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财税体制

搜索文档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持续深化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
新华社· 2025-08-09 10:48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增长"的预算固化格局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安徽 四川 甘肃等多地积极推进 [2] - 2024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同比增加1500亿元 安排2000亿元用于设备更新 同比增加500亿元 [2] - 中央部门决算公开进入第15年 97个中央部门公开2024年度收支账本 预算公开范围扩展 内容完善 [3]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 2024年个税汇算享受专项附加扣除人数达1.19亿人 较2020年增长55% 减税金额增长156.5%至近3000亿元 [4] - 绿色税制体系覆盖生产 消费 排放等环节 2021年至2024年6月环境保护税 资源税等绿色税种收入2.5万亿元 相关优惠政策减税降费1.5万亿元 [5] - 现行18个税种中14个已立法 增值税完成专门立法 税收征管法全面修订 发票管理办法及互联网平台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出台 [6] 完善央地财政关系 - 2024年起实施《知识产权领域央地财政事权划分方案》 从7方面划分中央与地方权责 [7] - 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深化 建立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7] -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进 国办印发指导意见规范收入划分 均衡财力分布 强化基层保障 [7]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19
财政知识体系建构 -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1] -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需围绕基础性、方向性问题进行系统谋划 [1] 根本原则 - 建构中国自主财政知识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 [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构成财政知识体系的"魂脉"和"根脉",需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精髓与传统财政思想精华贯通 [3] - 新发展理念应贯穿财政知识体系建构全过程,体现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和发展模式 [3] 实践基础 - 中国自主财政知识体系的基本来源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财政成功实践的总结 [4] - 当代中国财政实践中的创新做法难以从国外教科书或经典理论中找到,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提炼规律 [4] - 建构过程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将中国财政经验提升为系统化理论 [5] 制度基础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构中国自主财政知识体系最主要的立论基础 [6] -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财政活动需根据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界定边界 [7][8] - 财政既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又要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是调节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变量 [7] 理论创新 - 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取代国家分配作为财政知识体系的逻辑主线,能更好解释财政起源、职能拓展和国际财政现象 [9][10] - 该逻辑主线可系统阐释财政定义、特征、职能及各类财政现象,划定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边界 [11] - 需从人类社会财政发展一般规律和中国特殊规律相贯通的角度构建理论框架 [11] 发展目标 - 财政理论建构目标从"本土化"跃升至"中国自主",体现精神独立和理论自信 [12] - "中国自主"要求摆脱对外部理论的依附心理,形成自主逻辑和概念谱系,同时保持开放吸收国际有益成分 [13] - 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探索重大财政问题解决方案,体现中国立场和智慧 [14] 时代定位 - 财政知识体系建构需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方位 [15] - 现代财税体制对应现代国家治理,本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财税体制,需体现多学科融合 [16] - 要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推进财政理论和制度创新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