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英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环时深度】利益分歧,美大学与政府矛盾逐渐累积
环球时报· 2025-06-10 06:29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戴润芝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编者的话:在《"政治漩涡"中的美国大学》系列上期文章中,我们讲述了大学在美国历史中的起源 及其扮演的角色。事实上,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崛起,大学一直被视为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世界人才和经济收益,进而扩大 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我认为,对美国而言,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曾在此接受教育的未来世界领袖们(对美国)所怀有的友谊。"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 2001年时曾这样表示。但与此同时,美国顶尖高校的绝对优势也使得美国文化精英与底层民众的对立加剧,美国政府为了争取底层民众的选票,与美国大学 的利益分歧和价值观冲突也越发凸显。本期文章将继续为您讲述,美国大学与政府的矛盾如何逐步累积并最终爆发。 《纽约时报》另一位观点专栏作者格森认为,除了价值观问题,美国高校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反精英"正成为美国社会上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他表 示,问题并不是出在大学这类精英机构上,而在于精英群体(无论校内还是校外)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差距上。虽然这不是大学的错,但大学无疑在创造和延 续这些不平等中起了作用。 " 外交和软实力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 自19世纪起, ...
对话《优秀的绵羊》作者:精英教育为什么变得更糟糕了 | Edu指南专访
36氪· 2025-05-26 08:33
我知道大多数精英教育下的学生都很痛苦。所以如果你感到痛苦,你需要选择做出改变。 我们时代面临着无意义、孤独、脱节的危机,还有高等教育的危机。 我永远不会告诉任何人,更有意义的生活没有代价的。你可能会放弃一定程度的地位或财富,但这是值得的。 《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上一个十年尖锐批判了精英教育的弊端:顶尖高校培养了一群聪明但没有灵魂的人。他们 就像一群温顺的绵羊,很优秀,但只知道满足外界期望,对自己想要什么毫无想法,害怕失败、不敢冒险。 该书出版后风靡美国教育界,其观点引发了与精英教育困境相关的社会对话与广泛辩论。其中文出版后也持续为国内读者带来启发。作者本人后选择辞去 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但他始终保持对高等教育关注与思考,尤其是名校教育的问题和变革。 此前我们就书中主题,和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今年是中信《优秀的绵羊》中文版十周年再版,我们邀请作者进行了以下对话,分享给大家: 出品:Edu指南 采访:何沛宽 作者:天宇 杨定一 所以现在人们更容易被阻止发展某种内在,一种内在的感觉,一种内在的自我。比如当所有这些评判的声音消失时,谁在那里,你甚至不知道。你 ...
未来10年,文科会越来越重要|专访《优秀的绵羊》作者德雷谢维奇
36氪· 2025-05-17 17:13
精英教育体系问题 - 精英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绵羊",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且充满焦虑 [4][6] - 2025年《优秀的绵羊》再版指出,学生加速涌入金融、咨询、法律、医学、科技行业,但面临精神健康危机 [6] - 文凭贬值现象严重,1991-2022年美国学士学位数量增长84%,硕士学位暴涨157% [8] 学科选择与就业趋势 - 美国人文科毕业生占比跌破3%,职业教育类专业(如商科)占比超50%,商科学术严谨性不足 [11] - 顶尖院校毕业生扎堆科技等热门领域导致就业市场饱和,差异化路径更安全 [11] - 交叉学科对STEM和人文科均有价值,人文科提供的"软技能"可防止被AI替代 [22] 人文科价值与挑战 - 美国高校开始取消外语、艺术等科系,未来可能波及哲学、本国语言研究 [18] - AI难以取代人类创造力与情感联结能力,人文艺术学科将更重要 [20] - 70%美国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但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可迁移能力 [28][29] 教育体系改革建议 -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下滑,需系统性改革激励机制 [29] - 学生应主动发掘优质课程资源,"选老师而非选课程" [30] - 博雅教育核心是培养创造知识的能力,涵盖人文、社科及基础自然科学 [33] 职业与自我实现 - 定义人生意义需探索内在价值,而非依赖外部奖赏(薪资/头衔) [11][13] - 工作数年后重新规划职业是常见现象,美国年轻人多在25-30岁读研 [34] - 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应追随热忱领域,警惕焦虑疲惫的学习体验 [36]
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不,未来文科会越来越重要|专访《优秀的绵羊》作者
36氪· 2025-05-17 09:33
世界为什么越来越卷了? 这可能是许多年轻人的困惑:资源和人才都在加速流向技术尖端引领的少数行业;另一边,全球文科塌陷,职业教育培养不出对口的人才,反而大量的人 都在争抢着极少数"光鲜"的岗位…… 优绩主义的尽头没有绝对的胜利者,那些名校最为优秀的毕业生,却可能是最焦虑的一群人——他们时常觉得,世界好像一个巨大的仓鼠轮,自己被逼着 不停奔跑,却总感觉还在原地踏步,找不到行动的意义。 图源《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早在2015年,《优秀的绵羊》就曾预示过这种未来——这本书出自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彼时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常青藤盟校 待了20多年后,他辞去了自己的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他写到,我们的精英教育体系只培养出了一群"优秀的绵羊",这些学生们顺从地、老老实实向同一 个方向前进,"他们懂得如何做一名学生,却不知道如何思考。他们虽聪明、富有天分,却也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目标 感。" 德雷谢维奇的洞察全部源于对精英教育体系的观察和亲身经历——他一共辗转过至少3个不同的专业。出身于一个聚集"知识分子"的犹太家庭,本科他循 规蹈矩选择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 ...
