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保护

搜索文档
丁玉华:麋鹿归乡重生为何有“世界野生动物保护中国样板”之誉?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23:13
麋鹿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因其角像鹿、面像马、尾像驴、蹄像牛,又被称为"四不像"。100多年前,麋鹿一度在中国本土绝迹。1986年,39头 麋鹿从英国重返故土——江苏盐城。如今,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超过8500头,基本实现恢复野生麋鹿 种群的目标。 麋鹿种群是如何在中国壮大的,这一成就为何被誉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近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原副主任丁 玉华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麋鹿跨越万里的迁地保护是如何实现的? 丁玉华:江苏盐城大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沿海区域曾出土大量麋鹿的骨骼和亚化石。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重返江苏盐 城黄海之滨,保护区也应运而生。 想要保护麋鹿,必须让麋鹿生存下来。首先是引种扩群,自从麋鹿引进回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就深入研究麋鹿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通过 两年时间让麋鹿适应了大丰当地的自然气候、水土食物。 麋鹿在湿地上休憩。孙华金 摄 目前,这里建成了世界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基因库最完整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超过8500头,其中野生种群数量已 突破35 ...
数千只濒危鸟类为何重返黄土高原
环球时报· 2025-06-02 15:21
生态恢复工程成效 - 中国通过"退耕还林"方案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到2016年已将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雨养农田转变为森林或草地,10年内植被覆盖率增加25% [1] - 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31.6%提高到2020年的67%,2000年以后当地植被指数增长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1] - 侵蚀大幅减少,植物生产力发生积极变化,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1] 生物多样性恢复 - 大批鸟类重返黄土高原,2024年数据显示当地记录2852只动物,代表69种不同物种 [2] - 人工重新造林吸引筑巢物种,逐步重新稳定当地生态系统,鸟类实现可持续性定居 [2] - 2023年40只人工圈养繁殖的朱鹮被放归黄土高原,这种曾濒临灭绝的物种成为中国物种保护的象征 [2] 生态系统功能改善 - 鸟类回归在稳定高原生态系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助于植物种子传播,加速植被自然再生 [2] - 当地改进单一种植方式,提高植物种类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复原能力 [2] - 生态平衡正在恢复,鸟类种群回归是重要体现 [2]
12项北京市属公园科研成果集中发布,部分已应用
新京报· 2025-05-26 20:40
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已突破百只 青头潜鸭是全球极危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自2019年起,北京动物园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及多家 机构,启动了系统性的青头潜鸭迁地保护工程,专注于攻克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技术。至2022年,北京 动物园成功建立了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并在2023年实现了自主繁殖子三代,创下濒危水鸟保护 的新纪录。 截至2024年末,青头潜鸭迁地保护工作已扩展至京津冀地区,包括四大保育基地: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 研究中心、雄安新区、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及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融合人工孵化育雏技 术、动物行为训练及半自然湿地适应性放归体系,实现了从圈养到湿地生态过渡的重大突破。截至2025 年初,青头潜鸭人工种群规模已突破百只,这标志着我国在青头潜鸭迁地保护方面从技术探索迈向了规 模化应用,为全球濒危水鸟保护提供了成功的"中国范例"。 另外,记者从天坛公园获悉,基于该公园首次发现的桧柏臀纹粉蚧入侵事件,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观察明 确了其危害对象、年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桧柏臀纹粉蚧在北京地区普遍出现,危害对象主 要是圆柏、龙柏等柏科刺柏属植物,一年可发生2-3代,最适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 ...
从舍命护卵到性别转换,水族妈妈如何玩转生存法则?丨致敬母亲节
南方农村报· 2025-05-11 20:04
从舍命护卵到性别转 换,水族妈妈如何玩转 生存法则?丨致敬母亲 节_南方+_南方plus 编者按:当声呐捕捉到 深海中生命的最初悸 动,渔船轨迹与脐带血 流的韵律悄然共鸣。在 母亲节来临之际,南方 农村报·水产有种特 献"渔获千载·母育万 象"主题策划,以渔业特 有的生命密码呼应母性 光辉,借趣味科普献礼 母亲节,让海洋的古老 韵律与母亲的温暖守护 共谱生命礼赞。 在水产世界中,母爱不 仅是生命的延续密码, 更是演化赋予的生存智 慧。从凶猛的肉食鱼类 到看似"冷血"的软体动 物,无数物种以独特的 方式诠释着母爱的无私 与伟大。 黑鱼:护幼"敢死队" 在某水域,一条被钓起 的黑鱼引发了令人动容 的一幕:成群的幼鱼围 绕在挣扎的"母亲"身 边,试图用身体撞击鱼 线,甚至用嘴啃咬钓 钩。黑鱼是淡水鱼类中 著名的"护幼狂魔",雌 鱼产卵后寸步不离巢 穴,通过摆动胸鳍为卵 提供氧气,并驱逐一切 靠近的掠食者。幼鱼孵 化后形成紧密的"鱼 球",由雌鱼贴身保护长 达两个月。更惊人的 是,当母亲遇险时,幼 鱼会集体发起"自杀 式"救援,这种行为在脊 椎动物中极为罕见。 相关资料显示,黑鱼是 淡水鱼界模范父母,从 筑巢产卵到幼 ...
全球极危物种濒临灭绝!全国只剩一只
央视网· 2025-04-28 17:19
斑鳖现状 - 中国境内仅存一只雄性斑鳖"苏苏",生活在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年龄无法确定但可能超过70年[2][4][7] - 斑鳖是全球最濒危物种之一,目前全球已知存活个体仅2只且均为雄性[7][10] - 斑鳖是现存最大淡水鳖,背甲可达1.5米,体重115公斤,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7] 历史背景 - 斑鳖在古代被称为"鼋",商朝青铜器和清朝杭州藩司衙门均有相关记载[7] - 20世纪50年代苏州动物园建园时已存在该斑鳖个体[2] - 21世纪以来斑鳖数量锐减,2006年后红河流域未再发现幼体[7] 保护尝试 - 2008年曾尝试将长沙雌性斑鳖"湘湘"与苏州雄性配对,成功交配但孵化失败[8][10] - 2019年第五次人工授精后雌性斑鳖死亡,导致繁殖计划终止[10] - 目前斑鳖无法实现人工繁育,保护手段限于个体养护[8][10] 保护建议 - 专家建议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结合策略,包括划定保护区、修复产卵沙滩[12] - 建立人工繁育中心是可行方案,参考鼋保护经验已培育出1000余只幼鼋群体[12] - 需加强打击非法捕捞,相关技术成果曾获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技术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