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权市场化配置

搜索文档
新《矿产资源法》核心要点及对煤炭行业影响分析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7-03 15:25
新《矿产资源法》核心修订内容 - 首次大修自1986年颁布实施以来,体现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发与保护、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等创新理念 [1][2] - 在矿业用地、战略性矿产资源征收土地、探采"直通车"、油气探采合一、矿业权收回补偿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1][2] - 标志着煤炭行业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的历史性跨越,短期倒逼行业加速出清落后产能,长期构建"安全、绿色、高效"现代煤炭工业体系 [2] 制度设计四大维度突破 - 矿业权出让:建立"竞争为主、协议例外"市场化配置机制,明确招标拍卖挂牌为主要出让方式,消除行政干预导致的市场不公 [3] - 权益保障:构建物权独立、期限稳定、补偿明确的权利体系,探矿权首次期限延长至5年(旧法3年),允许续期3次(每次5年) [5] - 生态修复与管理优化:新增"矿区生态修复"专章,确立"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原则,采矿权人承担全生命周期修复义务 [6] - 用地保障:明确矿业用地可通过出让、租赁、临时使用等多元方式取得,工业广场用地使用期限与采矿权期限一致(最长30年) [5] 对煤炭行业短中期影响 - 资源获取门槛陡升,竞争性出让推高矿业权成本,中小企业获取资源难度增大,小于30万吨/年产能煤矿约0.23亿吨/年 [6][7] - 成本曲线整体上移,生态修复保证金、智能化改造等要求增加生产运营成本,传导至价格端支撑煤价中枢底部 [7] - 市场格局加速重构,遏制无序竞采催化行业整合重组,提高集中度稳定供给减少市场波动 [7] 长期产业升级方向 - 市场化驱动资源优化配置,催生"资源+资本+技术"新型商业模式,扩大矿业权交易市场规模 [8] - 绿色转型加速,推广"采前预防、采中控制、采后修复"技术体系,加强煤矸石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 [8] - 集约化发展形成"大基地、大集团"格局,智能矿山技术推广优化产能结构,增强行业抗周期能力 [8]
中国矿产资源法时隔29年首次大修后施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7-01 16:10
矿产资源法修订背景 - 中国矿产资源法时隔29年首次大修 由7章53条修改为8章80条 几乎每个条文都做了变动 [1] - 1986年颁布的矿产资源法明确了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 1996年修正完善了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 此后仅2009年作个别文字修改 [1] - 修订主因是现行法规严重滞后 成为矿政管理突出短板 [1] 新法三大核心突破 - **矿业用地专门规定**:明确探矿可采用临时用地且期限与探矿权一致 开采战略性矿产可依法征收土地 解决过去"矿合法、地不合法"问题 [2] - **探采"直通车"制度**:探矿权人在勘查区域享有直接取得采矿权的权利 石油天然气等流体矿产实行探采合一制度 [2] - **矿业权收回补偿**:为公共利益收回矿业权时需给予公平合理补偿 [2] 市场化配置与生态保护 - 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的市场化配置制度 明确竞争性出让方式 [3] - 建立探矿权、采矿权物权登记制度 结束"一证载两权"历史 [3] - 新增"矿区生态修复"专章 确立"谁开采谁修复"原则 要求采矿权人依法履行生态修复义务 [3] 行业投资动态 - "十四五"期间中国累计矿产勘查投入超4000亿元 社会资金占比超90% [3] - 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找矿投入均超千亿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