在英国顶尖贵族私校上学四年,我祛魅了
虎嗅· 2025-05-15 18:46
从伊顿公学到威斯敏斯特公学,那些曾培养了首相与王子的英国私立学校,如今也成了越来越多国内家 长心中的"教育理想国"。 威敏公学常处在英国私立学校排名第一位。作为传统男校,这里过去并不招收女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改革为男女混校后,才开始逐渐接受16岁以上的女学生。威敏公学在入学时的竞争十分激烈,原子报考 那一年,1500个女性申请者中只有75人可以拿到录取资格,她便是其中之一。 顶尖私校所带来的光环之一,就是大学、求职阶段丰富的人脉,原子认为"不同的领域求职都能找到'威 敏'的人,因为你认识的人里面,可能就有未来掌握相关领域命脉的官员或者领军人士"。 这条路的背后,是一个混杂着努力、运气与期待的精英教育神话。 与王子公主同校 2021年,14岁的海淀女孩原子申请到了著名私立学校康德学院当年1月入学的名额,立刻从国内国际学 校转学去了英国。后来她才得知,因为当年英国各学校招生情况不佳,她幸运"捡漏"。 在康德学院一年后,原子又进入了顶尖私立学校威斯敏斯特公学(Westminster School,下称"威敏公 学")。 原子的观察也得到了媒体调查的证实:据财新报道,针对英国九大职业领域、5000名上层精英教育背景 ...
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不,未来文科会越来越重要|专访《优秀的绵羊》作者
后浪研究所· 2025-05-13 14:40
世界为什么越来越卷了? 这可能是许多年轻⼈的困惑:资源和⼈才都在加速流向技术尖端引领的少数⾏业;另⼀边,全球⽂科塌陷,职业教 育培养不出对⼝的⼈才,反⽽⼤量的⼈都在争抢着极少数"光鲜"的岗位…… 优绩主义的尽头没有绝对的胜利者,那些名校最为优秀的毕业⽣,却可能是最焦虑的⼀群⼈⸺他们时常觉得, 世 界好像⼀个巨⼤的仓⿏轮,⾃⼰被逼着不停奔跑,却总感觉还在原地踏步,找不到⾏动的意义。 图源《⽆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德雷谢维奇的洞察全部源于对精英教育体系的观察和亲⾝经历⸺他⼀共辗转过⾄少3个不同的专业。出⾝于⼀个 聚集"知识分⼦"的犹太家庭,本科他循规蹈矩选择了⽣物学和⼼理学的双学位项⽬,⼤学毕业后,他随⼤流申请 了法学院,⼜在最后节点放弃律师、去了新闻学院……但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真正能让⾃⼰快乐的是学习英语语⾔ ⽂学。 按照世俗观念,他的选择可以说相当不"明智"⸺从通往财富之路的理⼯科跳到"前途灰暗"的⽂科。有句话 说,敢主动学习⽂科的⼈(排除那些⾮⾃愿流落到这⾥的⼈),都是极致的理想主义者。德雷谢维奇正是如此,察 觉到精英教育体系的"系统BUG"后,他勇敢跳出了那套评价体系,并让更多⼈看到制度的弊端。 如今,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