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面馆
icon
搜索文档
薅羊毛?7个人点一碗面后续:小票显示真实消费价格,评论区炸锅
搜狐财经· 2025-08-14 23:00
事件概述 - 郑州一家50平米左右的面馆推出"一人管饱 免费加面"促销活动以吸引客流 [1] - 7名顾客(1名成人+5名儿童+另1名成人)仅点单1碗15元的面条并3次要求免费加面 [1][3] - 店家第三次拒绝续面后遭顾客差评及报警投诉虚假宣传 [3][5] 商家经营分析 - 促销活动设计存在漏洞 未明确限制"免费加面"适用条件及次数 [8][14] - 单碗素面成本不足2元 但7人分食导致边际成本上升 [7][9] - 该顾客群体实际消费61元(含2份凉菜+1份牛肚+团购羊肉串) [6] - 事件导致商家品牌形象受损 可能被迫取消促销活动 [12] 行业运营特征 - 小型餐饮门店面临租金人工成本压力 15元单价面食利润率有限 [9] - 促销活动需精确设计规则 避免"薅羊毛"行为(如增加"限单人使用"条款) [5][14] - 客单价61元的消费组合显示顾客实际支付能力与初始行为存在差异 [6] 消费者行为观察 - 部分顾客存在规则套利倾向 利用促销条款漏洞获取超额权益 [1][5] - 团体消费与单人促销政策存在天然冲突点 [7][12] - 差评及报警行为显示消费者维权意识与商家经营需求存在矛盾 [3][5] 舆论反应 - 多数网友支持商家 认为7人共享1碗面超出合理范围 [5][7] - 部分观点指出商家规则制定不严谨应承担部分责任 [6][8] - 事件引发对儿童教育及商业伦理的延伸讨论 [8][10]
百福控股(01488)拟4800万元出售广州遇见小面餐饮1.71%股权
智通财经网· 2025-08-06 07:20
交易概述 - 百福控股全资附属公司奇昕控股出售广州遇见小面餐饮1.71%股权给杜鸣、顾东生及魏传发,总代价4800万元人民币 [1] - 交易于2025年8月5日完成,出售后百福控股持股从17.16%降至15.46%,仍为联营公司 [1] 目标公司股权结构 - 淮安市创韬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宋奇66.67%、苏旭翔33.33%)持股49.04%为第一大股东 [1] - CGVCAP1及CGVCAP2合计持股9.06%,买方B持股7.73%,其他股东持股3.01%-6.50%不等 [1] 目标公司业务表现 - 遇见小面为现代中式面馆运营商,主打川渝风味面食,2014年成立于广州,覆盖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 [1] - 门店数量从2022年底170家快速扩张至2024年底360家,两年增长111.76% [2] 行业背景 - 中国面馆行业受益于城镇化加速、居民收入提升及数字化点餐/外卖平台普及 [2] - 餐饮业处于成长阶段,存在大量商业机会 [2] 交易动机 - 出售部分股权可回笼初始投资成本补充营运资金,同时保留战略投资地位 [2] - 百福控股强调无计划进一步减持剩余15.46%股权,仍为第二大股东并通过董事席位保持重大影响力 [2]
“二伏”到来,北京多家餐企加大“二伏面”供应
贝壳财经· 2025-07-30 08:32
餐饮行业季节性消费趋势 - 北京多家知名餐饮门店在"二伏"期间迎来消费高峰,为满足消费者吃面需求已做好食材和人手准备 [1] - 杏园刀削面馆新增雪菜肉末面等品种,新品开售当天仅半天就售罄,白塔寺店等门店已出现排队现象 [1] - 新川面馆、峨嵋酒家等老字号凉面销量较平日增长约200% [1] 传统面食产品创新与备货策略 - 峨嵋酒家在传统凉面中创新加入薏米,更适合夏季食用 [1] - 方砖厂69号炸酱面预计"二伏"期间日均销量1600份,备货量较平日增加30% [2] - 公司加强外卖和打包服务,预计周末单日销量或突破1700份 [2] 品牌销售预期与增长 - 方砖厂69号炸酱面预计夏季吃面旺季总销量达4.5万份左右,同比提升18% [2] - "二伏面"热度提前一周升温,当前每日销量已超过1000份 [2]
和府捞面因宣称“中式面馆第一品牌”被罚,行业竞争转向数字化、标准化、连锁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7:41
广告违规事件 - 和府捞面因在广告中使用"中式面馆第一品牌"等违规用语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3万元 [1] - 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1月20日期间所有直营门店完成整改 [1] - 2024年7月子公司南京坤府餐饮因在食品广告中宣称"莱茵衣藻"可辅助降血糖被罚款6万元 [1] 行业竞争格局 - 面馆市场集中度极低 前五大品牌(和府捞面0.9%、李先生牛肉面0.7%、老碗会0.5%、遇见小面0.5%)合计份额不足3% [2] - 西式快餐前五品牌集中度达43.7% 百胜中国独占27.5%市场份额 [2] - 注册资本低于100万元的面馆企业占比超99% 500万元以上不足1% [2] 区域分布特征 - 五爷拌面812家门店中74%集中在黑龙江、山东等北方地区 一线城市占比仅0.74% [3] - 和府捞面580家门店中41.38%位于一线城市 上海单城达106家 黑吉辽地区均为个位数 [3] 价格战与市场策略 - 行业超70%门店定价10-30元 30-60元占17.7% 60-90元仅3.3% [4] - 