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独立思考能力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绕口令”高考作文题为何引热议
中国青年报· 2025-06-12 06:26
上海高考作文题引发社会热议 - 202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以"专、转、传"为核心概念,要求考生讨论从专业文章到传世佳作是否必须经过通俗化传播阶段,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首[1] - 题目灵感源自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的文章《古人说"文章九命"》,其将文章命运归纳为"专、转、传"三个阶段[1][4] 考生与教师反馈 -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理科生小林反映题目抽象,初期将"传"误解为"传记",需反复阅读题干[2] - 考生普遍认为举例困难,因缺乏专业学术文章的阅读经验,但最终完成率较高[2] - 对比近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如2023年"好奇心"、2022年"问题与结论"),今年题干长度和抽象程度显著提升[3] 专家观点分歧 支持方 - 胡晓明教授认为题干长度有助于理解关键点,核心在于"转"字,反映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征[4] - 华中科技大学曹林教授赞赏题目具有"现实辨析价值",能激发思辨空间[8] - 北京市特级教师肖远骑指出题目延续上海卷风格,侧重考察思想深度与判断能力[7] 质疑方 - 特级教师李强批评命题"人人猜不到但非人人能写",专业/通俗/传世文章概念并列易致混淆[5] - 姚为洲指出题目存在逻辑矛盾:前半段分类文章类型,后半段讨论文章发展阶段,与原文立意偏离[5] 教育实践调整 - 上海某中学计划在语文课程中增加社会热点思辨训练,引入文科经典论文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8] - 教研组拟联动初高中教学方案,强化多维度分析问题的教学导向[8] 对中考的影响 - 专家建议中考生面对难题需保持心态稳定,家长罗女士已针对性收集时事素材与国家发展类文章[7] - 李强强调中考作文应注重基础写作能力而非过度追求抽象命题[7]
人工智能教育指南深意何在
北京青年报· 2025-05-16 11:31
人工智能教育政策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 [1] - 国家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人工智能整体发展一体部署推进,强调学生会用、善用、不滥用人工智能 [2] - 学校是提升公民素养的主阵地,中小学阶段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可为青少年适应未来铺就成长之路 [1] 教育体系设计 -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2] - 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2] - 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可强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认知,为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化学习筑牢根基 [2] 能力培养重点 - 指南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防范过度依赖导致独立思考能力弱化 [3] -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尤为重要,教师需推荐可靠工具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应用、创新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 [4] - 指南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激发兴趣并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统一 [4] 技术应用规范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易用性可能导致学生失去从错误和探索中学习的机会,需合理利用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独立思考 [3] - 人工智能模型的准确性依赖训练数据质量,数据偏差可能导致生成答案出现问题或隐含偏见,需通过批判性思维甄别 [4] - 多地已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目标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储备人才力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