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批判性思维
icon
搜索文档
AI时代,人还需要独立思考吗?
虎嗅· 2025-07-27 21:42
AI时代与独立思考 - 核心观点:在AI普及的时代,人类需要保持"生动的独立思考",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丧失判断力 [1][2][18] 独立思考的本质 - 思考不等于信息获取,独立不等于跟风评论,真正的思考需要主动拆解和推敲 [3][4] - 独立思考的前提是感受,情绪反应是信息的第一判断,需从感受出发追问原因 [6][7][8] -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审视观点边界,而非盲目挑剔,需敢于拆解理所当然的事 [9] AI与人类思考的关系 - AI是工具而非思考替身,过度依赖会导致智力懒惰,需明确AI的适用场景与局限 [10][11] - 应让AI加速思考而非替代思考,使用前需明确自身目标与核心问题 [12] 独立思考的训练方法 - 需主动训练"内感官",通过练习增强对内在情绪和思绪的觉察 [13] - 四种具体练习:感受日记、观点反驳、提问清单、静心冥想,可提升觉察力与理解深度 [17] 人类思考的独特性 - AI无法替代人类基于经历、情绪和灵感的思考过程,这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 [18][19]
施一公谈AI:自己天天用,叮嘱学生要打好基础并有批判性思维
第一财经· 2025-07-08 13:32
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 - AI已深入到课堂和研究一线 包括使用豆包 DeepSeek等工具辅助研究 [3] - AlphaFold能精准预测地球上所有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结构 颠覆传统研究方式 [4] - AI使研究人员可以从生物物理出发倒推生物学功能 发现新现象和机理 [4] 科研范式变革 - AI突破使得生物学研究顺序被打乱 从粗到细变为从近辐射到远方 [4] - 同源结构预测可产生数万至数十万个结果 通过比较差异激发新思路 [4] - AI将人类想象延展了几个数量级 改变传统研究逻辑 [4] 科研人才培养 - 批判性思维和基础研究训练是应对技术变革的核心能力 [1][3] - 本科生和博士生需掌握基本科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3] - 跨学科合作与AI辅助能推动科研突破 [4]
招人!欢迎同学们来老徐工作室挑大梁!
老徐抓AI趋势· 2025-07-01 23:29
AI时代的教育与职业选择 - AI时代更应注重底层能力的培养 包括逻辑能力 常识基础与好奇心 批判性思维 这些能力决定能否有效利用AI工具 [3][4][5][6] - 数学 哲学 历史 法学等锻炼底层思维的专业在AI时代依然具有长期价值 是未来用好AI的基础 [6] - 编程和数学能力在AI时代仍具意义 并非会被AI完全取代 [2] AI实习岗位详情 - 实习工作内容包括:使用AI工具Reportify进行投研项目 生成有流量的内容 研究海外自媒体玩法 分析全球社交平台内容运营逻辑 试用分析AI竞品并撰写调研报告 [8] - 实习生将获得AI一线实战经验 全球视野与内容出海机会 商业分析与研究能力提升 优质行业人脉 [8] - 岗位要求:年轻 英语能力强 好奇心/逻辑好/学习能力强 商科/金融/商业分析相关专业优先 [8] - 工作地点在北京望京 需每周到岗不少于3天 实习周期原则上1个月以上 [9] 公司招聘信息 - 公司开放带薪实习岗位 提供实习证明 旨在让年轻人参与AI+商业实践 [7] - 报名方式为添加助理微信发送简历 关键词【实习】 HR将择优面试 [10] - 公司关系扁平 团队氛围良好 提供最前沿的AI应用场景 [8] 行业趋势与建议 - AI与商业结合是未来趋势 选择具备长期价值的专业和能力比短期技能更重要 [11] - 内容出海和全球社交平台运营是AI应用的重要方向 [8] - 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能力是未来最稀缺的品质 能帮助发现AI工具的局限和机会 [5][6]
技术越强越没有选择权?
