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相对强度
icon
搜索文档
成交量(金额)加权以后的相对强度
猛兽派选股· 2025-08-22 22:38
成交量加权移动平均线(VWAP)构造方法 - 使用累积成交金额除以累积成交量构造真实成本价格曲线 但通达信软件复权功能会导致该曲线偏离K线 因成交量无法跟随复权调整[1] - 采用改进公式SUM(AMO*C,N)/SUM(AMO,N)替代传统成交量加权 使用成交金额(AMO)作为量柱 确保价格曲线在复权时保持稳定[1] - 改进后的VWAP曲线比成交量(V)加权的曲线更灵敏且真实可靠 有效解决扩股行为导致的失真问题[1] 标准化强度算法创新 - 基于正态分布Sigma标准化强度公式SCI:=(C-MA(C,N))/STD(C,N) 改用成交金额加权价格替代算术平均价格[1] - 定义VWAP:=SUM(AMO*C,N)/SUM(AMO,N)及STDD:=SQRT(SUM(POW((C-VWAP),2),N)/(N-1))作为计算基础[1] - 开发两种输出方式:SSV1采用(C-VWAP)/VWAP*500(乖离率式) SSV2采用(C-VWAP)/STDD*100(标准差标准化) 两者输出效果基本一致[1][2] 相对强度(RS)计算优化 - 将成交量加权应用于RS曲线计算 RS:=CLOSE/INDEXC及VWRS:=SUM(RS*AMO,N)/SUM(AMO,N)[4] - 计算标准差STDD:=SQRT(SUM(POW((RS-VWRS),2),N)/(N-1))并输出RSL1:(RS-VWRS)/VWRS*500和RSL2:(RS-VWRS)/STDD*100两条曲线[4] - 该方法比市面流行的MA均值处理方式更合理 且扩展数据配置后输出稳定[2][4] 实际应用效果 - 中材科技日线数据显示VWA50均线值26.6 VWA200均线值202.2[5] - RSL指标输出值RSL1:212.91 RSL2:216.17 显著高于零轴(ZRO:0.00) 显示强势状态[5] - 价格区间在27.48至35.29之间 结合成交量加权指标可有效识别趋势强度[5]
从消费再到医疗的观察
猛兽派选股· 2025-05-29 11:46
相对强度分析方法 - 相对强度(RSline)指标在个股横盘期间已梯次向上,而大盘指数梯次向下,显示潜在上涨趋势[3] - EBAY案例显示相对强度指标能提前于K线爆发揭示"势"的倾向,提供方向性预期[3] - 会稽山案例中3月大盘下跌期间呈现完全逆向运动,RSline创年内新高,RSR指标翻红保持高值[5] 消费行业投资逻辑 - 消费大类在4月大盘反弹后涌现多只符合相对强度+量价关系+走势结构三重标准的优质股票[5] - 历史数据显示每轮牛市机构与游资必配置消费和医疗板块[6] - 熊市中消费类个股的逆向运动本质是危机吸筹行为,预示第二阶段转折临近[6] 医疗行业投资机会 - 创新药板块已形成以锚定物为基础的类别背景趋势[7] - 当前存在多个处于突破初期的医疗股案例[7] - 部分医疗股在上次大回撤期间已显现逆向示强特征[7] 量价关系验证体系 - 有效投资需同时满足相对强度突破、后量超前量成交量验证、走势结构完整三大条件[5] - 会稽山案例中成交量呈现峰峰递增形态,与RS指标形成共振[5] - 消费主线背景下符合三重标准的个股即使非龙头也具备获利空间[5]
产业锚定4:三季盈增寻锚选股公式
猛兽派选股· 2025-05-24 15:50
选股方法论 - 锚定系列文章系统性地阐述了筛选优质公司的逻辑框架 强调不同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锚定标准[1] - 9.24行情分析揭示四大主线的演化路径 包括锚定层级扩散和业绩增长关联性 通过A股案例验证超级趋势股的定量分析模型[1] - 选股公式整合了欧奈尔《笑傲股市》、马克《股票魔法师》及林则行《飙股的长相》的核心理论 融合相对强度指标(RSR/RSline)和基本面条件[2] 技术指标优化 - RSR指标完成标准化定义 配套发布SSV算法更新方案 新旧版本显示效果接近 手机端用户建议维持原算法[1] - 预选股池设置采用三套公式 其中第二套专门针对成长股筛选 其余两套可选择性使用[2] - 引入M8枢轴点选股器 宣称效果优于传统口袋支点公式 同时提供突破点/低吸点等手机兼容工具[2] 公式应用效果 - 最新寻锚公式在预选股池和全A股范围测试中 均筛选出59只标的 符合"千里挑一"的严苛标准[2] - 密码33条款被编码但未激活 该条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会过度压缩选股范围[2] - 公式要求专业财务数据支持 采用付费门槛机制过滤非目标用户群体[3] 操作策略建议 - 建议采用"预选股池+枢轴点公式"的组合筛选模式 兼顾主锚标的和跟随性机会[2] - 市场低迷期选股数量会自然收敛 但最终锚定标的识别仍需依赖对欧马体系的深度理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