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炒浇头
icon
搜索文档
50元一碗的上海面正在杀进北方商场
36氪· 2025-04-10 12:09
文章核心观点 新派本帮面馆以每年300%的增速扩张,但用40 - 50元高价面冲击北方市场面临挑战,其热度能否持续取决于能否在消费理性化、口味地域化、竞争白热化的三重挑战中找到平衡支点,赛道可能呈现“局部高热、整体分化”格局 [1] 本帮面特点 脱胎于本帮菜,形成独立面食体系 - 本帮面脱胎于本帮菜,形成独立面食体系,汤底以清炖骨汤白汤为主,后细分出红汤;面条以细面为主,口感偏硬且有弹性;口味用酱油和糖调和,有大排面、辣肉面等多种类型 [2] 从弄堂小店到品牌化扩张 - 本帮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弄堂小店为主,未形成规模化品牌,如今成为上海人的“面食食堂”,数量众多且开店密集 [8] - 2023 - 2024年,本帮面新锐品牌崛起并向现代品牌化转型,加速全国扩店,如王繁星2年扩店近40家,部分门店月营收破百万;阿大排档在北京等多地开店;和福面馆品牌升级后在多地开设首店 [10][12][17] 热度飙升,排队成常态 - 本帮面馆在外地热度走高,社交媒体端曝光量大,小红书上种草笔记达数万篇,抖音话题获上千万播放量 [18] - 许多本帮面馆成区域榜前三,排队现象常见,部分王繁星面馆月营收达150万 [18][21] 上海本帮面出圈走红原因 卖点方面 - 聚焦“现炒双浇”,强化本帮特色,通过明档厨房 + 猛火现炒强化消费体验,如阿大排档展示标语,王繁星和福和面馆用不锈钢托盘展示生料 [25] 产品方面 - 以现炒浇头面为核心,通过“主食 + 小吃 + 汤品”复合产品线,兼顾传统与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精简菜品,将SKU控制在40左右 [25][27] - 对本帮面口味进行本地化尝试,保留“浓油赤酱”基底,调整甜度、增加辣味选项,融合湘菜等元素 [28] 选址方面 - 主攻高端商城区域,目标客群锁定年轻客群与商务人群,借商圈区位营造消费氛围,强化品牌形象 [29][30] 定价方面 - 人均消费集中在40 - 50元区间,处于面馆赛道中偏高价位,部分品牌形成“主食 + 小吃”价格分层策略,覆盖不同消费场景需求 [31] 高价本帮面馆面临挑战 价格挑战 - 高价本帮面馆走红是对“预制化”趋势的逆向修正,但长期来看,40 - 50元价格能否支撑运营存疑,与主流刚需消费脱节,消费者对“非刚需高价餐饮”容忍度下降 [33][34] 口味挑战 - 本帮面“甜咸重油”风味是全国化扩张的瓶颈,与北方口味冲突,部分品牌改良陷入“两头不讨好”境地,破局需短期改良浇头、提升性价比,长期构建复合产品线 [35] 效率挑战 - 现炒模式对供应链和门店运营提出双重考验,中央厨房与现场制作易形成认知错位,核心商圈租金和人力成本高压,品牌需在价值感与盈利模型间找平衡 [37]
贵价面馆「杀」回来了,一碗面卖50元,有门店月入百万
36氪· 2025-04-09 08:08
行业趋势 - 人均40-50元的贵价本帮面馆在一二线城市快速扩张,部分门店单月营收突破百万[3][6] - 本帮面馆从上海向北京、哈尔滨、大连、长沙、合肥等城市渗透,大众点评热门榜和社交平台热度显著提升[6][11] - 行业品牌化、连锁化加速,新兴品牌如王繁星面馆2年拓店近40家,阿大排档1年北京开店6家[12][14] 商业模式创新 - 新式本帮面馆强化"现炒浇头"概念,通过明档厨房展示烹饪过程,并精简SKU至20-50个,剔除预制产品[17][18][21] - 产品组合扩展至小吃、甜品,覆盖全天经营时段,如增加排骨年糕、糖水等[22][24] - 选址策略转向核心商圈购物中心,如三里屯、朝阳大悦城,并控制单一区域门店数量维持稀缺性[24][26] 市场表现 - 阿大排档北京首店开业当月营收超百万,福和面馆44.8元套餐半年售1.6万份[6][15] - 王繁星面馆门店月均收入60万,部分达150万,小红书相关笔记过万篇,抖音话题播放量破2千万[11][12] - 传统品牌如福和面馆完成品牌升级,从街边店转向商场店,跨区域拓展至南京、合肥等[15][25] 竞争挑战 - 客单价40-50元面临消费理性化挑战,消费者可能仅愿尝鲜但复购率存疑[30] - 本帮面"浓油赤酱"口味普适性较低,部分消费者反馈过咸、过腻[30][32] - 川湘系现炒浇头面馆以20-30元低价和辣味优势形成竞争,如莱得快酸辣粉子品牌已开6店[33] 产品策略调整 - 部分品牌融合湘菜元素推出小炒黄牛肉等浇头,并提供免费续面、汤饭转换等增值服务[35] - 通过控制城市布点密度(每城1-2店)维持品牌势能,避免同店销售下滑[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