和府捞面2023年推出"养生系列" 30元以下产品占比从10%提升至50% 番茄肥牛面从35元降至26元 [5] - 2025年和府捞面人均消费32.75元 较此前40-50元降幅达30% [5] - 遇见小面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66.2% 2023年扭亏为盈净利润0.46亿元 2024年增至0.61亿元 [5] 数字化转型 - 和府捞面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门店人力、能耗、损耗等数据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7] - 遇见小面自主研发数字化管理体系 实现餐厅运营、人员、菜品的全流程标准化管控 [7]
50元一碗的上海面正在杀进北方商场
36氪· 2025-04-10 12:09
文章核心观点 新派本帮面馆以每年300%的增速扩张,但用40 - 50元高价面冲击北方市场面临挑战,其热度能否持续取决于能否在消费理性化、口味地域化、竞争白热化的三重挑战中找到平衡支点,赛道可能呈现“局部高热、整体分化”格局 [1] 本帮面特点 脱胎于本帮菜,形成独立面食体系 - 本帮面脱胎于本帮菜,形成独立面食体系,汤底以清炖骨汤白汤为主,后细分出红汤;面条以细面为主,口感偏硬且有弹性;口味用酱油和糖调和,有大排面、辣肉面等多种类型 [2] 从弄堂小店到品牌化扩张 - 本帮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弄堂小店为主,未形成规模化品牌,如今成为上海人的“面食食堂”,数量众多且开店密集 [8] - 2023 - 2024年,本帮面新锐品牌崛起并向现代品牌化转型,加速全国扩店,如王繁星2年扩店近40家,部分门店月营收破百万;阿大排档在北京等多地开店;和福面馆品牌升级后在多地开设首店 [10][12][17] 热度飙升,排队成常态 - 本帮面馆在外地热度走高,社交媒体端曝光量大,小红书上种草笔记达数万篇,抖音话题获上千万播放量 [18] - 许多本帮面馆成区域榜前三,排队现象常见,部分王繁星面馆月营收达150万 [18][21] 上海本帮面出圈走红原因 卖点方面 - 聚焦“现炒双浇”,强化本帮特色,通过明档厨房 + 猛火现炒强化消费体验,如阿大排档展示标语,王繁星和福和面馆用不锈钢托盘展示生料 [25] 产品方面 - 以现炒浇头面为核心,通过“主食 + 小吃 + 汤品”复合产品线,兼顾传统与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精简菜品,将SKU控制在40左右 [25][27] - 对本帮面口味进行本地化尝试,保留“浓油赤酱”基底,调整甜度、增加辣味选项,融合湘菜等元素 [28] 选址方面 - 主攻高端商城区域,目标客群锁定年轻客群与商务人群,借商圈区位营造消费氛围,强化品牌形象 [29][30] 定价方面 - 人均消费集中在40 - 50元区间,处于面馆赛道中偏高价位,部分品牌形成“主食 + 小吃”价格分层策略,覆盖不同消费场景需求 [31] 高价本帮面馆面临挑战 价格挑战 - 高价本帮面馆走红是对“预制化”趋势的逆向修正,但长期来看,40 - 50元价格能否支撑运营存疑,与主流刚需消费脱节,消费者对“非刚需高价餐饮”容忍度下降 [33][34] 口味挑战 - 本帮面“甜咸重油”风味是全国化扩张的瓶颈,与北方口味冲突,部分品牌改良陷入“两头不讨好”境地,破局需短期改良浇头、提升性价比,长期构建复合产品线 [35] 效率挑战 - 现炒模式对供应链和门店运营提出双重考验,中央厨房与现场制作易形成认知错位,核心商圈租金和人力成本高压,品牌需在价值感与盈利模型间找平衡 [37]
贵价面馆「杀」回来了,一碗面卖50元,有门店月入百万
36氪· 2025-04-09 08:08
行业趋势 - 人均40-50元的贵价本帮面馆在一二线城市快速扩张,部分门店单月营收突破百万[3][6] - 本帮面馆从上海向北京、哈尔滨、大连、长沙、合肥等城市渗透,大众点评热门榜和社交平台热度显著提升[6][11] - 行业品牌化、连锁化加速,新兴品牌如王繁星面馆2年拓店近40家,阿大排档1年北京开店6家[12][14] 商业模式创新 - 新式本帮面馆强化"现炒浇头"概念,通过明档厨房展示烹饪过程,并精简SKU至20-50个,剔除预制产品[17][18][21] - 产品组合扩展至小吃、甜品,覆盖全天经营时段,如增加排骨年糕、糖水等[22][24] - 选址策略转向核心商圈购物中心,如三里屯、朝阳大悦城,并控制单一区域门店数量维持稀缺性[24][26] 市场表现 - 阿大排档北京首店开业当月营收超百万,福和面馆44.8元套餐半年售1.6万份[6][15] - 王繁星面馆门店月均收入60万,部分达150万,小红书相关笔记过万篇,抖音话题播放量破2千万[11][12] - 传统品牌如福和面馆完成品牌升级,从街边店转向商场店,跨区域拓展至南京、合肥等[15][25] 竞争挑战 - 客单价40-50元面临消费理性化挑战,消费者可能仅愿尝鲜但复购率存疑[30] - 本帮面"浓油赤酱"口味普适性较低,部分消费者反馈过咸、过腻[30][32] - 川湘系现炒浇头面馆以20-30元低价和辣味优势形成竞争,如莱得快酸辣粉子品牌已开6店[33] 产品策略调整 - 部分品牌融合湘菜元素推出小炒黄牛肉等浇头,并提供免费续面、汤饭转换等增值服务[35] - 通过控制城市布点密度(每城1-2店)维持品牌势能,避免同店销售下滑[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