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

搜索文档
广西: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迸发智慧新动能
新华网· 2025-09-08 09:25
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广西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成了防城港数字化散货堆场,全面应用智能 装卸系统,实现港口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和数字化管理,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30%以上。在智慧口 岸建设上,广西全面推进中越边境口岸智慧化建设,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中方段基本完成,中越双方 项目互联互通后,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无人化、智能化通关。"我们正在开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智慧水 运大模型研发,建设覆盖全域船舶航行的统一调度系统,打造'数据融合+决策调度+控制反馈'的智慧水 运新模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自治区能源局党组书记熊祥忠说。 记者5日在广西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六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当前广西正抢抓人工智能 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在智慧港口及智慧口岸建设、人 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开发开放上,广西积极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据介绍,今年 1至7月,广西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突破450亿元,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7.5%。熊祥忠 说,广西将继续以人工智能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快交通物流设施、运载装 ...
湖北公路水路投资连续两年位居中部第一 “十四五”交通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长江商报· 2025-09-04 08:03
9月3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交通运 输篇,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当前,湖北正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推动由九省通衢向新时代九州 通(600998)衢加速迈进。 "十四五"以来,湖北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目标任务,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交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湖北处于全国铁路路网的中心位置,"十四五"以来,铁路部门会同湖北有关部门积极推进铁路规划建 设,加强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促进湖北铁路高质量发展,为服务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国家战 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湖北铁路建设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每年有2条以上高铁开工建设,省内路网规模 快速扩充,截至目前,主要干线已达到19条,营业里程5820公里,全部17个市州实现了"市市通高铁", 武汉"米字型"高铁网基本成型,正向"超米字型"枢纽迈进,全省县市高铁覆盖率近50%。一大批现代综 合交通客运枢纽和铁路货运物流基地建成投产,疏港铁路 ...
勘设股份:计提各类资产减值准备共计9954.83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0 02:35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计提各类资产减值准备共计9954.83万元 [1] - 该减值减少公司2025年半年度合并报表利润总额9954.83万元 [1] - 减值影响已在公司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中反映 [1] 业务结构 - 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中公路行业占比67.61% [1] - 建筑行业收入占比21.68% [1] - 水运及其他行业收入占比7.39% [1] - 市政行业收入占比3.01% [1] - 其他业务收入占比0.31% [1]
提升服务能级 两江新区上半年多条对外通道持续提质上量
中国新闻网· 2025-08-22 10:48
物流效率提升 - 沪渝直达快线开通后重庆到上海运输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一[3] - 快线过闸时间压缩50%以上并降低物流成本40%[3] - 快线成为沪渝两地集装箱客户水运首选航线[3] 运输量增长 - 上半年两江新区发运沪渝直达快线647艘次同比增长22.1%[3] - 快线运输集装箱20.4万标箱同比增长31.6%[3] - 通过果园港口岸申报出口整车2.64万辆增长25%[4] 多式联运发展 -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上半年发运503列同比增长5.1%[4] - 整车专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18至20天可达欧洲[3] - 商品汽车出口绿色通道通过预约查验压缩通关时间[3] 经济价值创造 - 出口整车货值达24.11亿元同比增长24%[4] - 物流与产业有效结合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4] - 对外通道能级提升助力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4]
平陆运河进行时丨平陆运河实船航行试验在钦州湾海域开展
广西日报· 2025-08-22 10:01
实船航行试验 - 平陆运河集团在钦州湾海域开展实船航行试验 选取2000吨级和5000吨级两艘主力内河船型进行测试 [1] - 试验重点验证船舶在近岸海区的适航性能与操控特性 包括复杂海况下的稳定性、动力响应及安全边界 [1] - 全程采用高精度监测手段 系统采集不同风浪流条件下的航速、航迹、横摇纵倾幅度等核心航行数据 [1] 数据采集与规范建设 - 首次系统获取"相当A级航区"内河船舶的性能指标和航行参数 破解"无数据无规范"困局 [1] - 试验为沿海首个"相当A级航区"安全航行规范体系构建提供实证基础 为政策细化和标准制定提供核心支撑 [1] - 通过实测验证船舶性能边界并精准识别风险点 为船舶准入、航行规则制定及安全保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行业经验推广 - 试验成果将为我国其他类似海域的政策探索和船舶技术升级提供"平陆运河经验"和"平陆运河方案" [1] - 试验聚焦内河船型在近岸海区的适应性验证 为内河船舶沿海航行标准建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1]
中部第一大省河南,正在批量制造“枢纽”
搜狐财经· 2025-08-21 14:19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到去年底,河南高铁运营里程已超2200公里,加上规划里程更超过3000公里,居全国前列。 "中部之中"的河南,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一直以来却苦于"过而不聚、流而不驻"。 近日,河南对外公开全省枢纽经济先行区建设名单,直指枢纽经济发展的短板。河南也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统筹布局建设枢纽经济发展载体的省份, 包括省会郑州、经济重镇洛阳,以及平顶山、安阳、商丘和周口-漯河被确认为6个枢纽经济先行区。 郑州面临的矛盾颇具代表性。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是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枢纽的城市,"5小时经济圈"可直达123个城市,居中部第一。但 同时,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重庆实现了陆港、港口、空港、生产服务和商贸服务型枢纽全覆盖,武汉、西安也有4个,但郑州仅 有陆港和空港型2个。 这一次,河南眼光放宽,将期望寄托于6个枢纽身上,背后又是怎样一盘棋局? 蓄势 一个背景是,近年来,河南交通建设进入"爆发期","水陆空"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部之中"的地理区位不断凸显。 2022年,高铁"三线齐发",让河南交通站上了新起点——随着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郑渝高铁襄阳至万州段投入 ...
