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icon
搜索文档
【权威访谈·擘画新蓝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央广网· 2025-11-16 10:22
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 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系列报道《权威访谈·擘画新蓝图》,16日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国 统一大市场等工作进行解读。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十五五"时期,我们将更加注重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挥税收在促 进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等方面的作用,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更加注重调动"两个积 极性",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 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在发展中化债,在化 债中发展,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部署了优 化提升传统产业等4方面重点任务,其中特别提到"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会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 ...
出实招化痛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1-15 23:39
《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直击痛点、堵点和难点,不仅是应对民间投资下行这一短 期挑战的"及时雨",也成为着眼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手棋",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 深远。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扩大市场 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促进数实融合、优化投资融资支持等维度精准发力,直击民间投资痛点、堵点和 难点。13项高含金量政策举措,为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具备相当规模,在2025年中国企业500强 中,民营企业已达249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力,支持民营企业健康 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作为,对于加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涉及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文件,比 如2022年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2023年的《关于进一步抓 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2024年的《关于建立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 要素保障 ...
如何把握“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权威解读
央视网· 2025-11-14 21:54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 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既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又在准确把握未来5年发展大势的 基础上部署了新的战略任务。其中,围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列出了7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和重 大部署,它们都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对此应该如何全面准确理解把握?独家 专访继续为您解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为紧要的 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和积累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党的二十届 四中全会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并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中央金融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金融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王江:"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 五'规划《建议》,擘画了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顺利实现'十五五'各项重点战略任务,金融系统要 进一步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加快高 ...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强财政保障——访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
智通财经网· 2025-11-14 20:11
财政政策回顾与成效 - “十四五”以来财政政策始终保持积极取向,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 [1] - “十四五”期间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 [1] -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4%,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五年间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 [2] “十五五”时期财政政策方向 - 坚持积极取向,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合理确定赤字率和举债规模,组合运用预算、税收、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工具 [4] -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5] - 坚持运用系统观念设计和谋划财政政策,加强与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配合,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的协同性 [5] 支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 支持大力提振消费,统筹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并发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作用以增强长期消费能力 [6] -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优化政府投资方向,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6] - 加快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制度,通过规范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等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7]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财政资金向公共领域聚焦,向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的方面倾斜,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8] - 更加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9] - 更加注重统筹效率与公平,积极发挥税收作用,完善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 [9] - 更加注重调动“两个积极性”,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9] - 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9]
张冠梓:开辟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
经济日报· 2025-11-12 08:00
西方现代化模式分析 - 西方现代化道路建立在资本中心和非正义性掠夺基础上,其原始积累通过系统性剥夺其他国家和地区完成 [2] - 该模式以资本无限增殖为核心驱动力,导致人的异化、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及贫富分化加剧 [3] - 现实中面临治理效能下降、周期性经济危机、金融化虚拟化趋势以及霸权主义等结构性困境 [4]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5] - 改革开放时期确立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6]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认识、战略和实践上不断创新突破,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并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 [7]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 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精神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9]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 [11]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实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12]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 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和重要参考 [9][12] -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等参与全球治理,为共建国家突破发展瓶颈提供机遇 [12] - 其成功实践鼓舞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写了世界现代化范式 [10][13]
开辟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
经济日报· 2025-11-12 06:21
西方现代化模式分析 - 西方现代化道路建立在以资本为中心的基础上,具有非正义性与排他性,其原始积累依赖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系统性掠夺和扩张 [2] - 西方现代化将资本的无限增殖作为核心驱动力,导致人的异化和社会的撕裂,社会财富向少数资本所有者高度集中,引发贫富分化和社会不稳定 [3] - 西方现代化模式面临治理效能下降、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霸权主义和干涉主义愈演愈烈等内部矛盾,经济出现严重的金融化、虚拟化趋势,加剧了经济体系的脆弱性 [4]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发展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的道路,它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符合中国实际并具有本国特色 [1][5]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确立了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6]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在认识上深化并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战略上完善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实践上推进变革并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历史性成就 [7]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与制度优势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系统部署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划,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 [8] - 公司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领导核心确保国家发展战略的长期稳定,通过制定并坚定执行中长期发展规划,汇聚全国之力完成重大历史任务 [10] - 公司创造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保持稳定前提下推进发展提供了参考 [11]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全球影响 -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9] - 公司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11] - 公司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参与全球治理,为共建国家突破发展瓶颈提供机遇,并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 [12]
