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炒浇头面
icon
搜索文档
人均四五十的「贵价面馆」,卷土重来
36氪· 2025-10-20 18:24
行业趋势:面馆品类“新做”浪潮 - 粉面赛道热度持续,新品牌频出并在大本营打磨模型后向周边区域拓展,逐步发展为全国性品牌 [5][6] - 面馆品类正从“刚需快餐”向“休闲正餐”转型,通过拓展消费场景打破单一品类局限 [35][37] - 与2021年面馆赛道约13起融资、总金额超14.4亿元的资本驱动快速扩张模式相比,当前新品牌发展更侧重门店模式,速度慢且稳 [19][21][22] 新兴品牌战略:以“价值感”为核心 - 南方品牌如王繁星通过“名菜成浇头”策略,主打现炒浇头的高价值感,已开出50多家门店覆盖24座城市 [6][28] - 杭州品牌椿芽强调“讲究”与“现切现炒”,其万象城店面积60平方米加20平方米外摆,开业初期进客量平均超700人,翻台率达17-18轮 [8][10] - 北方品牌如礼面采取面条大集合的混搭路线,面品价格在20元左右,通过增加凉菜小食将人均消费提升至30元左右,青岛万象城门店周末午市上座率达九成 [14][16] 产品与菜单创新 - 新品牌在浇头上大做文章,以“现切现炒”为卖点对抗预制菜风波,并通过满满当当的浇头提升产品价值感 [28][30] - 菜单结构显著丰富,在面品基础上加入小笼包、小食、煎饺、甜品糖水等,旨在提升客单价并覆盖商场高房租成本 [31][33] - 产品结构改变拓展了消费场景,从一人食延伸至家庭聚餐,吸引更广泛客群 [35] 消费者价值感知与市场反应 - 前一代“面馆新贵”如马记永、和府捞面正遇冷,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其“贵价面条”存在价格与价值不匹配的问题 [23][24][26] - 消费者对价格愈发敏感,单纯依靠精致装修和高流量地址的模式已难以激发消费欲望 [26][37] - 新兴品牌通过将现炒浇头类比为“菜”,使三十多元的双拼拌面给消费者带来“吃到两道菜”的价值感,成功拉满价值感知 [28]
贵价面馆「杀」回来了,一碗面卖50元,有门店月入百万
36氪· 2025-04-09 08:08
行业趋势 - 人均40-50元的贵价本帮面馆在一二线城市快速扩张,部分门店单月营收突破百万[3][6] - 本帮面馆从上海向北京、哈尔滨、大连、长沙、合肥等城市渗透,大众点评热门榜和社交平台热度显著提升[6][11] - 行业品牌化、连锁化加速,新兴品牌如王繁星面馆2年拓店近40家,阿大排档1年北京开店6家[12][14] 商业模式创新 - 新式本帮面馆强化"现炒浇头"概念,通过明档厨房展示烹饪过程,并精简SKU至20-50个,剔除预制产品[17][18][21] - 产品组合扩展至小吃、甜品,覆盖全天经营时段,如增加排骨年糕、糖水等[22][24] - 选址策略转向核心商圈购物中心,如三里屯、朝阳大悦城,并控制单一区域门店数量维持稀缺性[24][26] 市场表现 - 阿大排档北京首店开业当月营收超百万,福和面馆44.8元套餐半年售1.6万份[6][15] - 王繁星面馆门店月均收入60万,部分达150万,小红书相关笔记过万篇,抖音话题播放量破2千万[11][12] - 传统品牌如福和面馆完成品牌升级,从街边店转向商场店,跨区域拓展至南京、合肥等[15][25] 竞争挑战 - 客单价40-50元面临消费理性化挑战,消费者可能仅愿尝鲜但复购率存疑[30] - 本帮面"浓油赤酱"口味普适性较低,部分消费者反馈过咸、过腻[30][32] - 川湘系现炒浇头面馆以20-30元低价和辣味优势形成竞争,如莱得快酸辣粉子品牌已开6店[33] 产品策略调整 - 部分品牌融合湘菜元素推出小炒黄牛肉等浇头,并提供免费续面、汤饭转换等增值服务[35] - 通过控制城市布点密度(每城1-2店)维持品牌势能,避免同店销售下滑[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