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育津贴
icon
搜索文档
生育津贴直发个人 生育环境如何更友好?
央视网· 2025-06-26 05:17
生育津贴政策进展 - 全国近六成统筹区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1] - 13个省份所有统筹区已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 [4] - 2024年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2.5亿人 [3][12] 生育津贴发放机制 - 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非用人单位承担 [1] - 2024年人均生育津贴达2.6万元 全年待遇支出1431亿元 [4] - 津贴按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计发 免征个税 [3] 流程优化成效 - 株洲市实现线上"一站式"办理 办理时长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 [9] - 取消准生证/结婚证等纸质材料 实现"不出月子即享津贴" [12] - 单位通过医保网厅"一键提交" 资料审核后直发个人账户 [13] 政策完善方向 - 探索免申即享模式 解决人户分离家庭跨地区数据共享问题 [15] - 部分地区已试点延长产假 扩大生育奖励保障范围 [17] - 需推动全国全覆盖 补齐未实现直发省份的短板 [15] 行业影响 - 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后参保人数显著增长 [3] - 津贴标准通常高于女职工本人工资 形成收入保障 [3] - 流程简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缓解女性就业压力 [5]
我省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952.37万人
海南日报· 2025-06-18 08:58
医保参保情况 - 截至6月13日全省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952.37万人,其中职工278.86万人、居民673.51万人,综合参保率稳定在95% [1] - 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参保激励约束机制,对连续参保和零报销人员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1] - 聚焦大学生、新就业形态人员、断保人员等群体,精准发动参保 [1] 医保基金运行 - 1-5月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82.63亿元,总支出64.51亿元,累计结余459.29亿元 [1] - 医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统筹基金实现合理结余 [1] 医保待遇提升 - 职工医保普通门诊待遇提高,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普通门诊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2500元和3000元 [1] - 从6月1日起生育津贴实行"即申即享",可直接发放给参保人 [1] - 澄迈县长期护理保险试运行稳步推进,已有123名失能人员享受护理服务待遇 [1] 便民服务措施 - 试点上线"惠琼保"2025版"一站式"理赔,实现"医保+商保+自付"同步结算 [2] - 全省开通跨省联网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366家、普通门诊744家、门诊慢特病340家 [2] - 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服务,上线"即申即享",住院参保人员跨省直接结算率达99% [2]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5-22 09:27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三大主体,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就业支持等政策,呈现系统化、阶梯型特征,由专门家庭福利部门持续完善 [2][27] - 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对总和生育率影响显著,家庭福利支出达GDP的2%-3%时政策效果较好,法国、瑞典生育率已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新加坡因政策推出较晚且力度不足效果有限 [2][43] - 财政支持、产假长短和正规儿童照料能提振生育率和女性就业率,托幼服务在瑞典、日本等国显著改善女性就业,形成生育与就业的正向循环 [31][38] 我国人口变化特征 - 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20.99%降至2023年16.96%,女性初婚年龄延迟至28岁,粗结婚率不足6%,晚婚晚育现象突出 [3][67] -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年均工作时长约2500小时,高工作强度与育儿成本抑制生育意愿,与日韩工业化阶段特征相似 [3][78]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比61.29%,户籍与公共服务差异使其生育意愿降至2以下 [4][90] 我国促生育政策方向 - 呼和浩特实施阶梯式补贴: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全国22个地市已推行类似政策,若按该标准全国推广需财政支出3700亿元占一般预算1.3% [5][97][99] - 系统性政策需覆盖就业(弹性工作制、企业成本分担)、教育(普惠托育)、医疗(妇幼保健)、住房(共有产权优先)等多领域协同 [5][104] - 需针对性解决流动人口需求,2020年流动育龄女性占全国女性21.22%,公共服务均等化或成政策重点 [90][91] 全球人口发展规律 - 全球总和生育率从1963年峰值2.27%降至2021年1.52%,东亚地区最低仅1.5,2080年人口达103亿峰值后将下降 [7][23] - 低生育率存在自我强化机制,总和生育率1.5为警戒线,欧洲通过"速度奖励"(瑞典30个月内生二孩可获额外津贴)等创新政策阶段性提升生育率 [20][49] - 人口转变理论揭示工业化进程中生育率下降的三阶段特征,当前进入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的后工业化时期 [13]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3-26 00:24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欧洲和东亚经济体推出生育支持政策,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和就业支持等,政策呈现系统化和阶梯型特征[2][27] - OECD数据显示现金补贴和托儿服务对提升生育率和出生率效果显著,具体效果因国家经济社会状况而异[2][31] - 法国和瑞典因财政支持力度大且育儿制度完善,生育率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和新加坡因政策推出晚且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2][43] 我国人口变化的特征 - 我国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的20.99%降至2023年的16.96%,女性初婚年龄升至28岁,粗结婚率降至不足6%[3][67] -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工作时长呈上升趋势,2023年达2500小时,高于韩国、日本和美国[78][79]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61.29%,生育意愿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影响明显下降[4][84][90] 我国可能的促生育政策 - 呼和浩特对一孩、二孩和三孩家庭分别补贴1万、5万和10万元,全国已有22个地市出台类似政策[5][98] - 若按呼和浩特模式全国推广,总补贴规模或超37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3%[5][100] - 系统性政策支持包括就业权益保障、普惠托育、妇幼健康服务和住房优先配售等多维度措施[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