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搜索文档
620万美元天价运费逆转!美港口火速降价70%,中国反制精准命中
搜狐财经· 2025-10-19 19:24
事件背景 - 2025年10月,一艘巨型油轮停靠中国港口时被收取620万美元额外费用,这是中国对美国航运限制令的精准反击 [1] - 2025年4月17日,美国基于301调查,针对中国海事、物流与造船业出台一系列限制措施 [1] 中美政策对比 - 中国反制措施精准针对五类收费对象,包括"美资持股超过25%的企业所属船舶",穿透船旗国和注册地表层伪装 [3] - 美国打击逻辑侧重于"国别来源",瞄准中国企业拥有或经营的船舶、悬挂中国旗的船舶,尤其针对中国制造的船舶设计惩罚性条款 [5] - 美国针对中国制造船舶在每净吨50美元基础费率外,额外加征"每净吨18美元"或"每卸载集装箱120美元",取两者中较高者 [5] 豁免条款分析 - 中国豁免清单包括"在中国建造的船舶"和"仅为修船目的入境的空载船舶",保护国内造船和修船产业 [7] - 中国设置风险控制阀门:单一航次挂靠多个中国港口时仅在首个停靠港收费,同一船舶每年最多只对5个航次收费 [7] - 美国豁免清单几乎只有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暴露其保障能源出口战略通道的意图 [7] 费率机制设计 - 中国初始费率每净吨400元人民币(约56美元),美国为每净吨50美元 [9] - 双方预设阶梯式费率增长,计划至2028年中国费率提升至每净吨1120元,美国计划达到每净吨140美元 [9] - 中国规则设计包含多重缓冲和动态调整机制,为谈判预留窗口 [13] 行业影响 - 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光谱号"邮轮(净吨位16.8万吨)单次停靠中国成本增加约670万元人民币,若僵局持续至2028年将暴涨至近1900万元 [11] - 美森航运每周约5艘船停靠中国港口,以1.2万吨船计算,单次成本增加480万元,年化成本突破12亿元,在行业利润率3%到5%背景下可能使盈利航线陷入亏损 [11] - 全球51.7%的完工船舶、68.3%的新接订单来自中国,美国商船年产量不足10艘,产能不及中国1%,建造成本是中国或韩国的3到5倍 [5] 市场反应与趋势 - 部分货主从美森转向中远、马士基等非美资关联公司,航运企业优先部署非美资船舶执航中美航线 [15] - 贸易流向改变,中国增加从澳大利亚、卡塔尔的LNG进口,美国农产品在华市场份额面临下滑 [15] - 华尔街分析师预测美股航运板块可能承压,亚洲航运公司或将迎来利好 [15]
中国一纸禁令,何以撼动韩国造船巨头?
搜狐财经· 2025-10-15 09:04
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10月14日韩华海洋股价大幅下挫,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0%,最终收跌8.3% [1][3] - 股价剧烈波动在大型造船企业中较为罕见,并引发对韩华集团整体风险的担忧,韩华航太同日下跌超过3% [3] 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 - 中国商务部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的5家美国相关子公司采取反制措施,禁止中国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进行任何交易与合作活动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韩华海洋前身为大宇造船海洋,与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并称韩国造船“三巨头”,全球市场份额常年维持在5%-8% [3] - 公司核心竞争力集中于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领域,尤其在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3] - 公司计划以军工、环保、海上风电、智能船厂“四大轴心”为中心,转型为全球海洋解决方案供应商 [6] 全球化战略布局 - 公司加速全球化步伐,去年在新加坡、美国、英国、开曼群岛和荷兰设立了8家海外法人 [3] - 今年上半年继续在印度和巴西成立子公司,加速开拓新兴市场 [3] - 在印度设立工程中心,旨在开拓海工装备市场,并计划执行FPSO和FLNG等装备的详细设计业务 [5] - 在巴西成立公司,参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1艘FPSO“P-86”的项目竞标,并计划建设可雇佣7000多人的造船厂 [5][6] - 聘请荷兰海上石油天然气服务提供商SBM Offshore原美洲区总裁Philippe Levy担任海洋事业部部长,以强化专业能力 [7] 与美国市场的深度绑定 - 韩华集团与美国市场联系紧密,其航空航天子公司是美国武器系统在韩关键合作伙伴,并为美军提供弹药供应 [4] - 集团旗下韩华Q CELLS在全球太阳能市场举足轻重,2019年在美国乔治亚州建立了1.7吉瓦规模的组件工厂 [4] - 韩华海洋斥资1亿美元收购美国费城船厂,并承接美国海军船舶维修业务 [4] 公司控制权结构 - 韩华集团通过交叉持股形成稳固架构,最终控制权归金升渊家族,该家族100%控股的Kumho Global投资公司是韩华株式会社的最大单一股东 [9] - 贝莱德、先锋领航等美国基金持有公司股票,但属于不参与公司治理和战略决策的被动投资 [9]
突然变卦的特朗普, 与一份美国内参刺激有关?
