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
搜索文档
【人民网】“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显示:九寨沟震后生态恢复显著
人民网· 2025-11-18 10:05
11月7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 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付碧宏带领的科研团队,与九寨沟世界遗产管理局联合开展九寨沟世界 自然遗产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野外实地科考活动,利用多套多旋翼无人机和多类型载荷,开展无 人机遥感综合监测和卫星遥感解析结果的野外验证。 据了解,自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以来,空天院科研团队和九寨沟管理局持续利用多 平台、多时相、多波谱、多维度的卫星遥感数据和无人机航测遥感数据,结合野外实地测量和考察验 证,系统开展了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核心区的植被覆盖变化、生态恢复状况、滑坡及次生地质灾害治理等 方面的监测与评估,特别是连续八年监测地貌和生态景观发生较大变化遗产点的动态变化与恢复过程, 建设了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恢复的空间信息监测系统,为九寨沟世界遗产地震后可持续发展提 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支持和空间信息技术支撑。 综合监测评估显示,经过8年自然恢复,辅以人工治理,九寨沟遗产地震后生态恢复成效显著,基 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九寨沟遗产地的植被率由震前的83.35%降至震后的79.64%,随后逐步回升, 2 ...
【科技日报】天空地一体监测精准把脉九寨沟震后生态恢复进程
科技日报· 2025-11-14 09:38
八年,可以让一棵幼苗长成树木,也能让一道"伤疤"重披绿装。2017年,一场7级地震打破了"童话 世界"四川九寨沟的宁静,让这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遭遇重创。如今,科学家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 为我们带来了九寨沟"伤疤"愈合情况的最新报告。 "为了系统开展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的植被覆盖变化、生态恢复状况、滑坡及次生地质灾害 治理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估,我们建设了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恢复的空间信息监测系统,为九寨 沟震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支持和空间信息技术支撑。"空天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付碧宏介绍。 11月7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的科研团队联合九寨沟世 界遗产管理局,通过"天—空—地"一体监测和野外实地科考,系统评估了九寨沟自2017年地震以来的生 态恢复与灾害治理成效。结果显示,经过八年的自然恢复与科学修复,九寨沟的生态景观已显著恢复, 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尽管整体恢复态势良好,但受地震影响较大的遗产点及关键区段的高陡边坡带,仍有继续发生崩 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还需持续开展灾害工程治理和长期的生态环 ...
在埃及荒漠中浇灌发展绿洲(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项目概况与核心成就 - 中国中曼集团在埃及近9年累计打水井680余口,通过井水灌溉使荒漠变为良田[5] - 2024年5月启动的奥韦纳特水井项目计划5年内完成3000口水井施工,灌溉面积将达到3000平方公里[6] - 截至2025年9月中旬,奥韦纳特项目已完成141口水井施工,其中项目一期完成125口,支持种植小麦、苜蓿、玉米等农作物[6] 项目运营与技术能力 - 奥韦纳特项目现有9支打井队,约190名中埃员工轮班作业,钻机24小时运转[6] - 凭借技术和装备优势,中曼埃及公司钻井队实现约7天钻一口井的工作进度,工作效率赢得埃及政府认可[9] - 项目团队能应对沙漠地层复杂、风沙、高温及设备运输等挑战,并解决井漏问题以实现快速安全钻井[9] 经济效益与农业产出 - 在奥韦纳特地区,灌溉用水保障使玉米基本实现一年收获两次,每费丹土地收获小麦3吨,苜蓿将出口海湾国家[7] - 在明亚省,中曼埃及公司为运河糖业公司打井,灌溉水源足够灌溉3万费丹土地,使农场甜菜产量逐年增加[7] - 水井项目将贫瘠土地变为肥沃农田,为埃及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提供助力,并为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典范[7][10] 合作深化与本地影响 - 埃及政府2015年以来加大沙漠开垦力度,推出"埃及未来"农业生产项目,水利灌溉成为关键环节[6] - 埃方代表希望继续深化与中国企业合作,让更多荒漠变成良田[7] - 中曼集团计划在推进现有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埃在农业开发等领域的合作[10]
新疆若羌巧治流沙 台特玛湖焕然新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15:26
生态治理成效 - 台特玛湖核心区水域面积已稳定恢复,采用"双河道、多时段、长历时、小流量"输水模式实现生态补给[2] -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面积从2000年830平方公里增至2023年1790平方公里,增幅达116%[4] - 流域内植物种类从7种增至26种,水鸟、黄羊等野生动物重新出现[4] 治沙技术创新 - 实施"间隔治沙"模式,通过草方格与高立式沙障组合降低风速并固定流沙,治理效率提升且成本降低[5] - 在5200亩试验区采用"工程+生物+沙产业"模式,种植梭梭、黑枸杞等经济作物实现治沙与经济效益双赢[7][8] - 试验区按株距1米、行距2米、留空8米标准种植,草方格与作物形成立体防护体系[10] 区域经济带动 - 治沙工程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游客数量增加[7] - 沙生经济作物如酸枣、沙棘、黑枸杞的种植为居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7][8] - 台特玛湖成为阻隔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沙漠合拢的重要生态屏障[10]
数千只濒危鸟类为何重返黄土高原
环球时报· 2025-06-02 15:21
生态恢复工程成效 - 中国通过"退耕还林"方案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到2016年已将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雨养农田转变为森林或草地,10年内植被覆盖率增加25% [1] - 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31.6%提高到2020年的67%,2000年以后当地植被指数增长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1] - 侵蚀大幅减少,植物生产力发生积极变化,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1] 生物多样性恢复 - 大批鸟类重返黄土高原,2024年数据显示当地记录2852只动物,代表69种不同物种 [2] - 人工重新造林吸引筑巢物种,逐步重新稳定当地生态系统,鸟类实现可持续性定居 [2] - 2023年40只人工圈养繁殖的朱鹮被放归黄土高原,这种曾濒临灭绝的物种成为中国物种保护的象征 [2] 生态系统功能改善 - 鸟类回归在稳定高原生态系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助于植物种子传播,加速植被自然再生 [2] - 当地改进单一种植方式,提高植物种类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复原能力 [2] - 生态平衡正在恢复,鸟类种群回归是重要体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