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思辨能力
icon
搜索文档
如果赚钱的人认知高,为啥被骗的普遍还挺有钱?
虎嗅· 2025-06-25 10:46
社会分层与赚钱模式 - 社会分为三层结构:最底层仅出售时间(如快递分拣)[2] 中间层出售时间+手艺(如程序员、医生)[3] 最上层承担风险+手艺+时间(如企业家)[4][5] - 层级间存在套圈关系,越往上风险收益比越高,基层失误仅影响收入,高层失误可能导致破产[6] - 现实中多数人处于中间层,依赖手艺和时间变现[7] 认知与赚钱的关系 - 提升认知对赚钱的直接影响有限,核心在于手艺精进[8] 只有当认知能反哺手艺(如优化方法论)时才产生价值[9] - 财富本质是对"销售能力"的奖励而非认知水平,例如高中毕业房产销售年成交3亿、大专柜姐月入10万+[14][15] - 认知类知识易沦为"消费型知识"(如时政分析),实际作用类似娱乐,除非本身从事相关行业[9] 成功要素排序 - 运气是首要因素,多数成功案例存在偶然性(如2010年入行计算机的毕业生)[24][22] - 手艺是关键支撑,持续深耕单一领域比广泛涉猎更易成功(刺猬型专家优于狐狸型通才)[24][25] - 认知的作用在于建立常识感(识别周期、规避风险)和选择赛道,但无法替代技能[19][20][31] 行业机会与风险特征 - 高风险领域存在超额收益机会(如当前出海业务),但需承担冒险成本[15][16] - 行业上升期红利显著(如移动互联网早期),但需匹配相应技能,否则仍会被淘汰[22][23] - 重复实践可提升成功概率(3%概率事件重复100次成功率可达95%),适用于手艺打磨和机会捕捉[30] 典型人群特征分析 - 高净值人群易陷入路径依赖,因过往成功经验过度冒险(如金融诈骗受害者)[26][27] - 低认知高收入群体常见于垂直领域(如小城海鲜商贩),依赖单一技能变现[12] - 认知-收入错配群体增多,因过度消费知识产品却缺乏实践转化[12][17]
上海“绕口令”高考作文题为何引热议
中国青年报· 2025-06-12 06:26
上海高考作文题引发社会热议 - 202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以"专、转、传"为核心概念,要求考生讨论从专业文章到传世佳作是否必须经过通俗化传播阶段,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首[1] - 题目灵感源自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的文章《古人说"文章九命"》,其将文章命运归纳为"专、转、传"三个阶段[1][4] 考生与教师反馈 -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理科生小林反映题目抽象,初期将"传"误解为"传记",需反复阅读题干[2] - 考生普遍认为举例困难,因缺乏专业学术文章的阅读经验,但最终完成率较高[2] - 对比近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如2023年"好奇心"、2022年"问题与结论"),今年题干长度和抽象程度显著提升[3] 专家观点分歧 支持方 - 胡晓明教授认为题干长度有助于理解关键点,核心在于"转"字,反映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征[4] - 华中科技大学曹林教授赞赏题目具有"现实辨析价值",能激发思辨空间[8] - 北京市特级教师肖远骑指出题目延续上海卷风格,侧重考察思想深度与判断能力[7] 质疑方 - 特级教师李强批评命题"人人猜不到但非人人能写",专业/通俗/传世文章概念并列易致混淆[5] - 姚为洲指出题目存在逻辑矛盾:前半段分类文章类型,后半段讨论文章发展阶段,与原文立意偏离[5] 教育实践调整 - 上海某中学计划在语文课程中增加社会热点思辨训练,引入文科经典论文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8] - 教研组拟联动初高中教学方案,强化多维度分析问题的教学导向[8] 对中考的影响 - 专家建议中考生面对难题需保持心态稳定,家长罗女士已针对性收集时事素材与国家发展类文章[7] - 李强强调中考作文应注重基础写作能力而非过度追求抽象命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