虎嗅· 2025-06-23 15:21
技术价值观与个人定位 - 技术爆炸时代个人价值观易被冲散,需明确自身核心价值观以锚定行为方向[4][5][6] - 工具如AI、算法、社交媒体无立场,其走向取决于使用者的价值观导向[7][8] - 人生分阶段论:0-25岁积累资源、25-50岁建立影响力、50岁后转向社会回馈,价值观需动态调整[10][11][13] 注意力经济与效率管理 - 现代技术环境将注意力货币化,社交媒体通过极端内容争夺用户停留时间[25][26][27] - "愤怒驱动算法"和"抛弃型算法"加剧用户分心,降低专注力[28][29][31] - 高效工作模式需主动管理注意力,如定期反思、减少即时通讯干扰[33][35][37] AI时代的教育与技能需求 - 批判性思维成为人才核心能力,项目制学习优于纯理论教学[39][42] - 简单编程岗位将被AI自动化替代,跨领域复合型人才需求上升[43][44][46] - 教育重点转向学习能力培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47][48] 领导力与组织革新 - 终身制职位应设任期上限,领导者需主动规划交接以保持组织活力[49][50][52] - "跨阶段领导力"强调角色动态调整,从控制转向服务型管理[55][56][58] - AI时代领导者需兼具技术理解与伦理判断能力,明确技术发展方向[59][60][61] 超级智能与未来社会 - 超级智能将逐步接管人类决策,可能导致被动依赖与自由意志丧失[62][64][66] - 当前AI发展由一代人主导,需让下一代参与规则设计以确保可持续性[69][70][71] - 技术发展需主动塑造,提前建立交接机制保障社会活力[72][73][74]
读书是一种被高估的美德
虎嗅· 2025-06-10 13:57
读书的社会认知 - 读书被视为一种近乎神圣的美德,常与"有教养""有深度"划等号,书架的厚度被等同于思想的深度 [1] - 读书行为被用作身份象征,土豪用书墙装点门面,明星通过掉书袋塑造文化人设 [2] - 现行文化默认读书是正向特质,甚至将其与道德挂钩,但忽略其低门槛特性 [7] 读书的本质与局限性 - 读书本质上是一种普通的认知活动,不天然高尚也不必然带来智慧,更多是被动接收而非主动创造 [3] -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阅读时大脑语言区活跃,但批判性思维的前额叶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类似观点"下载" [4] - 输入式阅读具有休闲性,与写作等输出行为相比几乎不需调动认知资源,这是其被高估的根源 [6] 读书的异化现象 - 读书被异化为道德优越感的表征,但历史表明读书与人品无必然联系(如秦桧、希特勒案例) [7] - 畅销书本质是社会流行趋势的投射,读者共鸣源于集体心理而非独立思考(如治愈系、成功学书籍) [8] - 当读书沦为数量竞赛或打卡游戏时,其消遣属性暴露无遗,与刷短视频无本质区别 [8] 读书的价值重构 - 读书的真正价值在于知识内化,需通过批判性思考和输出重构转化为思想建筑材料 [8] - 应警惕"输入即正义"幻觉,保持思想主体性,避免陷入认知茧房 [9] - 输出比输入更重要,主动输出(如写作)能倒逼深度思考,这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能力 [10][12] 技术时代的读书意义 - 若仅将读书视为知识搬运,人类在速度与准确性上已完败于AI的文本处理能力 [11] - 不可替代的是人类对知识的重构能力,包括批判、联想、创造等深度思考过程 [12]
人工智能教育指南深意何在
北京青年报· 2025-05-16 11:31
人工智能教育政策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 [1] - 国家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人工智能整体发展一体部署推进,强调学生会用、善用、不滥用人工智能 [2] - 学校是提升公民素养的主阵地,中小学阶段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可为青少年适应未来铺就成长之路 [1] 教育体系设计 -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2] - 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2] - 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可强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认知,为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化学习筑牢根基 [2] 能力培养重点 - 指南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防范过度依赖导致独立思考能力弱化 [3] -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尤为重要,教师需推荐可靠工具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应用、创新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 [4] - 指南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激发兴趣并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统一 [4] 技术应用规范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易用性可能导致学生失去从错误和探索中学习的机会,需合理利用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独立思考 [3] - 人工智能模型的准确性依赖训练数据质量,数据偏差可能导致生成答案出现问题或隐含偏见,需通过批判性思维甄别 [4] - 多地已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目标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储备人才力量 [4]
清华大学钱颖一: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经济的明天
搜狐财经· 2025-04-29 06:13