中部第一大省,批量制造“枢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23:3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河南高铁运营里程超2200公里 规划里程超3000公里 居全国前列[2][3] - 2022年河南成为全国第七个"市市通高铁"省份 时速350公里高铁里程全国第一[2] - 河南推动航空货运发展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023年货邮吞吐量达82.5万吨 增速35.8% 全国第六[3][5] - 河南重点发展水运 2024年交通投资超千亿元 目标2030年内河航运通航里程达2200公里以上 港口吞吐量2亿吨 较2023年翻3倍以上[5] 枢纽经济发展战略 - 河南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统筹布局枢纽经济发展载体的省份 确认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商丘/周口-漯河6个枢纽经济先行区[1] - 2023年底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目标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6] - 推动高铁从客运向货运转型 已开通两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快运示范线路[3] - 实施优势再造战略 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6] 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 - 郑州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万亿/千亿级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14] - 洛阳发展铝深加工/耐火耐磨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和光电信息产业[14] - 平顶山聚焦尼龙新材料/盐化工/电气装备产业[14] - 商丘布局汽车及装备制造/铝碳新材料/纺织服装制鞋产业[14] 发展挑战与调整 - 郑州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仅保留陆港型和空港型枢纽 退出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枢纽名单[9] - 郑州枢纽产业存在"集而不群/集而不链"问题 传统产业占比高 创新能力和高端要素聚集不足[9] - 对外运输通道运能紧张 京广铁路/陇海铁路运能饱和 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拥堵严重[9] - 2023年起河南经济总量被四川超越退居全国第六 2024年安徽出口额超越河南居中部第一[15] 基础设施优化措施 - 建设平漯周高铁和焦洛平高铁 推动高铁线路从辐射状向网络状转变[10] - 推动高速公路年内突破一万公里 打通省际连接 实现路网再平衡[13] - 推进贾鲁河通航工程和郑州港建设 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5]
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经济日报· 2025-08-15 06:11
交通运输市场建设 -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涵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及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领域 [2] - 2024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明确市场建设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 - 截至2024年底,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600亿人次,营业性货运量超500亿吨 [4]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 [4] 铁路市场化改革 - 杭台高铁为首条民营资本控股高铁,杭温高铁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民营联合体占股超50% [10] - 杭温高铁采用BOOT模式,合作期34年,拥有4项竞争性线路自主定价权(浮动幅度±20%) [10] - 杭绍台铁路2024年客流达2500万人次,运输清算收入超8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约42.9% [11] - 杭温高铁连接杭州、宁波、温州等都市圈,推动义乌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6.29% [11] 绿色智能转型 - 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8.9%,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77.6% [15] - 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部署自动驾驶车辆近千台 [15][16] - 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停车位覆盖率达98%,江苏智慧扩容项目通行效率提高19% [16] - 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89万千瓦,山东枣菏高速项目年减碳约11.4万吨 [17] 智慧交通管理 - 湖南"631"机制使事件发现效率提高30%,救援到场时间缩短至24分钟 [18] - 四川雅西高速智慧管控实现5秒内自动报警,事故响应效率提升90% [18] - 广东"粤通行"平台注册用户超520万,浙江船闸系统使船舶待闸时间缩短80% [16][18]
交通强国建设步伐稳健
经济日报· 2025-08-11 06:02
交通运输行业"十四五"发展成果 - "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 [1] - "八纵八横"高铁网建成投产81.5%,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 [1] - 33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里程达19.1万公里,覆盖99%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 [1] - "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达标率70.4%,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1] - 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和91.2%的人口 [1] 交通运输技术创新 - 高铁运营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机车制造和工程建造领域优势明显 [2] - 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转型,依托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突破 [2] - 船舶建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智能船舶珠海云、新红专下水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 [2] - 大吨位打捞装备多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2] 智慧出行与便捷服务 - 线上售票、电子支付、刷脸出行广泛应用,"一次购票、一次支付、一票通行"加快实现 [2] - 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半数以上通公交 [2] - 日均1亿人次乘坐轨道交通,1亿人次乘坐公交,1亿人次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 [2] - 2024年动车组旅客发送量32.72亿人次,占铁路旅客发送量75.9% [2] - 民航日均服务200万人次以上 [2] - 90%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日均1.3亿人次选择自驾出行 [2] 未来展望 - 交通强国建设持续深化,交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作用将更加彰显 [3]
湖北水运多项指标增速明显 货运吞吐量位居内核港口第二
长江商报· 2025-08-07 07:56
交通运输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湖北省水路运输多项指标增速明显,湖北港口货物吞吐量 位列内核港口第二位。同时,湖北省水运建设投资持续加码,多个项目的快速推进,将有效提升航道通 航能力。 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3.1%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平均增速为4%,中国内河港口货物 吞吐量平均增速为6.8%,湖北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02亿吨,同比增长13.1%,增速跑赢"大盘"。 湖北省各港口均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武汉港增速8.3%,荆州和宜昌两个大港分别实现了18.2%和 17.3%的增长,黄石港以27.4%的增速夺得全省第一。 推动水运建设投资 2025年上半年,湖北省水运建设投资持续加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同比增长32.2%。在重点 水运项目建设上,富水航道整治、唐白河航运开发工程取得显著进展,蕲春港茅山绿色建材码头、武穴 港马口铁水联运综合码头等项目快速推进,汉江丹江口至襄阳段不衔接段航道整治工程、黄石港富池梓 港码头工程等5个项目已正式开工。诸多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提升航道通航能力。 在航线的打造上,湖北各地"各显特色"。宜昌依托"宜昌—怀化—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