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玩具质量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儿童玩具,护好童心保安全(深阅读)
人民日报· 2025-06-10 21:51
危险玩具监管 - "炸包"玩具因含有会因化学反应引起爆炸的物质,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GB 6675.1—2014和产品质量法,不符合14岁以下儿童玩具要求 [2] - 广州市场监管部门2024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5432人次,检查儿童和学生用品企业16398家次 [3] - 2019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检查儿童用品生产销售企业61.65万家次,重点整治"炸包""臭包"等危险玩具 [3] 玩具质量安全 - 电玩具、塑胶玩具等需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销售 [5] - 浙江省2024年玩具产品监督抽查1648批次,发现不合格103批次,问题发现率6.25% [5] - 磁力珠误食可能导致肠穿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25年接诊20多例误食病例 [4] 集卡成瘾现象 - 卡牌价格从几元至三四百元不等,成为学生间的"社交货币",部分学生将早饭钱用于购买卡牌 [6][7] - 盲盒经营规范指引规定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8岁以上需监护人同意 [8] - 贵阳市重点检查中小学周边商店卡牌销售行为,要求注明注意事项并规范销售 [8] 行业技术与管理措施 - 浙江省云和县建立木制玩具质量"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 [5] - 市场监管总局要求玩具物理安全性需符合小零件禁令、锐边处理等标准,化学安全性需杜绝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 [5] - 行业建议通过校园活动(如卡牌二次创作比赛)实现教育干预,同时加强主管部门监管 [9]
新华视点丨网红 “捏捏乐” 为何成 “毒玩具”?生产乱象与监管盲区双重困局待解
新华社· 2025-06-01 07:34
行业现状 - "捏捏乐"作为新兴解压玩具凭借可爱外形和软糯手感迅速占领年轻群体及儿童市场 [1] - 校园周边玩具市场存在"三无"产品混入现象 经营者对玩具成分缺乏基本认知 [2] - 当前家长普遍存在消费误区:63%依赖商超渠道 75%以包装完整性判断安全性 45%信奉高价等于高质 [8] 产品质量风险 - 主流材料硅胶/PVC/TPU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使用劣质胶粘剂 挥发有害物质威胁儿童健康 [6] - 现行GB 6675 1-2014标准仅管控8种可迁移元素和6种增塑剂 未涵盖甲醛/VOC等高风险物质 [10] - 通过合格检测的产品仍存在潜在安全隐患 标准覆盖范围滞后于实际风险 [10] 监管建议 - 需建立生产线源头管控机制 完善玩具市场准入制度 [12] - 建议构建风险监测评估体系 整合投诉/抽检/生产数据实现精准监管 [12] - 推行"黑名单"制度倒逼经营者自律 要求电商平台与监管部门联动核查 [14] 标准升级需求 - 专家呼吁修订国家标准 需新增对甲醛/VOC等物质的限量要求 [10] - 应动态扩展有害物质管控清单 重点防范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威胁 [10]
网红捏捏越玩越危险”,“解压神器”不能成“健康刺客
新京报· 2025-05-27 17:12
解压玩具市场现状 - 捏捏玩具凭借可爱逼真的外形设计和软糯Q弹的手感迅速走红 成为社交平台热门话题 在电商平台热门店铺月销可达上万件 [1] - 抽检数据显示行业质量问题严重 2025年1月抽检58批次产品合格率仅31% 主要问题为化学物质超标 [1] - 测评显示8款抽检产品中6款甲醛释放量超标 所有样品TVOC均超标 最高达50倍 [1] 产品质量风险 - TVOC超标包含苯 甲苯 甲醛等有害物质 过量吸入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甚至致癌 [1] - 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材料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 - 市场上存在标签缺失或"三无"产品现象 四川绵阳市场监管部门已发布消费提示 [2] 行业监管建议 - 需明确线下(文具店 商场)和线上(电商平台)不同渠道的监管主体 推出针对性治理举措 [3] - 建议加强常态化抽检 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 严查违规商家 [3] - 需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从源头打击"三无"产品生产商 [3] 市场参与方应对措施 - 消费者需提高产品认知 学会识别"三无"产品并加强购买甄别 [3] - 生产商应加强产学研合作 研发安全环保材料 不能仅追求外观设计 [3] - 行业若持续出现质量问题 将导致消费者因健康顾虑放弃产品 影响市场可持续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