教育模式比较 - 中国式教育强调用功读书、限制娱乐活动、专注特定技能训练,并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表现优异,上海中学生在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三项中均名列全球第一 [3][4] - 美国式教育与中国式教育背道而驰,美国中学生在PISA评估中阅读排第17名、数学排第31名、自然科学排第23名 [3] - 印度教育体制存在填鸭式教育问题,但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公开抨击传统教学方法,赞扬创新思维 [4] 高等教育人才表现 - 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和INSEAD三所世界顶级商学院新任院长均为印度裔,且均在印度完成本科教育 [5][6] - 哈佛商学院近200名教授中有二十多位印度裔教授,但仅有一位中国裔教授且非终身教授 [6] - 犹太人在科学和创业领域成就突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人数超过100人,以色列是NASDAQ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6] 教育理念差异 - 中国家长注重"学知识",通常询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而犹太家长注重"提问题",询问"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 [6] - 中国教育优势包括学习能力强、知识掌握快、模仿改进能力和执行力强,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奇迹 [7] - 中国教育弱点在于过度依赖刻苦、时间投入、死记硬背和重复练习,缺乏创新和创造能力 [7] 创新教育要素 - 创造性三大基本元素为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均超越知识本身 [8][9] - 好奇心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要素,如牛顿因好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8]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和乔布斯的想象力改变了世界认知和商业模式 [8] - 批判性思维表现为挑战广泛接受的结论,中国留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批判性思维 [9] 教育与国家竞争力 - 传统考试文化扼杀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学科领域 [9] - 仅灌输知识不培养创新能力可使国家在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难以获得世界引领地位 [10] - 经济竞争本质是创新竞争,创新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最终是教育竞争 [11]
剑桥国际东亚区学校大会落地苏科中,共探全球化教育新趋势
扬子晚报网· 2025-04-12 21:16
教育盛会概况 - 2025剑桥国际东亚区学校大会在苏州科技城外国语高级中学开幕,主题为"面向未来,赋能学习者",吸引了东亚地区400多名教育者参与[1] - 大会旨在探讨应对教育格局演变、培养未来学习者的策略,聚焦教育社会责任与前瞻性议题[1] - 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主任赵静强调大会是分享实践与展望未来的重要平台,涵盖专家讲座、校长分享等多元形式[3] 苏州教育高地优势 -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高级中学凭借学术实力、多元课程和全球化视野成为大会举办地,体现苏州作为长三角教育高地的吸引力[3] - 苏州市政府长期支持国际教育发展,使当地剑桥中心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5] - 伦华教育创始人曹伦华提出构建"国际教育共同体",为学生创造多元升学路径和文明互鉴机会[5] 未来教育理念创新 - 大会主题与AI时代共振,强调教育应培养学生面对未知的勇气、跨文化智慧和终身成长内驱力[7] - 曹伦华提出"教育双面绣"理念:兼顾知识传承与模式创新,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9][10] - 教育需平衡"硬技能"与"软实力",科学课程框架与自主活动平台并重,打造无围墙的学校生态[11] 学生培养成果展示 - 苏科中学生代表周呈栩分享学术写作课训练体系,培养批判性分析与连贯表达能力[14] - 学校通过争议案例分析和小组项目训练学生信源评估与逻辑辩护能力,应对信息爆炸挑战[16] - 个性化课程体系覆盖人文/STEM/艺术等领域,升学指导团队为每位学生定制发展路径[17] 学术成就与课程体系 - 苏科中构建以剑桥IGCSE/A Level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采用分层教学和过程性评价培养研究能力[18] - 2025届毕业生获280+录取通知,人均5.1封,80%进入世界前30大学包括牛津、剑桥等顶尖学府[18] - 学校连续四年获得牛津剑桥录取,验证其国际课程高地的学术培养水平[18]
创业者请警惕:把脑子交给AI,是天下最愚蠢的事
创业邦· 2025-03-09 11:27
AI对社会组织方式的冲击 - AI的普及将导致社会组织方式剧烈变化,可能使普通人"植物化",减少人际互动需求[7][8] - 掌握军事、政治、经济、智力四种力量的人群可能通过AI加剧社会两极分化[8] - 技术必须与恰当的社会组织方式结合,否则会带来系统性风险[9][10] AI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表现 - DeepSeek在文学创作和诗词生成方面表现优于国内其他大模型[11] - 处理哲学专业问题时表现较弱,尤其在指导学术论文等深度内容上存在局限[11] - 医学保健类问题的回答质量处于中等水平[11] 应对AI幻觉的方法论 - 三重验证法:信息源可靠性核查、逻辑自洽性检验、元认知方向评估[12] - 全知可能带来决策瘫痪,适度保持无知有助于维持探索欲望[13][14] - 信息过载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需聚焦核心问题[19][20] 突破信息茧房的策略 - 跨平台对比法:同时使用不同AI系统和小红书/抖音等差异化平台[17] - 反向操作法:在单一平台主动搜索非偏好内容打破算法推荐惯性[18] - 管理实践启示:避免仅听取身边人意见,需主动接触一线未过滤信息[18] 苏格拉底提问法的商业应用 - 管理沟通三步骤:引导员工表达→植入观点→差异化处理合伙人关系[62][64] - 产品开发哲学:通过减法思维凸显核心价值,类似雕刻去冗余的过程[32][34] - 赛道创新逻辑:用新提问方式开辟"小而美"细分市场,如宠物店卖诗集[45][46] 近代精神对企业家的启示 - 马斯克模式:通过技术开源保持持续创新而非依赖专利保护[67][68] - 教育范式转变:梁文锋等创新者多成长于非功利性提问的家庭环境[73][76] - 分配制度挑战:AI普及可能需配合全民基本收入(UBI)保障创新生态[70][72] AI内容生产的本质特征 - 概率计算本质:仅掌握文字相关性而缺乏真实世界指向性[57][58] - 迭代共生关系:人类与AI相互促进演化,类似农耕/工业文明转型[49][50] - 二手思考辩证:有效思考不应拘泥于原创性而应注重问题解决实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