以改革之力打开发展新天地
中国经济网· 2025-11-07 10:20
改革的核心地位与目标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5] - “十五五”规划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并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列为主要目标 [5]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2029年完成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该时点恰在“十五五”时期 [6] 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3][7] - 改革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7] - 改革旨在激发各类所有制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3][7] 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方向 - 当前改革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内大循环卡点堵点、新旧动能转换艰巨、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内部挑战 [6] - 改革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推进制度创新 [7]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7] 具体改革领域与民生关联 - 重点领域改革包括针对隐性壁垒和地方保护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 [6] - 民生关联改革体现为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从无到有,以及除个别超大城市外落户限制放开放宽 [6] - 改革在老百姓眼中体现为买得起的药品、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更广阔的就业门路 [6]
“十五五”规划建议解读:“十五五”:量变到质变的供给侧兼顾需求平衡
招商证券· 2025-10-31 14:42
战略定位与核心转变 - 战略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蓝图”,发展形势定调比以往更严峻,新增“大国博弈激烈复杂”等表述[3] - 发展逻辑从规模速度导向转变为“质效优先、安全为基”,明确要求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8] - 经济增长动能从投资出口驱动转变为内需消费主导,通过“收入—消费—产业”闭环激活内循环动力[8] - 治理模式从单点改革转为“经济—科技—民生—安全”系统集成,以应对大国博弈[8] 发展目标与任务调整 - 设立七大“质效型目标”,包括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及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3] - 重点任务顺序调整:现代产业体系从第2位升至第1位,对外开放从第9位升至第5位,社会民生前移1位次[3] - 供给侧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供给并激发新需求,同时利用制度保障释放内需潜力,构建高质量经济循环[3] 产业与科技重点 - 制造业定位升级为“保持合理比重”并“巩固全球分工地位”,战略新兴产业新增低空经济、航空航天集群等[5] - 科技创新从“战略支撑”升级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攻关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5] - 强调“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9] 市场与体制改革 - 首次定义“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模式,新增“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5] - 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替代“国内国际双循环”,政策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向消除市场壁垒[5] - 财税改革聚焦财政可持续性,货币政策突出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资本市场覆盖多层次体系[5] 开放与民生保障 - 对外开放从“市场准入”转向“制度对接”,提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6] - 房地产明确归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板块,与就业、教育等并列,体现回归居住本源[8] - 人口战略从“积极应对老龄化”升级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10]
王沪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 2025-10-31 08:3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 文章核心观点聚焦于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推动"十五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强调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旨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2][5] - 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需要推进深层次改革以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2][5]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相关改革安排与"十五五"规划建议目标一以贯之 [5]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7] - 改革重点包括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7] -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实体经济是发展优势所在 [6]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显著特点是创新 [8] - 改革举措包括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8] - 目标是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8]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9] - 在消费方面改革包括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优质供给、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 [9] - 在投资方面改革旨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9]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市场监管执法、流通规则和标准 [9]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0] - 改革重点包括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 [10] - 具体措施涉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等 [10]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11]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 [11]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强化合作规划统筹管理 [11]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12] - 农村改革重点包括抓好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防止返贫机制 [12]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12]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13] - 改革举措包括加快落实排污许可制、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制度、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13] -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 [13]
王沪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10-31 08:3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 [2][5]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 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关键原因 [3] -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 [3][4] - 在改革推动下,发展难题逐步破解,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发展优势不断彰显 [4]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现代化产业体系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7] - 改革重点包括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7]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科技自立自强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显著特点是创新 [8] - 改革举措包括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8]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强大国内市场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 [9] - 改革举措包括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优质供给、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9]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消除要素获取等方面壁垒,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9]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10] - 改革重点包括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 [10]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等 [10] - 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10]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高水平对外开放 -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11]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 [11]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强化合作规划统筹管理 [1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 [12]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12] -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1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全面绿色转型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3] - 改革举措包括落实排污许可制、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13] 改革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 坚持正确方向,加强统筹协调,统筹谋划、接续推进改革任务 [14] - 鼓励探索创新,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改革举措 [15] - 确保改革实效,健全改革落实机制,加大督察问效力度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