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船战略

搜索文档
突然变卦的特朗普, 与一份美国内参刺激有关?
虎嗅· 2025-10-12 17:23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造船业面临严重衰退,在全球商业造船市场占有率极低,而中国已占据主导地位,这引发了美国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并促使其寻求重振策略 [5][7][23] - 美国政府及智库提出以“破冰船战略”作为重振造船业的突破口,并制定了包含行政改革、立法支持和多方协同的详细路线图 [26][36][58] -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源于长期的结构性挑战,包括高昂的成本、技术工人短缺、低效的政府采购流程以及严格的监管限制,重振之路面临多重障碍 [9][10][15][65] 美国造船业的严峻形势 - 美国在全球商业造船市场的占有率从2014年的0.33%萎缩至2024年的0.11%,按吨位计算仅占全球的0.2% [5] - 2024年美国各地造船厂仅建成5艘大型远洋商船,总吨位76000吨,而同期中国船舶集团一家企业就交付了超过250艘船舶,总计1400万总吨,超过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累计产量 [2][5] - 美国造船业就业人数在2008年至2022年间下滑近15%,尽管行业薪资比私营部门平均水平高出近五成,期间至少三家主要造船厂关闭 [6] 美国造船业的结构性挑战 - 在美国建造一艘船舶的成本比在中国、韩国和日本高出两到四倍,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10] - 美国面临严重的技术工人短缺,需要在未来十年内补充14万名技术工人以满足潜艇生产需求,人才缺口导致2025年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潜艇的订购数量从两艘削减至一艘 [10] - 政府采购流程僵化,过分强调最低价格而非最佳价值,导致“低价投标、高价履约”现象普遍,造成预算超支和交付延迟 [11][41] - 《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等严格监管限制了美国船厂与国际盟友(如芬兰的破冰船专家)的技术合作,增加了项目成本和开发周期 [15] 全球造船格局的变革 - 中国在全球商业造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揽获全球75%的新商业船舶订单,并囊括了截至2033年全球商船订单总量的约62% [19][20] - 中国在细分市场表现强劲,获得了全球新建集装箱船订单的80%以上,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订单的份额从2020年的14%攀升至2024年的32% [20][22] - 传统造船强国进行转型,韩国专注高附加值船舶但全球份额首次跌破20%,日本技术人员队伍锐减,欧洲则坚守邮轮和破冰船等高端领域 [21][22] 破冰船战略的制定与意义 - 破冰船被选为战略突破口,因其是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特种船舶,可避免直接价格竞争,且全球各国政府计划在未来十年采购70至90艘 [27][30][31] - 美国当前仅拥有两艘重型破冰船,其中一艘严重老化,而俄罗斯拥有36艘船队(包括7艘核动力),中国也拥有两艘极地科考破冰船 [28][29] - “破冰船合作协议”整合美国、芬兰和加拿大的优势,旨在通过政府采购帮助美国船厂满足政府需求并拓展国际市场 [33][35] 重振造船业的政策路线图 - 行政改革建议包括通过总统行政命令确立破冰船合作协议地位、构建国家造船战略体系、优化政府采购规则以摒弃“唯低价是从”、强化需求管理采用基于性能的规格标准 [37][39][41][42] - 立法支持建议包括对《国防生产法》进行再授权以提供财政支持、制定造船业专属签证计划引进专业人才、优化船厂项目的环境审批流程设定明确时限 [51][54][55] - 强调军方、企业和国会三维协同,军方需增加订单并控制需求蔓延,企业需投资劳动力和基础设施,国会应考虑整批购买舰船并提供采购资金支持 [58][5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