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发展

搜索文档
抗日战争胜利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贡献
经济日报· 2025-07-15 08:59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从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1] - 抗战胜利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度,奠定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1] 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化 - 日本侵华战争暴露出中国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发展生产力被视为强国建设的首要条件[2] - 1943年《解放日报》社论明确提出"民族强盛归根结蒂要发展生产力",将生产力发展视为社会进化的动力[2] - 工业化被确立为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毛泽东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新式工业"[3] -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工业化后获得侵略实力,中国必须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3] 科技与知识分子的作用 - 1939年毛泽东强调技术工作对战胜日本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性[4] - 1941年朱德提出抗战胜利和建国成功都有赖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4] - 中国共产党实施保护知识分子政策,1939年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强调要吸收知识分子为新中国建设服务[5] 民族凝聚力建设 - 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7] - 实施民族平等政策,1940年制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促进民族团结[8] - 通过发展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和大众文化满足人民需求,1944年《解放日报》提出要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毛泽东指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独立和工业化都不可能实现[10] - 1938年毛泽东开始谋划新中国建设,提出要建立"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11] - 重视干部培养,确立德才并重的选拔标准,提升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12] 国际地位提升 -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13] - 1945年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联合国创建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4] - 抗战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使中国摆脱西方列强控制获得独立[14]
全球经济未来情景:2030年生产力发展白皮书
搜狐财经· 2025-06-15 16:11
生产力增长趋势 - 全球生产力增长明显放缓 全要素生产率从21世纪初的每年1.6%降至金融危机后的0.6% 发达经济体降至0.4% 新兴市场从2%以上降至0.6% [1] - 生产力差距占全球人均GDP差距的半数以上 凸显其对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1] 2030年生产力发展四大情景 - **情景一:生产力飞跃** 全球GDP增速有望达到4%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 重点投资教育和培训 [2] - **情景二:自动化过载** 技术进步快于人力资本发展 加剧企业、行业和地区间生产力差距 低技能劳动力面临失业风险 [2] - **情景三:人力优势** 生产力增长依赖对现有技术的创造性使用 教育和培训体系重大改革 灵活工作安排提升效率 [2] - **情景四:生产力枯竭** 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发展同时放缓 经济增长乏力 全球合作受阻 [3] 行业生产力表现 - **信息技术和数字通信** 人工智能、云计算推动生产力大幅提升 但面临数据隐私和跨境流动限制 [3] - **金融、专业和房地产服务** 人工智能有望将银行业生产力提高30% 但技术依赖带来风险 [3] - **制造业** 航空航天、汽车等创新密集型行业通过吸纳全球人才实现增长 但面临人才短缺挑战 [3] - **能源和材料行业** 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应用推动发展 绿色能源技术面临关键材料供应受限 [3] - **教育行业** 在人力资本加速发展情景中获得更多投入 但数字化基础设施不足 [4] 区域生产力差异 - 东亚是生产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2010-2024年高收入经济体劳动生产率是低收入经济体的近10倍 [18][21] - 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拉丁美洲、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 [21] 企业生产力实践 - 挪威、美国、芬兰等经济体在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方面表现突出 [10] - 先进技术与人力资本的互补性可将生产率提高40% 企业需发挥数据与人的协同效应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