虎嗅· 2025-10-12 17:23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造船业面临严重衰退,在全球商业造船市场占有率极低,而中国已占据主导地位,这引发了美国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并促使其寻求重振策略 [5][7][23] - 美国政府及智库提出以“破冰船战略”作为重振造船业的突破口,并制定了包含行政改革、立法支持和多方协同的详细路线图 [26][36][58] -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源于长期的结构性挑战,包括高昂的成本、技术工人短缺、低效的政府采购流程以及严格的监管限制,重振之路面临多重障碍 [9][10][15][65] 美国造船业的严峻形势 - 美国在全球商业造船市场的占有率从2014年的0.33%萎缩至2024年的0.11%,按吨位计算仅占全球的0.2% [5] - 2024年美国各地造船厂仅建成5艘大型远洋商船,总吨位76000吨,而同期中国船舶集团一家企业就交付了超过250艘船舶,总计1400万总吨,超过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累计产量 [2][5] - 美国造船业就业人数在2008年至2022年间下滑近15%,尽管行业薪资比私营部门平均水平高出近五成,期间至少三家主要造船厂关闭 [6] 美国造船业的结构性挑战 - 在美国建造一艘船舶的成本比在中国、韩国和日本高出两到四倍,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10] - 美国面临严重的技术工人短缺,需要在未来十年内补充14万名技术工人以满足潜艇生产需求,人才缺口导致2025年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潜艇的订购数量从两艘削减至一艘 [10] - 政府采购流程僵化,过分强调最低价格而非最佳价值,导致“低价投标、高价履约”现象普遍,造成预算超支和交付延迟 [11][41] - 《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等严格监管限制了美国船厂与国际盟友(如芬兰的破冰船专家)的技术合作,增加了项目成本和开发周期 [15] 全球造船格局的变革 - 中国在全球商业造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揽获全球75%的新商业船舶订单,并囊括了截至2033年全球商船订单总量的约62% [19][20] - 中国在细分市场表现强劲,获得了全球新建集装箱船订单的80%以上,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订单的份额从2020年的14%攀升至2024年的32% [20][22] - 传统造船强国进行转型,韩国专注高附加值船舶但全球份额首次跌破20%,日本技术人员队伍锐减,欧洲则坚守邮轮和破冰船等高端领域 [21][22] 破冰船战略的制定与意义 - 破冰船被选为战略突破口,因其是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特种船舶,可避免直接价格竞争,且全球各国政府计划在未来十年采购70至90艘 [27][30][31] - 美国当前仅拥有两艘重型破冰船,其中一艘严重老化,而俄罗斯拥有36艘船队(包括7艘核动力),中国也拥有两艘极地科考破冰船 [28][29] - “破冰船合作协议”整合美国、芬兰和加拿大的优势,旨在通过政府采购帮助美国船厂满足政府需求并拓展国际市场 [33][35] 重振造船业的政策路线图 - 行政改革建议包括通过总统行政命令确立破冰船合作协议地位、构建国家造船战略体系、优化政府采购规则以摒弃“唯低价是从”、强化需求管理采用基于性能的规格标准 [37][39][41][42] - 立法支持建议包括对《国防生产法》进行再授权以提供财政支持、制定造船业专属签证计划引进专业人才、优化船厂项目的环境审批流程设定明确时限 [51][54][55] - 强调军方、企业和国会三维协同,军方需增加订单并控制需求蔓延,企业需投资劳动力和基础设施,国会应考虑整批购买舰船并提供采购资金支持 [58][59][62][63]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计划对部分起重机征收100%关税
第一财经· 2025-10-11 17:56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及拟议的修改措施 - 修改外国建造船舶运营商服务费计算基础,费用定为每净吨46美元,自2025年10月14日起生效 [1] - 取消一项允许暂停液化天然气(LNG)出口许可证的条款,该条款可追溯至2025年4月17日 [1] - 对某些岸边起重机和货物装卸设备征收100%关税 [1] - 拟议为长期租赁的乙烷和液化石油气(LPG)运输船增加费用豁免 [1] - 拟议对橡胶轮胎龙门起重机等货物装卸设备及其零部件征收最高150%额外关税 [1] - 就拟议修改提交书面意见的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12日,部分服务费缴纳可能推迟至2025年12月10日 [1] 美国301调查的背景与影响范围 - 301调查由美国本地企业于一年多前提出 [2] - 未来受影响的设备包括起重机和车架,此前曾考虑对集装箱征收关税但已放弃 [2] - 美方措施暴露出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本质,具有明显歧视性色彩 [2] - 措施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严重扰乱全球产供链稳定 [2] 中方对美方措施的回应 - 中方针对美方301调查反复申明立场,要求美方纠正错误做法 [2] - 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美方一意孤行发布限制措施 [2] - 中方敦促美方尊重事实和多边经贸规则,遵守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 [3] - 中方将密切关注美方动向,并坚决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3]
美USTR计划对部分起重机征收100%关税,对龙门起重机等征收最高150%额外关税
第一财经· 2025-10-11 12:29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301调查措施的修改与提议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修改2025年4月17日针对美国造船业的响应措施,并就进一步修改征求公众意见 [3] - 修改和提议基于对2025年4月23日及6月12日所征求公众意见的考虑,以及与请愿者和咨询委员会的磋商 [3] 已宣布的修改内容 - 改变外国建造车辆运输船运营商服务费计算基础,费用定为每净吨46美元,自2025年10月14日生效 [3] - 取消一项允许在未满足特定使用外国建造船舶限制时暂停液化天然气出口许可证的条款,该条款可追溯至2025年4月17日 [3] - 对某些岸边起重机和货物装卸设备征收100%关税 [3] 提议的进一步修改内容 - 为长期租赁的某些乙烷和液化石油气运输船增加费用豁免 [4] - 对某些货物装卸设备(如橡胶轮胎龙门起重机)及其零部件征收最高150%额外关税 [4] - 在评估公众意见期间,某些服务费缴纳可能推迟至2025年12月10日 [4] 相关背景与行业影响 - 该301调查由美国本地企业于一年多前提出,目前处于流程中 [5] - 未来受影响设备可能包括起重机和车架,但美方已放弃对集装箱征收关税的考虑 [6] - 美方措施被指暴露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本质,具有歧视性,可能扰乱全球产供链稳定 [6]
美国征费重击中国造船业,中国反击措施以牙还牙,但不会立竿见影
搜狐财经· 2025-10-11 00:03
美国对华海运差别性收费政策 - 10月14日起美国对中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征收每净吨50美元费用,直接针对中资航运企业 [1] - 对中国建造船舶征收每净吨18美元或每集装箱120美元费用,针对中国全球最大造船国的产业优势 [1] - 对所有外国汽车运输船统一收费,意图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战略 [1] 政策豁免条款与设计意图 -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获得免费通行证,恰逢美国积极拓展欧洲LNG市场 [3] - 允许已在美国下单订造新船的船东获得最长三年豁免期,为本土造船业争夺订单 [3] - 分级收费体系展现精心设计的打击精度,体现"胡萝卜加大棒"的利益权衡 [3] 中国法律反制措施 - 九月底提前修订《国际海运条例》,新增针对"歧视性限制"的反制条款 [3] - 反制工具箱包括特别费用对等、限制进港、切断数据服务等多层次措施 [3][7] - 法律层面进行"制度性反击",展现规则对抗中的战略预见能力 [3][7] 全球航运业现实影响 - 全球航运公司在中国船厂持有天文数字订单,交付周期动辄数年且投资巨大 [9] - 全球船队更新换代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船东短期内难以规避新税费 [9] - 航运公司可能将中国新造船投入亚洲、中东等非美航线,进行内部优化 [11] 中美产业基础对比 - 中国船厂占据全球商业造船市场份额半壁江山,具有规模优势和技术积累 [11] - 中国在全球投资运营庞大港口网络,提供绕行传统枢纽的战略纵深 [11] - 美国造船业存在"产业空心化"痼疾,高昂人力成本和脆弱供应链难以短期挽回 [11] 农业出口与政治压力 - 美国港口费可能导致农产品出口每年损失超过50亿美元 [9] - 成本增加通过推高美国农民物流成本、削弱国际竞争力间接体现 [9] - 反制措施对美籍船舶影响有限,但会精准打击美国农产品出口等领域 [9] 长期博弈与供应链重构 - 博弈本质是国际航运规则话语权的争夺,冲击多边贸易体系 [3][13] - 供应链重构是缓慢动态过程,不会像开关一样瞬间发生 [11][13] - 胜负取决于战略耐心、产业根基和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能力 [13]
中日造船产能较量:日本一年完工1500万载重吨,中国是多少呢
搜狐财经· 2025-10-07 12:51
