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洋城市
搜索文档
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中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第一财经· 2025-10-31 10:20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显示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1]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分别达到33.1%、37.7%和33.3% [1]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亮点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 [1]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增强海洋科技优势 [2]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与穿山港区共同构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 [2]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 [2] 现代海洋城市与产业突破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取得突破 [2] -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2]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3]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 [3]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 [3]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3] - 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 [3]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3]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3] -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3] 政策导向与未来发展方向 - 国家政策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4] - 政策强调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4] - 未来将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4]
“十四五”期间,我国11个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央视新闻· 2025-09-01 13:58
国家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规划 - "十四五"期间布局建设11个现代海洋城市 形成分层次发展格局:上海/深圳/青岛强化核心功能 天津/大连/宁波/厦门做强优势领域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向海发展[1] - 沿海城市积极布局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海洋高等教育 培育大国重器与新业态[1] 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突破 - 上海以长兴岛为中心建设船舶海工研发设计制造高地 AI建模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入船舶装备研发制造环节[1] - AI技术使船舶设计效率显著提升:原需10-20人1-2月完成的工作 现仅需1-2人1-2周即可完成[1] - 深圳建立海洋大学 着力弥补海洋城市发展人才短板[1] 港口自动化与绿色转型进展 - 全国已建成23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及29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 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4] - 11个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60%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化[4] - 青岛港建成全国首个"氢+5G"智慧港口 氢能集卡车队规模全球第一 投用全国首艘油电混合智能拖轮和氢电拖轮[6] - 青岛港建设9座换电站与3座LNG加气站 实现集装箱码头港内短倒车辆100%清洁化替代 年度减少燃油消耗2.5万升 减排二氧化碳6.7万吨[6][8] 区域协同发展成果 - 宁波舟山实施双城联动创新模式 202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全球第一 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10] - 两地共同建设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打造国家大宗商品战略资源配置枢纽[10] - 厦门港通过海铁联运拓展内陆市场 实现中欧班列与海上丝绸之路货轮直接对接 形成海陆无缝衔接国际物流新通道[12] - 厦门港打破业务协同壁垒降低物流成本 提升响应速度 形成产业聚集与港口发展双向引力[14] 海洋经济发展成效 - 现代海洋城市引领形成涉海区域增长极 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优秀范例[3]
城市24小时 | 这项“超级工程”,终于要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4 00:02
交通投资与重大工程 - 1至4月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9503亿元 铁路和水路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3%和10.4% [1] - 交通运输部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2025年版)》 包含20个重大工程和45个重大项目 如新藏铁路、三峡水运新通道、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 [1] - 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该项目是解决三峡枢纽"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工程 [1][2] 三峡水运新通道 - 三峡船闸设计2030年通过能力1亿吨 但2011年已突破1亿吨 2022年起连续3年突破1.5亿吨 船舶平均待闸时间超过200小时 [2] - 三峡水运新通道推进明显提速 2024年6月交通运输部明确提到"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和建设" [2] - 三峡水运新通道(湖北)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亿元 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3] - 工程由三峡水利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水利枢纽航运扩能工程两部分组成 匡算总投资491亿元 [3] - 建成后预计每年节约船舶运输时间经济效益4.68亿元 缩短货物运输时间经济效益0.61亿元 替代陆路运输经济效益57.42亿元 [3] 高铁建设 - 沈白高铁6月1日起全面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该高铁是东北东部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辽宁省沈阳市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 [4] 海洋经济 -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将于7月1日施行 支持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支持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与香港、澳门共同推进世界一流港口群建设 [5] 入境旅游 - 《北京市优化入境旅游服务专项行动方案》发布 围绕产品、宣传、服务和保障推出22条举措 包括提升"大美中轴"影响力、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布局、提升入境通关效率等 [6][7] 物流通道 - 河南开通第三条"铁海直运"线路 从郑州到连云港港口 采用"抵港直装"方式运至印度尼西亚 [8] 机场建设 - 黑龙江鹤岗萝北机场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建成后将缩短鹤岗与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 助力招商引资和旅游发展 [9] 航空旅客数据 - 前5个月上海口岸进出境航空器10.4万架次 同比增长14.5% 进出境航空旅客近1700万人次 同比增长超两成 [10] - "奇姆肯特—上海"航线开通 是上海首条直飞中亚的客运航线 [10] - 中国对五个南美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适用国家扩展至43个 已有约115万人次外籍旅客利用免签政策从上海口岸入境 [10] 旅游市场 - 2025年端午假期国内周边游本地游占比64% 热门目的地为杭州、南京、上海等 [11] - 端午假期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近九成 热门目的地为上海、北京、广州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