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本帮面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首次单月同比回正 上海餐饮这样“破局”
搜狐财经· 2025-11-25 10:57
上周发布的最新统计局数据中,上海的餐饮数据可圈可点,收入超过16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了2.1%,环比增长了7.0%,是今年以来首次单月同比回正。 除了国庆小长假、消费券等因素助推外,在消费需求迭代,竞争加剧的环境中,餐饮行业的增量到底是如何实现的?近日,记者走访了长宁区餐饮生意最火 的商场之一龙之梦。 午餐时间,长宁龙之梦八楼这个面档座无虚席,食客中既有附近白领,也有周边居民。一位老顾客分享道:"你要点菜就进去吃,想简单一点就在大堂,小 生意大生意它都做了。" 今年4月,开了16年的上海人家把餐厅最好的位置划出来卖本帮面,一下子盘活了午市生意。创始人黄斌坦言:"面馆营业额虽不高,但它是锦上添花,从零 到有,就是增量。" 素来以服务见长的海底捞今年同样也在菜品上下功夫,相继开出了牛肉和海鲜工坊,客流和营收同样应声而涨。一位顾客说:"以前海鲜多是冻品,现在有 了活虾、鲍鱼,真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捞了!"海底捞上海大区经理贾飞妮表示:"顾客喜欢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海鲜改为鲜品后,到店顾客数量增加了 5%到10%,连商务人群也多了。" 还有像茶餐厅"东发道"放弃晚市,主攻午餐。创始人凌晨说:"晚上做家庭客我们没优势, ...
40元一碗面,王繁星们取代遇见小面、和府捞面?
36氪· 2025-10-31 07:51
遇见小面上市进程更进一步。 继今年4月中旬递交招股书之后,中式面馆连锁品牌"遇见小面"港股IPO之路有了新进展:获得证监会境 外上市备案,更新了港股招股书,向"中式面馆第一股"发起冲刺。 从数据来看,遇见小面仍在增长。最新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实现营业收入7.03亿元, 同比增长33.8%;经调整净利润521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1.56%。2022-2024年,遇见小面的营业 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597.3万元、4591.4万元、6070万元。 01 客单价连续四年下滑,第一代网红面馆冲击上市 遇见小面冲击上市背后,第一代备受资本青睐的高端网红面馆,正在集体遭遇生意下滑。 遇见小面虽然营收、利润,以及门店数量仍在增长,但增速已经放缓,且单店客流量下滑明显。数据显 示,2022年末,遇见小面门店数为170家,2023年末增至252家,2024年末达360家,2025年上半年增至 417家,截至10月8日,遇见小面的门店总数达451家,其中内地440家,香港11家,另外还有101家新店 筹备中。2023年-2025年,其新增门店数量分别为 ...
在“酱园弄”邂逅裁缝、面馆店主和老街主理人,揭秘他们的生意经
第一财经· 2025-06-22 17:48
电影《酱园弄·悬案》的文旅产业衍生效应 - 电影拍摄地上海市乍浦路风貌影视街因电影上映吸引大量游客打卡,形成新兴文旅产业链[1] - 电影道具、场景保留在乍浦路,为后续商业开发提供基础,包括服饰租赁、微电影拍摄等业务[7][18] - 电影票根经济被引入商业运营,持有票根可享受租借服饰、餐饮折扣等优惠[8][13][18] 红帮裁缝吕方的商业模式转型 - 吕方从传统红帮裁缝转型为中式服装文化推广者,10年内制作1000多件长衫与旗袍[5] - 业务模式从C端定制转向B端租赁,为外资企业年会等提供服饰租赁服务,单次改衣收费5000元起[5] - 结合电影场景开发微电影拍摄业务,计划与胜利电影院合作包场放映客户短剧[8] 椿方圆面馆的影视联动经营 - 店主虞健曾参与电影制片工作,利用电影道具装饰面馆,日均客流量达300人[11][13] - 推出票根优惠活动,持电影票根可享九折或免费饮料,计划开发夜市提升晚间客流[13] - 面馆定位为本帮特色,融合电影衍生商机与个人创业梦想[12] 胜利电影院与乍浦路风貌影视街的整体规划 - 胜利电影院主理人沈斌主导街区的招商与业态规划,引入餐饮、零售、道具租赁等多元业态[16][18] - 电影院保留放映功能同时拓展艺术活动空间,举办钢琴演奏会、剧目演出等衍生内容[19] - 与春秋旅游合作推出电影主题观光巴士线路,串联虹口影视文化景点[18]
贵价面馆「杀」回来了,一碗面卖50元,有门店月入百万
36氪· 2025-04-09 08:08
行业趋势 - 人均40-50元的贵价本帮面馆在一二线城市快速扩张,部分门店单月营收突破百万[3][6] - 本帮面馆从上海向北京、哈尔滨、大连、长沙、合肥等城市渗透,大众点评热门榜和社交平台热度显著提升[6][11] - 行业品牌化、连锁化加速,新兴品牌如王繁星面馆2年拓店近40家,阿大排档1年北京开店6家[12][14] 商业模式创新 - 新式本帮面馆强化"现炒浇头"概念,通过明档厨房展示烹饪过程,并精简SKU至20-50个,剔除预制产品[17][18][21] - 产品组合扩展至小吃、甜品,覆盖全天经营时段,如增加排骨年糕、糖水等[22][24] - 选址策略转向核心商圈购物中心,如三里屯、朝阳大悦城,并控制单一区域门店数量维持稀缺性[24][26] 市场表现 - 阿大排档北京首店开业当月营收超百万,福和面馆44.8元套餐半年售1.6万份[6][15] - 王繁星面馆门店月均收入60万,部分达150万,小红书相关笔记过万篇,抖音话题播放量破2千万[11][12] - 传统品牌如福和面馆完成品牌升级,从街边店转向商场店,跨区域拓展至南京、合肥等[15][25] 竞争挑战 - 客单价40-50元面临消费理性化挑战,消费者可能仅愿尝鲜但复购率存疑[30] - 本帮面"浓油赤酱"口味普适性较低,部分消费者反馈过咸、过腻[30][32] - 川湘系现炒浇头面馆以20-30元低价和辣味优势形成竞争,如莱得快酸辣粉子品牌已开6店[33] 产品策略调整 - 部分品牌融合湘菜元素推出小炒黄牛肉等浇头,并提供免费续面、汤饭转换等增值服务[35] - 通过控制城市布点密度(每城1-2店)维持品牌势能,避免同店销售下滑[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