,但这是值得的。 《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上一个十年尖锐批判了精英教育的弊端:顶尖高校培养了一群聪明但没有灵魂的人。他们 就像一群温顺的绵羊,很优秀,但只知道满足外界期望,对自己想要什么毫无想法,害怕失败、不敢冒险。 该书出版后风靡美国教育界,其观点引发了与精英教育困境相关的社会对话与广泛辩论。其中文出版后也持续为国内读者带来启发。作者本人后选择辞去 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但他始终保持对高等教育关注与思考,尤其是名校教育的问题和变革。 此前我们就书中主题,和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今年是中信《优秀的绵羊》中文版十周年再版,我们邀请作者进行了以下对话,分享给大家: 出品:Edu指南 采访:何沛宽 作者:天宇 杨定一 所以现在人们更容易被阻止发展某种内在,一种内在的感觉,一种内在的自我。比如当所有这些评判的声音消失时,谁在那里,你甚至不知道。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