行业宏观意义 - 造船业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状况的风向标,其兴旺能推动整体工业水平 [4] - 中日造船业的较量是两国工业实力的对决,胜出者将在全球造船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1] 日本造船业 - 二战后迅速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家,在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超大型油轮制造领域曾是行业领头羊 [3] - 2023年造船完工量为1500万载重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和国际竞争压力,辉煌逐渐褪色 [5] - 依靠精湛技术和高质量工艺,在高端市场尤其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超大型油轮领域仍占有一席之地,拥有深厚技术积累 [11] 中国造船业 -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下迅速发展,呈现后来者居上的态势 [7] - 2023年造船完工量达4232万载重吨,占全球市场份额50.2%,几乎是日本的三倍,成为全球造船业主导力量 [7][11] -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本土创新,技术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从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 [9] - 造船种类多样,涵盖散货船、集装箱船到油轮,满足全球市场各种需求 [11] 竞争格局与未来焦点 - 竞争是产能、技术和市场的全面较量,日本在高端市场保有优势,中国在产能和份额上占据主导 [11][14] - 中国在技术和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需在绿色船舶、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加强创新以提升竞争力 [12] - 未来较量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谁能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突破,谁就能在全球市场占得先机 [12]
中国动真格反制,美国又一行业遭受重创,美军核航母生产或将停摆
搜狐财经· 2025-09-29 19:24
全球造船业市场格局 - 截至2025年,中国以53%的全球订单占比稳居造船业龙头地位[1] - 2025年1月至8月,美国造船业订单量仅占全球市场的0.5%[3] - 中国在高技术船型领域加速追赶,包括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3] 中国造船业竞争优势 - 中国拥有完善的造船产业链,能够在国内实现从钢材供应到零部件生产的闭环生产[3] - 中国造船业的平均交付周期为20个月,相比美国可能需要的30个月更具效率[5] - 中国宝武集团生产的造船钢材AH36出厂价为650美元/吨,到岸价710美元/吨,低于韩国、日本和比利时竞争对手[5] - 中国企业贷款利率通常低于3%,融资成本优势显著[5] - 中国每年培养数十万名熟练工人,能够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求[5] 美国造船业面临挑战 - 美国造船业产能主要集中在军用船舶领域,在民用船舶市场上缺乏竞争力[7] - 美国民用船舶订单量仅占全球市场的0.5%[9] - 美国《琼斯法案》保护了国内船厂的内需,但也使其失去了全球竞争的压力和动力[9] - 美国造船业供应链严重依赖进口,高精度设备从欧洲采购,钢材从亚洲进口,提高了成本和交付周期[9] - 美国电焊工平均年薪高达7.5万美元,劳动力短缺和高薪资限制了生产能力[7] 美国重建造船业的努力与局限 - 特朗普政府通过联合盟友试图恢复美国造船业,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其中包括帮助重建造船产业[9] - 美国在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投资船坞,以平衡中国的市场主导地位[9] - 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造船能力远不及中国,美国本土企业的高成本和低效率使盟友投资效果大打折扣[11] - 美国造船业面临高昂劳动力成本、庞大军用船舶订单以及分散供应链等根本问题,难以在短期内与中国全面竞争[11]
每天三分钟公告很轻松 | 控股股东拟实施战略重组!两公司同日披露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23:53
