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保险制度
搜索文档
小客车指标向多子女无车家庭倾斜,北京发布生育支持政策15条
新京报· 2025-07-31 22:03
政策核心观点 - 北京市印发《工作措施》,从生育服务、育幼服务、多元支持和社会氛围四方面提出15条具体措施,旨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体系[1] - 政策构建“生-养-育-住”全链条支持体系,通过经济补贴、托育服务、住房支持、教育保障等多维度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10][11] - 该措施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层面《若干措施》,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1] 经济与补贴支持 - 建立并实施生育补贴制度,具体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按年发放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2] - 落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2] - 提高生育保险产前检查费用报销标准,实现医保实时结算,并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至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等群体[3] -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生育保险,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列支,个人无需缴费[3] 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 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和财政补助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新建小区托育服务设施配建标准[6] - 构建以幼儿园托班为主渠道,社区办托和托育机构为重要依托,单位办托为有效补充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6] - 目标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其中普惠托位占比不少于60%[7] - 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计时托、临时托等多元化托育服务模式[6] 医疗健康服务保障 - 推进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全覆盖,各区至少规范化设置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4][5] - 动态支持生殖健康、儿童健康等重点专科发展,推动绩效工资分配向儿科等领域倾斜[5] - 加强儿童医疗费用保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儿童用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5] - 鼓励儿童药品研发申报,丰富儿童适用药品的品种、剂型和规格[5] 住房与教育资源支持 - 将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优先配租范围,并在户型选择上给予照顾[8] - 加大对多子女家庭购房支持力度,研究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政策[8]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阶段统筹考虑同一家庭子女“长幼随学”[8] -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支持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8] 其他配套措施 - 在以家庭为单位配置小客车指标时,加强对多子女无车家庭的倾斜支持[9] - 建立合理成本共担机制,支持引导用人单位落实生育休假政策,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劳动监察范围[3] - 完善促进妇女就业政策,加强对生育再就业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8]
国家医保局:截至2025年6月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2.53亿人
新华财经· 2025-07-30 16:20
三是着力拓展保障内涵。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2024年已有 超100万人次享受待遇。部分省份将分娩镇痛纳入报销,为孕产妇减负又减痛。 四是着力优化管理服务。探索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参加基本医保,实现生育津贴审核支付10个工作日 内办结,目前全国超六成的统筹地区已经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7月30日电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负责人刘娟7月3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育保 险制度作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责无旁贷。国家医保局目前主 要采取了四方面具体举措加大生育支持力度,提高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 一是着力扩大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截至2025年6月,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2.53亿人。 二是着力提升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通过报销生育医疗费用、发放生育津贴,使女职工在生育产假期 间获得基本保障。"十四五"期间参保人累计享受各项生育保险待遇9614万人次,基金累计支出4383亿 元。 ...
生育津贴直发个人 生育环境如何更友好?
央视网· 2025-06-26 05:17
生育津贴政策进展 - 全国近六成统筹区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1] - 13个省份所有统筹区已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 [4] - 2024年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2.5亿人 [3][12] 生育津贴发放机制 - 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非用人单位承担 [1] - 2024年人均生育津贴达2.6万元 全年待遇支出1431亿元 [4] - 津贴按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计发 免征个税 [3] 流程优化成效 - 株洲市实现线上"一站式"办理 办理时长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 [9] - 取消准生证/结婚证等纸质材料 实现"不出月子即享津贴" [12] - 单位通过医保网厅"一键提交" 资料审核后直发个人账户 [13] 政策完善方向 - 探索免申即享模式 解决人户分离家庭跨地区数据共享问题 [15] - 部分地区已试点延长产假 扩大生育奖励保障范围 [17] - 需推动全国全覆盖 补齐未实现直发省份的短板 [15] 行业影响 - 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后参保人数显著增长 [3] - 津贴标准通常高于女职工本人工资 形成收入保障 [3] - 流程简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缓解女性就业压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