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
搜索文档
 延水河畔乡风新
 人民日报· 2025-10-29 06:30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提高文明乡风建设水平"。10月29 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 近日,本报记者行走延安,从三个特写镜头,展现这里的文明乡风建设实践,感悟新时代从外到内 的"山乡巨变"。 ——编 者 一把镢头,传承红色基因 深秋时节的南泥湾,风光旖旎。驱车穿过稻香门,迎面便是党徽广场,不远处是千亩金黄稻田。 "如今的好光景,是当年第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一镢头一镢头刨来的。"南泥湾村的一座农家小院里,年 过80岁的侯秀珍老人正倚着墙,为游客讲述南泥湾的故事。窑洞外墙上,红漆刷成大字——"南泥湾精 神代代传"。 2020年,侯秀珍拿出全家积蓄,在自家院子盖起6间房,用于展出珍藏多年的第三五九旅革命文物和老 照片。其中,一把老镢头格外引人注目。80多年前,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是第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副 连长,用的就是这把老镢头。 "当年,人们用它开荒种粮。"侯秀珍指着老镢头说,"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老镢头也不能丢。" 有段时间,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一度萎缩。"稻田的恢复可不容易。"站在南泥湾镇南阳府村新修整的田 埂上,延安南泥湾(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副总 ...
 陕西吴起:漫山遍野的绿,就是聚宝盆
 人民日报· 2025-08-14 14:32
 生态修复成效 - 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19.2%提升至目前72.9% [1] -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6万亩 林地总面积从49.8万亩增至470余万亩 [4] - 采用植保无人机提升补植效率 单次运送20棵树苗仅需3分钟 [4]   现代农业发展 - 建成日光温室2950座及拱棚3304座 种植山地苹果12万亩 [7] - 牧兴庄村大棚果蔬年均增收约60万元 单棚哈密瓜产量达8000斤 [7] - 水产养殖面积超1.5万亩 2023年鱼塘产量4万斤实现收入40万元 [5][7]   生态旅游产业 - 2024年接待游客84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4.13亿元 [9] - 南沟村文化旅游季月均吸引游客近万人次 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8][9] - 开发彩虹滑道等旅游项目 操作员月工资2800元 [7][8]   碳汇经济开发 - 已开发碳汇林79万亩 预估首期碳汇交易量24万吨 [9] - 与深圳企业签署林草碳汇协议 预期收益1920万元 [9]   产业结构转型 -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超17亿元 [7] - 从传统放牧转为舍饲养殖 90只羊实现规范化管理 [3] - 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 通过科学栽植法和混交模式实现 [3]
 漫山遍野的绿,就是聚宝盆(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13 06:29
 生态建设成果   - 吴起县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升至目前的72.9% [4][7]   - 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46万亩,林地总面积从49.8万亩增至470余万亩 [6][7]   - 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采用科学栽植法和混交种植模式 [6]     农业与养殖业发展   - 建成日光温室2950座、拱棚3304座,种植山地苹果12万亩 [9]   - 水产养殖面积超1.5万亩,2024年产鱼4万斤,收入40万元 [8][9]   - 牧兴庄村大棚果蔬年增收约60万元,哈密瓜单棚产量达8000斤 [9]     生态旅游与碳汇经济   - 南沟村生态旅游吸引游客近万人次/月,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10]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3亿元 [10]   - 开发碳汇林79万亩,预估首期碳汇交易量24万吨,收益1920万元 [11]     产业转型与经济效益   -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024年超17亿元 [9]   - 村民从传统农业转向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和旅游服务 [8][10]   - 鱼塘、果蔬大棚等产业覆盖宁夏、重庆、西藏等地市场 [8][9]
 数千只濒危鸟类为何重返黄土高原
 环球时报· 2025-06-02 15:21
 生态恢复工程成效   - 中国通过"退耕还林"方案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到2016年已将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雨养农田转变为森林或草地,10年内植被覆盖率增加25% [1]   - 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31.6%提高到2020年的67%,2000年以后当地植被指数增长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1]   - 侵蚀大幅减少,植物生产力发生积极变化,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1]     生物多样性恢复   - 大批鸟类重返黄土高原,2024年数据显示当地记录2852只动物,代表69种不同物种 [2]   - 人工重新造林吸引筑巢物种,逐步重新稳定当地生态系统,鸟类实现可持续性定居 [2]   - 2023年40只人工圈养繁殖的朱鹮被放归黄土高原,这种曾濒临灭绝的物种成为中国物种保护的象征 [2]     生态系统功能改善   - 鸟类回归在稳定高原生态系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助于植物种子传播,加速植被自然再生 [2]   - 当地改进单一种植方式,提高植物种类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复原能力 [2]   - 生态平衡正在恢复,鸟类种群回归是重要体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