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素养
icon
搜索文档
为海淀AI教育把脉,专家学者共议如何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建设
新京报· 2025-09-15 10:28
在人工智能实验班初识AI、实践AI、原创AI,在课堂上用AI为古诗作画并开展二次创作,在教学中借 助AI进行教学评价……在海淀,人工智能教育在不同的校园中各有不同的打开方式。9月14日下午,在 2025海淀区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人工智能专题中,来自海淀教科院、首都师范 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清华附中、中关村三小等基础教育学校,和部分企业代表一起分析探讨,如何汇 聚各方力量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的"海淀模式"。 人工智能教育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推出海淀教育智能体"智启"、成立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在上午举行的海淀教育大会上,多个人工智能 教育的成果正式发布。这也成为了当天论坛的热议话题。 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表示,目前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普及教育阶段,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是海淀新时 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选命题。其表示,近年来,海淀在推行人工智能教育时,一方面是面向全学段的 普及性的人工智能教育,一方面则是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服务的人工智能教育。 "我们很早就开展了编程进课堂、中小学编程大赛这样的活动,这些普及性的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人工 智能素养。"吴颖惠表示,所谓人工智能素养包括 ...
人工智能+ 职教何为
中国青年报· 2025-09-08 06:38
人工智能+行动政策部署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系统部署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1] - 文件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产业升级、消费提质、民生改善与治理现代化[1] - 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 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2]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影响 -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全球劳动力市场将经历结构性变革 技术创新被列为首要驱动力[2] - 企业对人工智能开发技能需求提升214% 数据分析技能提升189% 手动灵活性等技能重要性下降37%[2] - 全球一半雇主正在瞄准人工智能催生的新机会并计划调整业务方向[2] 职业教育体系变革需求 - 职业教育需加快构建与智能化产业生态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1] - 需实现从"教技术"到"强能力"的转变 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人机协作能力[3] - 教育部发布《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提出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标准 夯实基础能力 培育高阶思维 提升未来素养[4] 人工智能素养标准建设 -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指引》提出人工智能素养新要求[4] - 制定涵盖通识素养、专业技能、行业能力三核心部分的分层递进标准 贯穿安全伦理教育[5] - 开发基于动态能力图谱的人工智能素养评价系统 针对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开发梯度化测评工具[6] 专业与课程体系升级 - 职业院校需布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农业机器人等新兴专业方向[7] - 推动现有专业智能化改造 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工具应用、伦理规范纳入课程体系[7] - 开发人工智能+模块化课程 开设通识课程和专项技能微证书项目[7] 教学模式创新 - 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8] - 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 构建沉浸式、交互式、个性化实训场景[8] - 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评测工具和虚拟协作平台 提供精准化学习支持[8] 教师能力建设 - 教育部开展教师校长人工智能专项培训[9] - 将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分为普及层、深化层和研发层三个层次[9] - 采用分层培训+产教融合策略 构建校企协同的双师型团队[9] 基础设施与治理体系 - 发布《职业院校智慧校园规范》对智慧环境、人工智能基座、数智治理提出明确标准[10] - 强化智能算力统筹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 优化应用发展环境[10] - 建立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和人工智能内容审核机制[10]
独家专访印尼高等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蒋黛兰:AI时代 何以为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07:04
人工智能的双重影响 -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能增加失业率 也可以赋能人类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既可能被黑客用于网络破坏 也可以支撑网络安全建设 既可能降低信息可靠性 也可以提高信息质量 既可能增加不平等 也可以合理利用来填补鸿沟 [1] 教育系统改革与人才培养 - 通过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确保人类在科技发展中不被边缘化 改革高等教育 倡导人工智能素养 促进应用科学作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消除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耻辱感 [2] - 人工智能时代人才需要两种能力 培养理解并评估人工智能的能力 以及掌握与行业需求匹配的特定实用技能 而非编程等已被人工智能超越的技能 [3] - 教育系统需优先培养人工智能素养 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局限和优势 从而有效并负责任地运用人工智能 关键在于知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和局限 [3] - 人工智能素养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并批判性评估人工智能生成的推荐 教育系统需培养明智而自信的人工智能平台用户 这对政府和社会各领域管理者尤为重要 [4] - 教育系统需教授人类独有的处理异常的能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 人工智能模型在这方面不会有明显突破 分析和利用异常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优势 许多科学突破归因于对异常的关注和好奇心 [4] - 未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优势将依赖人与人互动的工作 因历史上技术变革均产生此类需求 人工智能不擅长与人类客户互动 且某些伦理和政治因素使人类无法被替代 因此理解人类行为应成为教育核心目标 [5] -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29%的劳动者技能将发生变化 如果不进行培训 一些人会被取代 人类需要聚焦创造性思维 韧性 灵活性 敏捷性 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等"人本技能" [6] 国际合作与全球发展 - 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离不开三件事 知识 投资和基础设施 印尼必须与中国 东盟其他国家合作 共同投资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 [7] - 中国和印尼在人才发展方面有很多合作 印尼将派遣最优秀的学生前往中国 并继续扩大与中国的合作 [7] -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显示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 中国总分为58.01分排名第二 2024年中国5个一级指标均排名第二 计算基础 人才 教育等8个二级指标排在前2名 电站容量 顶级论文量 大模型数量等20个三级指标排在前2名 [7] - AI基础支撑能力与国家经济水平关联增强 南北方基础支撑指标鸿沟加大 亟待推进全球人工智能能力共建 中国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开源发展 高水平开源项目实现群体突破 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普惠 对弥合智能鸿沟和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7] -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惠及全球南方 各国可以携手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人类 [8] - 人类需要创建体系评估真伪 政府需创建能进行事实核查的语言工具 并以所有语言提供 印尼将密切关注中国并相互学习 [8] 人工智能的能力与人类优势 -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能力持续增强 呈现追平甚至超越人类的表现 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加速迭代 例如AlphaGo在2016年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 而短短几年后人类无法在围棋 国际象棋等策略游戏中与人工智能竞争已成为常态 [9] - 人工智能使得攻击安全系统更容易 人类必须在新的网络安全模型中处于中心位置 知道如何与人工智能系统互动及识别潜在问题 在高风险情况下人类必须能够介入 政府和人工智能开发者需立即行动降低风险发挥正面影响 [9] - 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一种"均衡器" 使医疗健康服务更容易获得 例如使用人工智能检测癌症不再是特权 成本大幅降低 教育领域也可拥有实用工具改善教育 让全球南方国家获得同样服务 [9][10] - 在可预见的未来 有两种能力始终为人类所独有 应得到鼓励和培养 好奇心 不由外部奖励驱动 而是自主产生对现象 事实 模式的兴趣 提出"为什么"的驱动力 这两种能力与处理异常的能力密切相关 [10] - 人类的好奇心与提出"为什么"的能力将在很长时间内持续领先于人工智能系统 应成为教育系统的重点目标 当前教育系统偏重掌握知识 而这些知识可轻易由人工智能提供 应将重点转向提出好问题和正确分析实证的能力 如异常和离群数据 [10] - 人工智能时代大部分人类智慧活动将集中在处理异常上 当前教育系统偏重理解典型案例 而不强调关注异常 体现为重复训练的教学方法 如根据做题速度评估能力 应优化教育系统 注重培育引导学生关注并分析异常 [11]
独家专访印尼高等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AI时代,何以为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21:21
人工智能的双重性 -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 可能增加失业率但也能创造新工作机会 既可能降低信息可靠性也可用于提高信息质量 既可能增加不平等也能合理利用填补鸿沟[1] - 人工智能使得攻击安全系统更易 但新技术也可支撑网络安全建设 人类需在新网络安全模型中处于中心位置 知道如何与AI系统互动及识别潜在问题[9] - 人工智能更便宜精准 让医疗健康服务更易获得 如使用AI检测癌症不再是特权 成本大幅降低 教育领域也可用实用工具改善 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均衡器[10] 人才能力培养 - AI时代人才需两种能力:理解评估人工智能 掌握行业需求匹配的实用技能 最重要的是培养能评估AI的人才 年轻一代需专注人本技能[3] - 学生首先需人工智能素养 了解AI局限和优势 才能有效负责任运用 关键在能准确解读并批判性评估AI生成推荐 教育系统需培养明智自信的AI平台用户[3][4] - 教育系统需教授人类独有处理异常能力 分析和利用异常是人类独有优势 科学突破多归因于对异常关注和好奇心 需使学生有能力信心处理异常情况[4] 教育系统改革 - 当前教育系统偏重理解典型案例 用重复训练教学方法 如根据做题速度评估能力 应优化系统 注重培育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异常[11] - 教育重点应从掌握知识转向提出好问题和正确分析实证能力 如异常和离群数据 而非集中培养易由AI系统提供的知识[10] - 应培养好奇心与提出为什么的驱动力 这两种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为人类独有 与处理异常能力密切相关 好奇的人更关注异常数据 敢提为什么的人会分析异常收获成果[10] 未来技能与工作 - 依赖人与人互动的工作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竞争优势 因历史上技术变革多次产生此类工作 AI模型不擅长与人类客户互动 且因伦理政治因素人类员工无法被替代[5][6] - 创造性思维、韧性、灵活性、敏捷性、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等"人本技能"非常关键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29%劳动者技能将发生变化 需培训避免被取代[6] 全球合作与发展 - 国家发展AI需三件事:知识、投资、基础设施 印尼必须与中国、东盟其他国家合作 共同投资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7] - 中国持续推动AI开源发展 高水平开源项目群体突破 加速技术普惠 对弥合智能鸿沟、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AI技术发展将惠及全球南方[7][8] -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显示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 中国总分58.01分排名第二 5个一级指标均排名第二 计算基础、人才、教育等8个二级指标排前2名 电站容量、顶级论文量、大模型数量等20个三级指标排前2名[7] 政府与监管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旨在促进AI健康发展 规范生成合成内容标识 保护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8] - 人类需创建体系评估真伪 政府需创建能事实核查的语言工具 以所有语言提供 印尼将密切关注中国举措 需要相互学习尤其向中国学习[8]
人工智能教育指南深意何在
北京青年报· 2025-05-16 11:31
人工智能教育政策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 [1] - 国家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人工智能整体发展一体部署推进,强调学生会用、善用、不滥用人工智能 [2] - 学校是提升公民素养的主阵地,中小学阶段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可为青少年适应未来铺就成长之路 [1] 教育体系设计 -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2] - 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2] - 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可强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认知,为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化学习筑牢根基 [2] 能力培养重点 - 指南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防范过度依赖导致独立思考能力弱化 [3] -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尤为重要,教师需推荐可靠工具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应用、创新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 [4] - 指南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激发兴趣并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统一 [4] 技术应用规范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易用性可能导致学生失去从错误和探索中学习的机会,需合理利用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独立思考 [3] - 人工智能模型的准确性依赖训练数据质量,数据偏差可能导致生成答案出现问题或隐含偏见,需通过批判性思维甄别 [4] - 多地已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目标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储备人才力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