控股股东战略重组 - 平煤股份控股股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拟与河南能源集团实施战略重组 控股股东持股46.62% 实际控制人仍为河南省国资委 [1] - 神马股份控股股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拟与河南能源集团实施战略重组 公司控制权和持股结构不变 [1] 子公司增资与股权融资 - 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拟引入投资人增资不超过25亿元 增资价格3元/1元注册资本 公司放弃优先认购权 [2] - 翰宇药业拟定增募资不超过9.68亿元 用于多肽药物产线扩建、司美格鲁肽研发等项目 [5] - 泛亚微透拟定向增发不超过2730万股 募资不超过6.99亿元 用于露点控制器技改扩产及低介电损耗FCCL项目 [5] 股价异常波动与停牌核查 - 上纬新材因股价多次触及异常波动及严重异常波动 自9月26日起停牌核查 近期市场存在公司与智元创新资产整合的媒体报道 [3][15] 业绩表现 - 吉宏股份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2.09亿至2.22亿元 同比增长55%-65% 主要因跨境电商业务营收利润双增长及包装业务效率提升 [4] 资产重组与控制权变更 - 天汽模控股股东拟向建发梵宇转让1.62亿股(占总股本15.94%) 若交易完成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建发梵宇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乌鲁木齐经开区国资委 [7] - 天汽模终止2024年7月与安徽潮成新材料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 [7] - 聚飞光电控股股东李晓丹协议转让1亿股(占总股本7.06%)予邱生富 交易总价5.74亿元 转让后公司控制权不变 邱生富成为第二大股东 [8] 项目投资与建设 - 东方雨虹拟投资6亿元在广西上林县建设新材料产业链项目 控股子公司以2.67亿元竞得饰面用灰岩矿采矿权 [9] - 长青集团拟投资5.71亿元建设茂名热电联产二期项目 满足中石化茂名分公司扩产蒸汽需求 [9] - 龙星科技拟投资2.37亿元建设炭黑尾气余热发电机组节能改造项目 分两期建设并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8] - 博盈特焊越南生产基地一期厂房正式投产运营 [10] 重大合同与中标 - 世纪恒通中标中国移动辽宁公司项目 金额10.65亿元 [10] - 北新路桥中标G687公路施工项目 金额4.34亿元 [10] - 中国通号2025年7-8月中标四个铁路项目 总金额13.6亿元 约占2024年营收4.19% [12] - 中国中铁及子公司中标11项重大工程 总金额502.15亿元 约占2024年营收4.34% [13] - 协创数据拟向供应商采购固态硬盘材料 合同总金额1.5亿元 [7] 资产处置与收储 - 交运股份与汽修公司签订土地使用权收购补偿合同 收储补偿金额2.07亿元 其中公司获1.45亿元 预计增加2025年利润总额约9443万元 [11] 船舶交付与境外上市 - 招商轮船接收1艘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海韵"轮 [12] - 赛力斯获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 拟发行不超过3.31亿股普通股赴港上市 [10] 合资与合作 - 浙江仙通拟增资4000万元持有浩海星空10%股权 双方合资设立机器人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 公司持股51%) [13]
韩媒:从制衣业到机器人,中国带来太多惊讶
环球网资讯· 2025-09-25 07:14
中国制造业全球主导地位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 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两倍 [1] - 在无人机市场 电动汽车市场 造船市场均占据主导地位 [1] - 影响力从制衣业延伸到机器人 人工智能领域 [1] 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 人工智能将制衣业重振为具有超级竞争力的产业 [2] - 阿里巴巴智能服装工厂利用AI预测畅销设计 制订生产计划 准确率达99% [2] - 广东和浙江数万家服装厂竞争焦点转向数据和速度而非劳动力成本 [2] - 顺丰物流采用AI计算最佳配送路线 机器人全天候进行分类包装 [2] 全产业链市场优势 - 从维生素C原材料 自行车到高端家电 太阳能电池板 通信设备 高铁等数百个行业占据全球主导市场份额 [2] - 世界对中国制造依赖持续增长 现代生活一天都离不开中国产品 [2] 对韩国产业的竞争压力 - 韩国钢铁行业面临黯淡未来 浦项制铁FINEX炼铁工艺被中国类似技术超越 [3] - 韩国石化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因最大出口市场中国进行产能扩张 [3] - 韩国在汽车 造船 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方面已落后中国 [3] - 中国迅速进入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等韩企曾主导领域 [3] - 中国在存储半导体领域达到挑战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3D NAND闪存地位的水平 [3]